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2022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6 浏览次数:88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品读民俗。(18分)
  • 1. 语段阅读

    投绣球是壮族人民在三月三开展的一项运动。绣球最早来源于二千多年前绘制在花山岩画上的“飞砣”,是一种青铜铸制、以甩投方式进行作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娱乐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用棉麻、丝chóu等材质代替,并在上面进行刺绣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传达情感。(甲)抛绣球已发展成为表演类和竞技类体育项目,有高杆和背两种方式。(乙)绣球已经成为一种壮乡特有的,象征着和平、友谊、祝福和吉祥的信物。

    1. (1) 文中引号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直接引用 B . 强调 C . 特定称谓 D . 反语
    2. (2)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chóu

    3. (3) 下面句子插入语段中最合适的位置是(甲)(乙)两处中的哪一处

      如今,在广西壮族国内外旅游文化交流中

    4. (4) 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是病句,请说出病因并修改。

      ①病因:

      ②修改后的句子:

  • 2. 默写。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风民俗各不相同。木兰奔赴战场时①“”的英姿,体现了北方民族的民风剽悍。②《采桑子》中“”一句写出欧阳修游西湖赏美景听笙歌时的闲情逸致,也体现了江南民风的细腻。民风还体现在迎来送往中,《桃花源记》里,村民初见渔人到访,③“”以及《游山西村》中村民看到陆游后的④“”,都体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和热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在临别前的一句⑤“”,更召示了初唐人民的大气豁达。

二、阅读·品读经典。(44 分)
  • 3. 古诗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1) 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句“岱宗夫如何?”中“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可谓匠心独具。 B . 颔联虚实结合,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和遮天蔽日的形象。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泰山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C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清晨时分还未曾离去。 D . 尾联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2. (2) 尾联中“会当”是唐人口语,在此解为“定要”。如果将其解为“应当”是否合适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 4. 文言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宋国大兴。(选自《新序》)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

    1.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加点字

      ①谓其妻曰

      说文解字:形声字,从“言”,表意

      ②内外不闻吾过

      参考成语法:闻过则喜

      ③宋昭公出亡

      课内迁移法: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查阅字典法:①诚实;②诚心;③实在

      (填序号)

    2. (2) 请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3. (3)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的邹忌列面对别人的褒奖能不盲目轻信理智判断,冷静思考,并从中悟出道理。 B . 乙文中,宋君最终领悟自己作为国君失法社稷的原因,是因为朝中有很多大臣发动政变。 C . 甲乙两文都以语言描写为主,并通过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并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D . 甲乙两文都认为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除弊纳谏,政治才能更清明,百姓才能生活安定。
    4. (4) 翻译文中画线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吾知所以亡矣。

    5. (5) 选文中的齐王和宋昭公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5. 说明文阅读

    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

    ①当宇航员进入太空时,因为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所以无法使用;铅笔虽然可以正常书写,但微小的导体石墨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代的太空笔则依靠气压将墨水压出。在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任务中,翟志刚携带中国传统文房四宝进入空间站,将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剑胆琴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②为什么毛笔这种古老文具,能在21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思考一番,毛笔是怎么书写的。答案看起来很简单:毛笔.上面吸收了墨水,在笔尖与纸张接触的时候,墨水就从笔尖转移到纸上。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为什么只有当笔尖接触到纸张时,墨水才发生转移,其他时候呢?

    ④实际上,墨水自动发生转移也是常有的事情。初学者有时候会蘸上太多的墨水,墨水就会从笔尖滴下来。拿毛笔蘸墨时有特殊的技巧:只需把笔尖的一部分浸入墨中,这样可以保证只吸入适量的墨水,墨水就不会从笔尖滴落。所以,一支毛笔能留住的墨水,有一个上限。

    ⑤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毛笔可以留住墨水,那么一定有一个机制来克服重力,这个机制会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墨水分子受到哪些力。由于毛笔笔尖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各处的大气压是平衡的,于是只需要考虑重力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分为两种,一部分是液体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另一部分是液体与容器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液体黏附或者疏离。两种相互作用都有摩擦力,微观上体现为电磁相互作用,如果在宏观上结合起来,就带来一种叫作毛细现象的神奇现象。

    ⑥毛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将一根毛细管浸入液体中,相比管外液面,管内液面会自发向上或向下发生移动。毛细现象第一眼看上去违反自然规律。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水会自发往高处移动?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液柱上升的过程伴随重力势能的增大,因此一定能找到另一种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是降低的。没错,这种能量来自液体的表面张力。

    ⑦在液体表面与内部,液体分子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很不相同。表面的液体分子互相连接更少,相互作用更弱,于是两侧受力不均。在这种受力不均的情况下,内部受力较大,将自发向外部“突出”,于是在不受重力的情况下,一团液体将呈现球形。在这种情况下,表面张力将使液体分界面变弯,使之达到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

    ⑧问题的解答就是这样。毛细现象实际上要求达到一种平衡: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和液体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平衡。在达到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液体表面会发生变形。毛笔的材料,兽毛,也就是蛋白质,可以被水浸润。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不受重力影响,毛细现象在空间站自然也可以发生,于是毛笔在失重条件下,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

    ⑨当我们放眼星辰大海时,前人那些充满创意的智慧也凝视着我们。

    (选自《意林》)

    1. (1)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当宇航员进入太空时,无法使用传统的钢笔、圆珠笔是因为在太空中没有重力,无法将墨水漏入笔尖。 B . 当人们用毛笔写字时,毛笔上面吸收了墨水,而只有当毛笔的笔尖接触到纸张时,墨水才会发生转移。 C . 由于毛笔笔尖是开放区域,各处大气压平衡,所以要考虑墨水分子的受力,只需考虑重力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D . 毛细现象在空间站同样也可以发生,毛笔即使在失重条件下,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
    2. (2) 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以问句作为标题,点明了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B . 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毛细现象的定义,解释了毛笔留住墨水的原因。 C . 第⑦段中加点词“突出”,形象地说明了在受力不均的情况下液体所呈现出的形状特点。 D . 从文章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我国高超的航天技术,同时也能感受我国古人充满创意的智慧。
    3. (3) 文中有不少的问句,请你任选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 6. 名著阅读

    阅读时给书籍添加书签便于再次阅读时翻找相应的内容,这样的做法在电子阅读越发普及的今天广受欢迎。

    示例: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添加书签:

    父亲教子

    君子礼仪

    衣着举止

    1. (1) 仿照示例中添加的书签,请你从书信内容、表达情感、写信目的等角度,任选两个,为下面的选段添加相应的书签。
    2. (2) 试结合选段分析,你从中读到的人物特点。
      这一次出来感想不少,到东南亚来虽然不是回中国,但东方的风俗人情多多少少给我一种家乡感。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西方的物质文明尽管惊人,上流社会尽管空谈文化,谈得天花乱坠,我宁可在东方的街头听嘈杂的人声,看人们的笑容,一股亲切的人情味,心里就化了,因为东方自有一种harmony(和谐),人和人的harmony,人和nature(大自然)的harmony。
      ②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其实我自己认为尽管用到做人上面难些,常常上当,我也宁可如此。
      添加书签:
      ①②
  • 7. 文学类作品阅读

    黄州突围(节选)

    余秋雨

    ①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扇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⑧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⑩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 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⑪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⑫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1. (1) 文中开头写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经历于他自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后又说其在黄州很是凄苦。请据此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2. (2) 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道义、百姓,甚至朝廷、皇帝捐躯。(赏析加点字)
    3. (3)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赏析修辞手法)
    4. (4)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创作了不少诗文,请你从中任选一则,结合诗文内容谈谈对选文第②段中提到“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品读活动(8分)
  • 8.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今年学校计划借此开展“春天正是读书天”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活动筹备工作,按要求完成任务。
    1. (1) [任务一]学校计划用系列文案海报点燃读书活动,请你参考以下文案,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再设计一条宣传文案。

      别拒绝读书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你创作的文案:

    2. (2) [任务二]学校搜集了古人书房中的对联,并邀请了书法社的同学抄写好,计划在活动时展出。晾晒未干的对联时,有几副对联弄混了,请你从以下不完备的上下联中,任选两联凑成一个完整的对联,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①云影波光天上下②雨过林霏清石气③松涛竹韵水中央

      ④清风明月自来往⑤秋将山翠入诗心⑥近水遥山皆有情

      上联:

      下联:

    3. (3) [任务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筹备活动时,你搜集到了这些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你的同学看到后,觉得实践也很重要。针对“读书与实践”的关系,请你写一段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字数在80字以内。

四、写作阅读·品读生活(50分)
  • 9. 品读四月的虫鸣,你能读出春天的盎然生机;品读案头的书籍,你能收获智慧的潜滋暗长;品读悠悠的琴音,你能感受心境的涤荡瑕秽……请以“读你”为题,抒写你品读之下的生活。

    要求:⑴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⑵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