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1-2022学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二次...

更新时间:2022-07-25 浏览次数:8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 1. (2020七上·杭州期中)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讲话中引用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 . 老子 B . 韩非子 C . 孔子 D . 墨子
  • 2. 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其意在强调秦朝(    )
    A . 郡县制的成效有限 B . 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C . 基层管理制度欠缺 D . 官吏集团效率低下
  • 3. 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在中国的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波斯学者李均的《海药本草》在唐朝广为流传,大秦(东罗马)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
    A . 医学领先世界 B . 对外政策开放 C . 交流促进创新 D . 科技发展迟滞
  • 4.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 . 都江堰 B . 隋朝大运河 C . 明长城 D . 北京故宫
  • 5. (2022·旌阳一模)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面临巨大危机:保西北还是护东南,成为朝廷要官争论的焦点。最终,清政府采纳左宗棠海塞防并重的建议,筹建新式海军,成立海军衙门。这表明(    )
    A . 近代中国海权意识增强 B . 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恶化 C . 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D .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 6. 20世纪初期,留学生通过归国考试获得功名,或进入清朝翰林院等学术机构,或进入各级行政机关。这样,一批不见经传的留学生迅速崭露头角,被推上了社会大舞台,成为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阅读如下1905—1911年留学生获得翰林、进士、举人人数统计图。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 . 留学生成为政府中坚力量 B . 清朝统治危机得到了缓解 C . 政府官员结构被彻底改变 D . 政府对新型人才的重视
  • 7. 1949年至1957年底,我国城镇总人口共增长418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23万人;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0.6%增长至1957年的15.4%,增幅达0.7倍以上,年平均递增率高达7%。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 .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 第一个五计划的推动 D . 三大改造的实现
  • 8. 下图漫画《变迁》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 农业商品化趋势发展 C . 社会购买力的增强 D .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 9. 在古代雅典,只要被认为是妨碍了城邦利益的人,国家就可以惩罚。公民大会投票时在陶片上刻上名字,一旦票数超过6000,无需证明此人的过失与罪行,他就会被流放。据此可知,在当时的雅典(    )
    A . 城邦利益至上 B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 民主政治发达 D . 法律保护公民自由
  • 10. 发动“光荣革命”的七位政变者中有四位是新贵族。剩下的三位,则是典型的旧贵族的代表,有托利党创始人,有顽固守旧的男爵,还有伦敦主教。由此可知,英国政治演进的特点是(    )
    A . 王在法下 B . 政治妥协 C . 暴力夺权 D . 议会主权
  • 11. 导致下表美国国民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30—1933年美国国民收入变化表

    国民实际收入

    时间

    与前一年相比下降

    1930年

    11%

    1931年

    9%

    1932年

    18%

    1933年

    3%

    (数据出处:杰拉尔德《美国经济史新编》)

    A . 新政改革成效有限 B . 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C .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 社会福利支出激增
  • 12. (2016九上·东营月考)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的“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 .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 .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C .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D . 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二、非选择题(72分)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ト,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进行贸易。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体现了当时我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归纳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的共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3. (3)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大量建设物资如橡胶、化肥、钢材、机械甚至沥青,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进口需要外汇。当时,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坚持实行敌视新中国的“封锁、禁运”政策。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20多个,中国对外贸易处在初始阶段。1956年9月,国务院批准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名义主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这便是广交会的前身。从此,开启了广州长达数十年的独一无二的外贸地位。

    ——摘编自田磊《广交会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整理自刘松萍《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

    材料三:2020年10月15日,第128届广交会拉开帷幕,继上届(2020年春季广交会)首次“云端”举办后,此次续上“云”。主办方表示,本届广交会将以更全面的服务,帮助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为国际贸易发展贡献更成熟的“中国方案"。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在特殊形势下,中国政府决定在网上举办广交会,充分体现了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高度负责态度,有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有利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经济全球化。

    ——摘编自付晓《第128届广交会“云”上开幕,为国际贸易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务院批准举行“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广州取得“独一无二的外贸地位”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1978年后广交会成交额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128届广交会的特点,归纳此次广交会所承担的使命。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波拿巴执政府上台伊始,即废除督政府某些类似恐怖年代的经济立法,以稳定有产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财政管理权纳入中央集权轨道;重视商业发展,改组商业交易所;对外贸易,征收外国商品的高关税……在较短时间内使得国库充实。1799年,法国对外贸易额为5.53亿法郎,1801年达7.9亿法郎。法国隐隐约约看到了世界商业霸主的宝座。

    材料二:如图是英、美等国1870年和1913年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图

    ——摘自韩启明《建设美国》

    材料三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机器制造业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排名时间

    项目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摘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对比1913年与1870年,美国工业生产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进欧洲第一”的原因及其影响。
    4.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6年8月,李鸿章抵达纽约,对美国进行访问。随后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采访。

    记者:阁下,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

    李鸿章:20层或更高的大楼令我惊讶!连欧洲都没有,中国更不能建这种楼房,台风会把它吹倒,并且没有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进一步说,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很少,也只有富家男性子弟才能上学。清国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有条件的家庭会为女子请女教师。我们的文化与你们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

    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你们(包括欧洲)曾提出必须来清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建设铁路、电讯等,以及帮助我们开发利用资源。但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坚持这点,我们欢迎。

    ——摘引自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围绕近代中美的差异,从李鸿章答记者问中提炼一个视角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炼的视角,紧扣主题,论述时史实正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