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

更新时间:2022-08-07 浏览次数: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chéng xiàn) 出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清静安闲,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wēi é)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

    1. (1) 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别墅    徘徊

    2. (2) 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héng xiàn     wēi é

  • 2.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1) 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2. (2) 李玉同学刚升人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3. (3) 李商隐《贾生》中表现汉文帝似乎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是:
    4. (4) 《陋室铭》中以工整的句式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3. 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例如《陋室铭》《爱莲说》 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B .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鲁迅” 是他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C .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仙”。 D .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 4.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知礼孝亲,某校七年级(2)班准备开展一次“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1. (1) [活动策划]为使本次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请你帮助班长策划并完善下面活动项目。(本专题中已设计的活动除外)

      项目一: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时间,向全校师生宣读《孝亲敬老活动倡议书》,号召全校同学开展孝亲敬老活动。

      项目二: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孝"的内涵。

      项目三:

    2. (2) [活动感悟]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孝亲敬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仔细观察右图,写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 (3) 中学生应如何尽孝?请你提出三条具体建议,并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
二、阅读(50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1)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
    2. (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味深长,试着品析一下。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陋轩记

    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以予自上国③而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自月,安而乐之。予至,无室以止,处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圃于丛棘之后,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赶者,若观于通都⑦质 ,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 ]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蒔(shì) :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 (1) 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B . 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C . “予尝圃于丛棘之后”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D . “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词“的”。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孔子欲居九夷  昔:

      ②人以予自上国而往  皆:

      予至  始:

      ④予圃于丛棘之后  尝:

    3.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②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曰“何陋”。

    4. (4) 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概括选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至少答出两方面)
  • 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飞”字搪塞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高明的文章作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所以,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古人的。

    (节选自《梁衡杂文集》,九州出版社2017年1月版,有改动)

    1. (1) 文章题目就是作者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2) 本文重在论事理,却又在第三段用了不少文字叙述“娘子关看瀑布"的经历。其用意何在?说说你的理解。
    3. (3)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反思自己,谈谈你从本文哪些地方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 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

    潘玉毅

    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 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全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外公从不曾同她分享过,她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语的老头子是如何酣畅快意地对孙辈讲戏。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⑦在漫长的一生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无数条路,但总有一条路是我们记忆和情感的归宿。从外婆家去公交车站的那条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每次我离开外婆家时,外公都坚持要送我。短短的一段路,外公静静地推着自行车,与我同行。一路无言,但我的心里却是温暖且湿润的。后来,外公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仍执意送我。明明推车的动作越来越迟钝,他却还是慢慢地随我走完去往车站的那条路。

    ⑧外公过世时,我尚在外地读大学。外婆怕影响我学习,便叮嘱家里人说:“阿毅离得那,么远,就不要告诉他了。”所以我连外公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当我放假回家得知这个消息后,眼前像20年积攒的梨花同时飘落般,一片雪白。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再看外公最后一眼。可是人生的路,并没有返程票。

    ⑨窗外,繁茂雪白的梨花不断地撕扯着我的记忆。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话想要说,却不知该如何继续。这一刻,我已被回忆吞没。

    ⑩外公,您看那人间四月正梨花似雪……

    1. (1) 选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外公对“我”的爱?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 (2)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呜,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3. (3) 分析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4. (4) 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5. (5) 选文中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 9. 根据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回答问题。
    1. (1) 《海底两万里》当中的灵魂人物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2. (2) 鹦鹉螺号被困在冰隧道里,海水不断结冰,为了防止水的冻结,赢得时间,船员们采取了什么方法?
    3. (3)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次探险旅行的结局。
三、写作题(50 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某景点游人如织。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中。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