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成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2-07-30 浏览次数:6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共12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约(qiè)        选(pìn)        海市楼(shèn) B . 溅(bèng)        开(bāi)        鞠躬尽(chuì) C . (kàn)        鸣(yè)        仙露浆(qióng) D . (zhuó)        走(liǎn)        千重负(jūn)
  •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们插上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付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B .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C . 炽热的岩浆随着飞船的下潜翻滚着,在船尾飞快地合龙起来。 D . 写作的各个方面,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贴决不放松。
  •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悲伤,不为自己的颠沛流离 , 是想到像他这样的人太少。 B . 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C . 耳里传来不以为然的声响,极远又极近,极洪大又极细切。 D . 怏怏不乐的女作家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情转为欢愉。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白发苍苍的许渊冲老先生对着镜头,回忆起了他当年在西南联大求学。 B . 考出高考语文最高分的女孩写得一手好字,是因为她家庭影响的缘故。 C . 人们逐渐认识到:若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D .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二、文言文阅读(12分)(因教材更换,本题有更换)
  • 5.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一印,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B . 烧令坚                        火:用火 C . 瞬息可                        就:靠近 D . 有疏密                    理:纹理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每字一印            可以师矣 B . 草火烧                攻其后也 C . 密布字印            取一葫芦置于地 D . 则以一平板按面        回也不改
    3. (3)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A . 比不上用胶泥烧制的字模,用完后再燃烧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根本不会被药物弄脏。 B . 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用完后再燃烧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突出的地方不会被药物弄脏。 C . 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用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根本不会被药物弄脏。 D . 比不上用胶泥烧制的字模,用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突出的地方不会被药物弄脏。
    4.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者先介绍“板印”是为了说明雕版的不便,进一步说明活板的“神速”。 B . 文章语言简练准确。作者用“冒、置、布、炀、按”等动词以及“薄如钱唇”“字如平砥”等比喻,简洁形象地写出了制板技术的精妙。 C . 作者对活板的介绍突出一个“活”字,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即刻之”,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 D . 本文写活字板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按照工作程序有条不紊地说明,并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出活板的优越性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三、默写(共6分)
  • 6.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1)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若三句都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③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2. (2) 请在杜牧的《泊秦淮》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棵小桃树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大。我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有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它长得很慢,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贵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节选自教材课文《一棵小桃树》)

    1. (1) 文章题目是《一棵小桃树》,这棵小桃树经历了哪些磨难?请根据上文内容,分条简要作答。
    2. (2) 请从比喻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3. (3) 作者为何多次使用“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请结合上文内容简要作答。
五、作文(共60分)
  • 8. 请把下面的作文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这样的人让我     ▲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要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④不抄袭,不套作。⑤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六、【B卷】诗歌鉴赏(共5分)
  •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释】①鸳湖:嘉兴的南湖。②芜:草。③长水塘:河名。

    1. (1)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简要作答。
    2. (2) “菜花香过秀州城”历来被认为是佳句,请简要赏析这个诗句。
七、【B卷】文言文阅读(共13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谢罪 , 出财救疗之。以是颇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

    刘位东中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吠。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矣。既归,念此良狗也。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 , 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之则狗也。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

    (选自《清代散文选注》,有删改)

    【注释】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则主人谢罪        谢罪:道歉 B . 几伤者矣        数:多次 C . 惊而请其        故:原因 D . 之则狗也        烛:烛火
    2.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以是颇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

      ②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

    3. (3) 从全文看,冉氏烹狗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记此事,是来讽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作答。
八、【B卷】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4分)
  • 11. 请根据你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体验,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是心向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永远地站在被压迫国家人民的一边!

    1. (1) 上面这句话出自小说中哪一人物之口?
    2. (2) 下面所列的遇险,哪一项与上面这句话所说的想法密切相关?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与鲨鱼搏斗            B与章鱼搏斗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写日记的男孩

    毛小懋

    那年夏天,我去岚山港,与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见面。我们一直在网上交谈,但从未见过面。

    傍晚,我趴在旅馆门前的沙滩上整理稿子,老板娘的儿子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

    我笑着问。“你怎么了?”

    男孩低着头不说话,坐了下来。他坐得非常小心,斜斜的,只在沙滩上搁下了半个屁股。

    他随手拿起我的稿子:“你也写日记吗?”

    我摇摇头:“都是小学生的日记稿子,我是编辑。”

    他的眼睛更亮了:“真的吗?我也有很多日记的,你能给我看看吗?”他停住了,摇了摇头:“不行,我的日记不能给外人看。”

    “你的日记有隐私了吗?”

    , 说:“也不是,只不过……”顿了顿,他问,“你有没有发现我的屁股很奇怪?”

    “你一定是让你妈揍过了。”

    “是我爸。”男孩攥紧了拳头说,“因为,昨天我把我们班的胡庆杰狠狠地揍了一顿。”

    我欣赏着他的拳头:“瞧不出来,你还是一个狠角色。”

    “胡庆杰骂我是掉进了茅坑里的猪。这个坏家伙嘴里天天臭得跟茅坑一样,我只能用拳头让他闭嘴了。”

    “胡庆杰就告诉了你的爸爸?”

    “没有。我的拳头很厉害,他挨了我的揍,不敢跟别人讲。”男孩扁了扁嘴角:“我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但是日记让我爸爸看见了。你知道的,每一个爸爸其实都有一把钥匙,能偷偷打开儿子的抽屉。

    “嗨,你把它写进日记里干吗?”

    “其实,我揍过很多人,做过很多错事。爸爸都通过日记知道了。唉,我每隔几天就要挨一顿暴揍。”

    我说:“你不写不就行了吗?”

    , 说:“日记……不就是把自己每天的事都记下来吗?我们老师讲的,做过了的,就要记下来,不能隐瞒。”

    我刚想嘲笑他,却忽然觉得心里的什么地方仿佛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让我怔住了。“我说得不对吗?”男孩迎着我的目光,焦急地问。

    我忙说:“对,对。不过……”我想告诉他,不一定把所有的事都记下来才叫日记。但是我讲不出口。眼前的这个男孩正在忠实地记录他的人生,他是在做一件直面自己心灵的了不起的大事,我怎么能阻止他呢?

    犹豫了很久,我问:“你为什么要写日记呢?”

    男孩说:“我想把我的日记一直记下去,一直记到我80岁。那时,我就坐在沙发上,把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姑娘叫过来,说,你帮我查一查,68年前的8月9号,我做了什么。小姑娘查了半天,说,爷爷,那天你把胡庆杰狠狠地揍了一顿!”说着,这个壮男孩扶着腰,把自己的屁股全部摆在沙滩上,“嘿嘿”地笑了起来。

    我没有笑。这个男孩把这个梦想当笑话来讲,却给我的心里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如果他真的把写日记的习惯坚持下去,而且从不在日记里撒谎,我想,他会成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即使他的命运或许黯淡,但这本真诚的日记也会像一盏灯,照亮他的一生。

    第二天一早,我朝灯塔走去。我和那人约定在那里见面。三年来我们一直互通书信,用最真诚的文字安静地交流着。真希望我们在互相看见的一瞬间,都能在彼此的眼睛里发现,我们没有说谎。

    (有删改)

    1. (1) 文章题为《写日记的男孩》,这是怎样的男孩?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简要分析。
    2. (2) 下面两句分别放在文章甲乙中的哪一处最为合适?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男孩一脸迷感            B男孩皱着眉头

    3. (3) 文章第2、4段画线语句写男孩走来、坐下,这里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分条简要作答。
    4. (4) 文章主要写“我”和男孩的故事,但首尾两段却写“我”去见熟悉的陌生人。是否偏题?请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九、【B卷】语言运用(共8分)
  • 13.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 (1) 下面的短文是从哪四方面对对联进行说明的?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5个字)

      对联,又称楹联、楹贴,因古时多题在楼堂宅殿的两根对称的柱子,上而得名。相传,五代时,蜀后主孟昶在寝室门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可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了。对联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下联,还有横批。至于对联的撰写方面,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就是指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当。

    2. (2)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到的对课就是对对联。请根据下面材料的内容,用对偶手法,为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书写了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2017年因病去世。他在世时,常与人谈起邓稼先,说:“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