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8 浏览次数:4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下面是关于春秋时期“出奔”(出亡、逃亡)现象的一些记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记载

    出处

    “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棠溪氏。”

    《左传·定公五年》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九》

    “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左传·昭公三年》

    A . 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B . 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 . 宗法分封制遭到了冲击 D . 社会转型推动了人才流动
  • 2. 下面是四川地区出土的三件东汉市井画像砖,描绘了东汉市肆情况、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中,上立旗帜,以为市吏候望之所)分布和贸易情景。这些画像砖(   )

    A . 能够完整地还原东汉市井真实面貌 B . 印证了当时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C . 折射出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 D . 反映出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集中贸易的市
  • 3. 关于大运河的开通,《隋书》记载,“将兴辽东之后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唐诗人秦韬玉认为“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当代史学家多认为“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应该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历史结论没有客观标准 B . 历史信息需要辨别真伪 C . 历史研究以正史为依据 D . 历史叙述需要大胆想象
  • 4. 明代画家陈洪绶为《西厢记》作木刻插图,对男女之间的爱情进行了十分大胆的刻画。清代画家石涛在半丈高的巨幅《百美争艳图》中描绘了众位美人的娇羞媚人之态。这些作品(   )
    A . 推动了中国画开始走向世俗化 B . 说明了士人对神韵意趣的追求 C . 反映出士大夫济世救国的情怀 D . 彰显了画家反传统的叛逆色彩
  • 5. 洋务派在继续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大力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主要的有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目的在于“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又收购了美国旗昌洋行轮船18艘,组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航行于沿海与长江沿岸各商埠。这说明洋务企业(   )
    A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 . 瓦解了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C . 受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D . 致使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局面结束
  • 6. 1920年5月1日,李大钊在《“五一”May   Day运动史》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的‘五一’运动,仍然不是劳阶级的运动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不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只是纸面上的笔墨运动。”李大钊意在(   )
    A . 回顾“五一”纪念日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B . 阐明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 C . 强调马克思主义应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 . 号召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真理与进步
  • 7. 如图是著名漫画家蔡若虹的作品。该漫画(   )

    A . 体现了国共两党政治分歧的消弭 B . 昭示了中国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C . 反映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 . 旨在号召人民进行独立自主的斗争
  • 8.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图中曲线的变化反映出(   )

    A . 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B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 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D .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博弈
  • 9. 有学者说:“雅典所有的官吏,包括9位执政官、10位将军、500名议员、众多法官和陪审员等,都直接向公民大会负责。雅典的政治家们,他们提出的治国方略必须经公民大会讨论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该学者意在强调古代雅典(   )
    A .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地位平等 B . 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的有机结合 C . 民主政治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 D . 民主程序有效地避免了决策失误
  • 10.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而得的恩典”不等于蔑视和轻忽行为,因为“上帝既然让我们暂时生活在这个可恶的世界,我们就应该人人都当工作、种田、做社会事业”。他还说:“一个商人所收回的利润,足够补偿他的操劳和冒险,就是公道合理的。”马丁·路德这些思想(   )
    A . 否定了因信称义理论 B . 肯定了教会在信仰中的作用 C . 推动了民族国家兴起 D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11. 为了使费城会议代表的选举不受人民的左右,各州利益集团在1787年通过州完时制定了关于投票人和州议会财产的限制,而制宪会议代表的选举也遵循了这种限制。这体现了1787年美国宪法(   )
    A . 使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 违背了共和主义基本原则 C . 扩大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D . 具有较强的资产阶级性质
  • 12. 由于世界贸易转移的效应,大部分区域组织协定的目的实际上是从区域外的竞争中产生贸易转移,即通过内部合作来对抗区域外国家。如欧共体成立以来,各成员国相互间的利润从1958年到1980年以年均19%的速度递增,但发展中国家对欧共体的出口却大幅下降。这表明(   )
    A . 欧共体对外贸易额居世界首位 B .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C . 区域经济组织本身具有排他性 D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现了资源的互补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矫正南北朝以来不学无术重武轻文的弊病,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规定在中央国子学和地方州县学学习的学生,只要能通一经以上者,都可以入仕。凡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肄业后可直接参加由吏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及第后可做官,驻守玄武门负责护卫皇帝的禁军将士,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终唐一代,来自高丽、百济和新罗等国以及高昌、吐蕃等地区的贵族子弟来到长安进入国子监学习,推动了“近古未有”的国学盛况。为了改变唐初中央官学单纯习儒的问题,唐太宗贞观年间重新恢复了隋文帝所设置的书法与法律等专科学校,促进了专门人才的培养,隋末,天下大乱,书籍佚散很多。唐高祖时期就重金购菜遗书用楷书誊抄藏于宫中。贞观年间广求天下图书的同时,唐太宗命.名儒颜师古考定“五经”颁行天下。太宗贞观年间,还推动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编写,史学家李延寿父子私撰的南、北二史也在此时完稿。由此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中国改革通史隋唐五代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5年10月9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使北路目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12月13日展,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中国提交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共分三部分,分别包括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期间大肆杀戮中国军民的档案;1945年至1947年,对日本战犯调查和审判的档案;1952年至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提供的文件。对此,日本外务省10日凌晨发表新闻官谈话,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成功申遗表示“遗憾",并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

    ——摘编自朱晓颖杨颜慈《《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大屠杀"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的意义。
  • 16. 材料   朱葆三,1848年出生于浙江定海。他十三岁时因父亲重病而致家中贫弱,不得已年仅十四岁时便到上海的五金店当学徒。他平日里勤奋工作、生活节俭、刻苦学习并逐渐掌握了经营管理理念知识,得到店主赏识,在十七岁时便任总账房和营业主任。1878年他自立门户,开了新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1895~1911年他又相继创办了保险公司、船厂、浙江银行、面粉厂、自来水公司、上海《新闻报》等,推动了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转,促进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在十里洋行的上海,朱葆三在清朝官府、外国领事乃至当时还微不足道的革命党人中间均有朋友。在辛亥革命大潮中,朱葆三已逐渐觉察到清政府所谓“君主立宪”不过是打着幌子的骗局,因此他在不同程度上对革命党人的活动表示支持,并把变革的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后退出政治舞台,先后创办和投资了中国红十字会、四明医院、上海孤儿院、尚义学校、同济医工学校。1926年夏,上海时疫流行,朱葆三创办于大世界附近的时疫医院病人骤增,经费短缺,为此他冒暑前往察看,顺道劝募捐款,终因年老,于9月2日在上海与世长辞。

    ——摘编自百度文库《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人物传记之朱葆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葆三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朱葆三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第35任总统约输肯尼迪曾经说过:““危机’在中文中由两个字构成,一个是危险',一个是机会’。”从最根本上讲,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可能提前做好准备的。当危机来临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危机。如何处理危机植根于我们的价值判断中,危机既给人们带来危险,也给人们带来机会。

    ——摘编自陈春花《危机的本质是机遇》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危险与机遇并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