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07-30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18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望(liào)       裸(lù)       徨(fáng)     挑拨离(jiàn) B . 回(yū)        角(1éng)    劣(zhuō)    词夺理(qiǎng) C . 蓝(zhàn)     蠢(yú)       驰(chéng)   怒不可(è) D . 野(kuàng)   苍(jìng)     动(rú)        级而上(shí)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演绎  湿漉漉  不修边幅  震耳欲聋 B . 狡辩  妨火墙  不知所措  名副其实 C . 决择  乌托邦  格物致知  风雨变幻 D . 浮躁  满堂彩  行将就木  纷至踏来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生态建设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家乡的河流又开始川流不息 B . 李大钊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五四先驱一意孤行的追求。 C . 习近平许多重要讲话,往往用喻贴切,通俗易懂,体现了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D . 青岛海上救援队一年365天随时待命,经常出没于风口浪尖 , 救人于危难之中。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许多劳动者用汗水彰显着精彩的奋斗故事,以担当书写了平凡岗位上的劳动画面。 B . 袁隆平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C . 山东临沂的发展变化,是沂蒙精神薪火相传的最好见证,也是老区群众艰苦创业。 D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全球已有多达120余个国家成功使用北斗系统。
  • 5.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这为更多青年成为新时代的“千里马”给出了根本性的人生规划和原则性的方向指引。

    ①习总书记号召青年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担时代使命”

    ②关键是要让他们具有驰骋千里、纵横决荡的力量。

    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舞台上,如何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④这种力量,就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动力、能力和耐力。

    A . ③②④① B . ③①④②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②④
  • 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记》是我国“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是一部儒家论著的汇编。 B .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对待世界的一种哲学态度。 C . 成语“鲲鹏展翅”起源于《庄子》中的传说,比喻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D . 词是诗的别体,它的格式由词牌名来确定,《卜算子•咏梅》中,咏梅是词牌名。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33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选贤能  与:同“举”,选举 B . 讲信睦  修:培养 C . 不独其子  子:以……为子 D . 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小偷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大道行也  生物以息相吹也 B . 天下公  化而 C . 不独亲其亲  其真无马邪 D . 货恶其弃于地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3. (3)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本文主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反映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B . “大同”社会的特征有三方面,第一个是除了矜寡孤独者之外,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 C . “使老有所终,料有所用,幼有所长”运用排比句式,造成了排辅效果,增强气势。 D . 文章最后两句将现实社会与“大同”社会对比,指出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不复存在。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②高山仰止:景行有止:出自《诗经•小雅》。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间,无意义。③站:往。④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恒。祗,恭敬。

    1. (1) 川“/”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两处

      孔 子 布 永 传 十 余 世 学 者 宗 之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3. (3) 太史公适鲁见到了“”,想到了“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表现了太史公对孔子的 之情。
  • 9.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题。

    清平乐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卞京。他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②砌:台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词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心中之情。 B . “乱”,是说落梅之多,又指词人心中思绪之乱。 C . “拂了一身还满”中的“拂”透出词人对情感的克制,“还满”又道出克制不住的无奈。 D .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写出了词人与弟弟离别时的依依不含之情。
    2.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妙处。
  • 10.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 (1) 可怜身上衣正单,。(杜甫《卖炭翁》)
    2. (2)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3) 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4. (4) !妇啼一何苦!(杜市《石壕史》)
    5. (5)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 (6)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7. (7)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赞美梅花即使化为泥土也不忘向人间遍撒芳香的句子是:
    8. (8)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 的呐喊,表现了诗人的崇高理想、美好愿望和济世情怀。
三、名著阅读(7分)
  • 11.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古老的海德公园里静悄悄的。很久没有人收拾的小径长满了野草。被秋风吹落的枯黄的槭树叶,慢慢地飘向地面。

    一个波斯老车夫把A从城里拉到这里。他扶着这位古怪的乘客下车的时候,忍不住问道:“你到这儿来干吗?没姑娘,也没戏院,只有胡狼……真不明白,你来干什么!还是坐我的车回去吧,同志先生!”

    A付了车钱,老车夫也就走了。

    公园里一个人也没有。A在海边找到一条长凳,坐了下来,让已经不太热的太阳照着他的脸。

    1. (1) 本选段节选于名著《》,人物“A”是
    2. (2) “写心得,是记录自己阅读时产生的体验和感想,如对作品内容或形式的看法和评价”,联系选段及其前后情节,写下你对人物A的看法。
四、阅读。(32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国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前学,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补到色彩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凤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晨,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感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区分贵贱,区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杂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 (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 . 本文运用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演变的过程。 B .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C . 服饰华丽的风格往往与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贸易频繁有关。 D . 设计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应该舍弃传统文化,关注时尚脉搏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节。
    2. (2)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3. (3) 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不能用黄色的。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里的生灵

    ①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过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蔫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飞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②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③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凤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的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照照,果然,面部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我们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④阳光照耀的时候,暖阳像刚出炉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蜡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天晴了沙鸥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雪化啦,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峰顶了。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

    ⑤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而我和妹妹的主要兴趣是在院里的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流过……

    ⑥阴霾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项,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渗透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马感,也更善良,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⑦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襁褓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是你掏了它们的窝!”

    ⑧父亲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盆,鞋盒里垫满了那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在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⑨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地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⑩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被撕掉了整整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双目一亮,想起他童年时的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个伙伴却住在十几里外的山里。

    ⑪大雪盖了下来。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被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只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1. (1) 文章围绕“冬日里人们的心灵更善良”写了哪几件事,通读全文,补全下面的填空。

      →阳光照耀时,父亲教我背诗,带我欣赏冬日生灵的可爱→②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

      ②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地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 , 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的理解。
    4. (4) 文章开头两段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五、作文。(60分)
  • 14. 按要求作文。

    慢慢走,不是懈怠,是一种态度,一种气度,一种智慧。这条乡间的路,我慢慢走,细细欣赏生命的萌生;这条通往人心的路,我慢慢走,由疏远渐渐亲密;这条攻坚克难的路,我慢慢走,目标坚毅步伐稳定;这条回望历史的路,我慢慢走,感悟民族动人心魄的复兴。

    请以“这条路我慢慢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