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度质量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0分)
  • 1.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汉画中的孝子系列图频繁出现于不同载体与场所,而图中的人物和故事多不见于汉代史传;少数见于两汉史籍者,图像与文献往往并不吻合。它们很可能由民间口耳相传、增枝添叶而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封建纲常受社会推崇 B . “孝”成为选官标准 C . 官吏对儒学关注欠缺 D . 儒学正统地位引质疑
  • 2. 如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治人物

    辅佐的诸侯国

    主张或举措

    子产

    郑国

    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

    魏国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

    楚国

    封君子孙“三世面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捐不急之官

    商鞅

    秦国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A . 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 B . 国家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C . 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D . 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
  • 3. 《琅琊台刻石》(如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前219年嬴政统一六国,立石刻  

    ②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

    ③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  

    ④歌功颂德以强化君主专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4. 关于“秦二世的即位”,不同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北大竹简《赵正书》明确记载了胡亥的继位是得到秦始皇认可的,与《史记》中得到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认识明显不同。这说明(   )
    A . 历史事件难以还原真相 B .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 . 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评价 D . 历史现象具有复杂性
  • 5. 某同学整理了关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科技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B . 道教产生无为而治 C . 《桃花源记》《早发白帝城》 D . 玄奘西游法显求佛
  • 6. 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 . 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D . 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 7. 中唐时,欧阳詹成为第一个考中进士的福建籍士人。至宋代,福建人“多向学,好为文辞”“福建路……登科者尤多”。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福建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B . 唐宋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 . 书院对人才培养功不可没 D . 南宋偏安一隅重文轻武
  • 8. 成书于元朝的《宋史》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直到北宋,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佛教的传播 B . 道教的兴盛 C . 儒学的复兴 D . 理学的僵化
  • 9. (2020高一上·朝阳期末)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 .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 . 使地方保持相当大的权力   C . 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0. 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这些言论(   )
    A . 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要求 B . 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 C .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11. 史论结合是历史思维的基本要求。根据提示,如表应填入的正确陈述是(   )

    ①美洲作物传入   ②都江堰开凿

    ③陆王心学形成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②④
  • 12. 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所给历史现象共同主题的是(   )

    ①三元里抗英斗争  

    ②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  

    ④刘永福组织黑旗军抗击日军占领台湾

    A . 寻求救国之路 B . 反抗外来侵略 C . 进行民主革命 D . 推翻清朝统治
  • 13. 自强运动的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 B . 洋务运动并未促进教育的变革 C . 旧有的法制规章妨碍改革进程 D . 封建体制下维新运动困难重重
  • 14. 甲午战败,“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三年,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这主要反映了甲午战败(   )
    A . 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B . 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 .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迷梦 D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 15. (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 辛亥革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包袱,寄托了太重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以民主、共和、宪政为内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社会工程。该评价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 . 历史过程较复杂 B .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C . 推翻了封建制度 D .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 16. 傅斯年说:“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的“现在”是指(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辛亥革命时期 C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D . 国民革命时期
  • 17. 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演说中说:“试观今次学生运动,不过被激而兴,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者即强也。”孙中山所称的“绝伦之巨果”应该是(   )
    A . 罢免曹、陆、章职务 B .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 . 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
  • 18. 如图是近代中国的若干历史记忆,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自强求富 B . 民主共和 C . 思想革命 D . 中国近代化
  • 19. 1938年4月,毛泽东等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   )
    A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壮大 B . 正面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 C . 抗日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 抗日武装熟悉地理环境
  • 20. (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进行了多次较量,在解放军1948年发起的战略决战行动中,对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产生巨大冲击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1. 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此后至21世纪初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   )
    A . 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 B . 新时代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C . 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 D . 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党的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促使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B . 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 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 D . 都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
  • 23.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 .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 .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0分)
  • 24.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发达的华夏文化对夷狄蛮夷产生了巨大影响,华夏的四邻逐渐对认可华夏起居与文化。夷狄蛮夷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春秋战国之际,进入中原的夷狄蛮夷绝大部分已经融入华夏族当中。而华夏族也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到了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又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战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其时西方国家大举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这激发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南京临时政府认可民族平等。孙中山先生认为,汉、满、蒙、回、藏当在共和旗帜下为一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汉族的兄弟民族也可以参与国家政权管理。这些大大促进了中国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著《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

    材料三: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经济总量(单位:亿元)

    1952年

    3.7

    57.89

    1978年

    76.7

    323.78

    2017年

    90628.8

    84670.90

    1. (1) 概况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概况清末民初“中华民族”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就“国家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学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计划编写一部主题为“中华儿女齐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通史著作《奋斗中国》。该著作依据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以“奋斗”为主线展现了中华儿女齐心协力,改变家国命运的百余年奋斗历程。著作部分章节标题关键词节选如下:

    粵海扬成

    国门洞开

    5、 中体西用

    14、 庚子国难

    22、 移风易俗

    28、 “以俄为师”

    31、 开天辟地

    42、 武装抗争

    56、 共赴国难

    62、 和平之光

    67、 风雨钟山

    70、 当家作主

    73、 自力更生

    83、 跨洋握手

    90、 春天故事

    95、 紫荆旗耀

    98、 复兴之梦。

    请从上述标题关键词节选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并根据所选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选词恰当、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进市场机制阶段

    第二阶段: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

    第三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第四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第五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阶段(2012.10至今)

    ——摘编自白永秀《新中国70年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回顾、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三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中国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强疫情防控的全面部署,我们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他国家暴发疫情后纷纷向我国学习、效仿我国的应对措施。

    1. (1) 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第三阶段初期,中国是如何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得积极抗疫成果原因。
    4. (4) 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