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9 浏览次数:65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修养上追求虚怀若谷、顺应无为,对社会矛盾持隐退遗忘态度。他们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容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   )
    A . 自强不息 B . 厚德载物 C . 崇德尚贤 D . 天人合一
  • 2.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以下为某朝代交通状况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驰道更加有利于中央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五尺道便于中原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③直道直接沟通了该朝都城与草原丝绸之路        ④构成以洛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驿路交通网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
    A . 三公—中朝—尚书台官仓鸠杖 B . 中书省—尚书省—六部十家牌法福田院 C . 三司—转运司—知县义学义田 D . 中书省—行省—郡家训善堂
  • 4.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各朝代都重视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下列机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鸿胪寺     ②宣政院     ③理藩院     ④提督四夷馆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①②④
  • 5. 古代有一位科学家,对于许多新鲜的有经济价值的作物,特别是高产的粮食作物,都亲自做栽培实验。他栽培试验过从福建引种的甘薯,从闽广引种的棉花,并在晚年写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 . 《齐民要术》 B . 《梦溪笔谈》 C . 《农政全书》 D . 《天工开物》
  • 6.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宗藩体制内容有三:中国不干涉藩属国内部事务,中国与藩属国交往实行“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藩属国的国家安全。下列条约冲击了宗藩体制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越南条款》     ④《马关条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蔡元培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中指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欧洲文艺复兴时“把各民族的方言利用为新文学的工具,在意大利有但丁、朴伽邱(薄伽丘)、马基亚弗利等”。与此相类,“我们的复兴,以白话文为文学革命的条件,正与但丁等同一见解”。蔡元培意在表明(   )
    A . 章回体白话小说的复兴 B . 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C . 文学革命的形式与价值 D . 革命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8.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 . 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 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9. 以下为1949—1957年间与人民生活相关的部分农产品产量表。该表表明(   )

    农产品

    1949年

    1952年

    1955年

    1957年

    粮食

    11318万吨

    16392万吨

    18394万吨

    19505万吨

    棉花

    44.4万吨

    130.4万吨

    151.8万吨

    164.0万吨

    A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开展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D . 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农业生产取得发展
  • 10. 下图为1985—2000年中国东西部迁入人口占全国迁移总人口的比例(%)。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 B . 西部地区总人口连年下降 C . 东西部经济发展基本平衡 D . 东西部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 11. 对下列一组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查士丁尼法典》(手抄本)

    《罗马民法大全》(17世纪印刷)

    皇帝查士丁尼颁布罗马法典(拉斐尔所作壁画)

    A . 对研究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有重要价值 B . 史学家研究罗马法时必须要参阅的文献史料 C . 法学家的活动推动罗马法发展和进一步传播 D . 体现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
  • 12. 18世纪2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依据自身习俗形成“茶室”。下表为荷兰茶叶贸易中绿茶和红茶进口变化情况。材料折射出(   )

    1720-1722年

    1730-1732年

    绿茶

    60.4%

    15.6%

    红茶

    39.6%

    84.4%

    ①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②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

    ③荷兰人的饮茶喜好已经发生改变         ④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3. 以下漫画创作于1904年。画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右肩扛着大棒,左手牵着美国军舰,腰间配着枪和刀,光着脚在加勒比海巡游,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环绕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和城市是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古巴和圣多明各(多米尼加首都)。该漫画意在表明(   )

    A . 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统治宣告结束 B . 独立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加勒比海地区 C . 拉丁美洲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美国利用武力干涉拉丁美洲国家事务
  • 14. 有人指出:在1930年的时候,有三个人即将变得世界闻名,不仅是他们本人,还包括他们的奋斗目标。其中一人是一个60多岁穿着粗布衣服的老者。他随身携带一套被褥,一个肩背袋,一个纺锤(他晚上的时候可以纺织),徒步240英里,历经25天后到达海边取盐。他的“奋斗目标”是(   )
    A . 通过民主改革来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 B . 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 C . 领导黑人民权运动迫使美国通过民权法案 D . 开展武装斗争推翻由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
  • 15. 下列选项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摩诃婆罗多》被古代印度奉为“圣典”,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书中穿插大量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为印度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B

    马丁·路德提出“只有信仰,并且有效地运用《圣经》,才能得救”

    有利于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C

    1950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为29.60%。

    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为53.92%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D

    1949年,苏联占领的德国东部地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爆发

    A . A B . B C . C D . D
二、材料分析题
  • 16. 史学与社会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时期

    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

    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

    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清代后期

    (1840年—1911年)

    以进化论为指导的“新史学”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是传播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在史学撰述上更加关注边疆史地、外国史地、中外关系,以及欧美革命史的引入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 (1) 阅读材料一,任选两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这些观点对其进行解释。
  • 17. 何谓“中国”与何以“中国”

    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某个朝代的认同,还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通称——“中国”的认同。自称“中国”者不仅是那些汉人主导的政权,也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个政权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材料一   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影响,建国之后,为了表明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自称“炎黄子孙”,开始以“中国”自居。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他们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到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后期又自称“正统”。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继续称宋朝是“中国”。

    金人进入中原后,亦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理论,自称“中国”,也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时期,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代(1840年以前)在经济上比唐、宋、明都有较大的发展,在边疆版图、对外关系、文化思想等方面更为显著。但与同时期西方相比,发展相对缓慢,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影响。总之,清代(1840年以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消极并存。

    ——摘编自杜家骥《论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评析辽人、金人的“中国观”。
    2. (2) 运用相关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多角度说明。
  • 18. 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

    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很大,但其中仍存在着共性。

    材料一   獬豸(传说中的独角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象征。它怒目圆睁,透着威严,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的人不寒而栗。汉代司法官员头上带的法冠就叫“獬豸冠”,清朝监察御史和按察使所穿的补服前后皆绣有獬豸图样。

    中世纪以来,在西方法院的大门外,人们常常会看到蒙目女神的雕塑。她神情肃穆,一只手拿着宝剑,另一只手持着天平。她的双眼被布紧紧蒙住,这样就可以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明辨是非。这位女神的造型实际是混合了希腊、罗马神话中诸位正义女神的形象,成为西方法律文化的象征。

    ——摘编自彭丽《蒙目女神与独角兽一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二   中华法系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特色鲜明。从李悝著《法经》起,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都以刑法为主,兼有行政和诉讼等诸方面的内容,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皇帝手中。保护与管理农业生产一直是古代法律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刘艺工《试论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共性。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 19. 国际关系

    材料一   主要欧洲国家君主在对外战争战败后被废黜王权的概率

    王权被废黜的百分比(%)

    1498-1800年

    1801-1920年

    英国

    0

    0

    法国

    0

    25

    荷兰

    0

    50

    西班牙

    0

    20

    注:此处“荣耀”一词特指近代早期欧洲主要国家的君主们通过战争赢得胜利、提升个人名誉。

    材料二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力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各成员国主权平等”“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联合国设立6个机构,安理会被授权“解决国际和平与安全”。安理会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1945年10月,联合国宣告成立。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对外战争对欧洲王权影响的变化。结合所学,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联合国的认识。
三、论述题
  • 20. 人民民主政权建设

    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推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

    材料

    时间

    法律

    内容节选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等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阐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民主政权是如何逐步建设起来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