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8 浏览次数:63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长江流域出土了大量商周青铜器,既有生产工具、武器,也有青铜礼器。其中商代中期典型的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器物在湖北盘龙城、湖南石门皂市、江西清江吴城和江苏南京等地都有出土。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青铜制造技术先进 B . 青铜器使用较普及 C . 中原文化向南扩展 D . 区域发展相对平衡
  • 2.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
    A . 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 B . 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 C . 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 D . 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 3. 程颐《遗书》载∶"'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与身为心。其实一也。'"而《陆九渊集》中有"仁即心,仁即理"的思想。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       )
    A . 主张心和理存在一致之处 B . 吸收了佛道思想完善儒家体系 C .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 . 重视知识系统而远离生活实践
  • 4. 元代不行常朝,没有皇帝定期上朝接见百官、讨论政事的制度。而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数人而已。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据此可知,明代政治(   )
    A . 谏议机构权力增大 B . 君臣既合作又有斗争 C .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D . 注重扩大政治参与面
  • 5. 下面是汉阳铁厂创办之初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汉阳铁厂(   )

    A . 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 B . 采用了近代化的管理模式 C . 实现了分洋利和求富的初衷 D .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 6. 1930年,毛泽东在"二七陂头会议"中指出,信用合作社的目的是"领导群众与投机商人作斗争"。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赣西南特委在东固银行的基础上,组建赣西南银行,并建立了全面覆盖赣西南县区乡的银行体系。当时毛泽东强调建立新的金融制度意在(   )
    A . 争取群众支持以巩固政权 B .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D .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 7.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诗歌和报告文学流行于街头巷尾。据时人回忆:“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袭,(业余话剧团)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以北平的工业整体内迁为基础 B . 振奋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斗志 C . 助推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深入 D . 得益于政府对全面抗战的支持
  • 8. 下表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单位:个)。

    阶段

    数量

    地区

    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亚洲

    1

    13

    欧洲

    1

    14

    非洲

    14

    19

    美洲

    1

    13

    大洋洲

    -

    5

    合计

    17

    64

    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 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B . 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得到拓展 C . 中美建交推动了中国外交发展 D . 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 9. 启蒙运动时期,专业音乐家通过追求一种更为易懂、易于人理解和喜爱的作品风格,迎合启蒙主义者所倡导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主张,并体现作曲家对社会生活的新认识、新态度。据此可知,当时的音乐创作(   )
    A . 强化了启蒙思想的世俗倾向 B . 改变了音乐艺术的创作风格 C . 促成了理性主义成主流意识 D . 体现了大众文化的主导地位
  • 10. 1889年1月,保皇派支持的法国民族主义者布朗热在巴黎选举中获胜。当时,其追随者希望马上发动政变,解散议会,但布朗热执意要在秋季全国大选中堂堂正正获取最高权力。不久,共和国当局取消了布朗热的参选资格,并取缔了支持他的团体。这表明当时法国(   )
    A . 共和政体比较巩固 B . 两党政治逐步走向成熟 C . 保皇势力日益强大 D . 民主制度缺乏法律保障
  • 11. 乌克兰地区是苏联国内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下表为1930年到1932年乌克兰地区的粮食生产与征购情况

    年份

    生产量(万吨)

    征购量(万吨)

    1930

    2290

    780

    1931

    1760

    770

    1932

    1280

    700

    这反映了苏联(       )

    A . 推行集体农业的必要性 B . 取消余粮收集的紧迫性 C . 变革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D . 遭受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 12. 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指出∶"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到1972年,联邦德国先后与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署条约,实现国家间关系正常化。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西方阵营加快分化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 德国统一条件成熟 D . 欧洲一体化进程深入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乡村建制历史悠久。近代以来,随着专制王朝的急剧衰落与解体,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国家意志渗透到乡村,以"代理人"的方式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清末新政"以后,清廷即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1904年,河北定县翟城村乡绅米春明以翟城村为样板,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发展乡村经济。19世纪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社会精英改造乡村,大多"放眼世界",通过对异域乡村文明的欣赏而对现实中国乡村"把脉下药"。米迪刚对翟城"模范村"的塑造来源干日本町村制的启示,阁锡山的村政也受益于日本乡村治理,至于后来的各大试验区,也多参照欧美特别是丹麦治村成功的范例。19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也投身其中,倡导和组织实施"建设农村"。

    ——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材料二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市镇或教区的秩序维系主要依赖于其地方共同体的自治功能,随着工业化时期的到来,英国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快,传统的自治模式亦开始受到冲击和挑战。鉴于不断恶化的社会治安环境,英国议会曾多次成立调查委员会以图在地方推行统一的警制改革。1829年,伦敦开始实行警制改革。1835年议会通过《市政改革法》,这一法案在不打破传统自治格局的情况下对自治市相对滞后的治安体制进行了调整、扩充。1839年《郡警察法》颁布,规定地方警察的组建由各郡治安委员会负责。由于两个法案都不具强制性,地方警察在组建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进度,有些地方甚至加强了传统的教区治安力量。1856年,下院通过《郡市警察法》,规定各郡治安法官必须组建新式警察制度,中央政府提供1/4的财政补贴,建立一个直接对内政部负责的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各郡警察的督查。这样,一个由中央政府监督指导,郡政府具体执行的统一警制建立起来了,地方教区的治安权限则遭到剥夺、标志着现代警政体系最终确立。

    ——摘编自许志强《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的演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 14.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下列一组图片分别是唐代宋代、元代.清代各地书院分布图(注:下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整理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请提取材料中所给朝代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书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地方实行督抚制,地方层级多,机构重叠。鸦片战争后,地方职能不断扩大,局、所林立,管理混乱。1906年,清政府在参酌各国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地方官制改革大纲,遭到大多地方督抚反对。宪政编查馆于1907年推出了折衷的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各直省官制通则》:“各省督抚依旧总理地方军政,督抚衙门设置幕职佐理文牍,分科治事;省以下,为府(直隶州)州(县),裁撤分守分巡各道,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等自治机构;分级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实行司法独立。”方案颁布后,清廷在东北三省试点,要求其余各省“十五年内一律通行”。民国成立后,部分制度仍有沿用。

    ——摘编自费秋香《论清末新政的地方官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地方官制改革。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印度,表示将加大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苏联考虑到印度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力,也努力向印度示好,在中印冲突上表现出偏向印度的“中立”,提供给印度军事武器及贷款。在印度决定向中国边界大举入侵之前,除了印度本身对边界问题的考虑及国内舆论的压力,美国的援助及苏联的支持也促进了印度做出了这样的决定。1962年10月20日,中国打响了自卫反击战,向世界证明中国领土的不可侵犯及中国解决问题的原则。战争结束后,印度在实际上走向双重结盟,即联美又联苏,共同反华。美苏纷纷力图在南亚获得战略优势,造成了南亚地区长期的紧张局势。中国则迅速发展了同巴基斯坦的关系,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魏静《中印战争中的苏联因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在中印战争时期偏向印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62年中印战争的影响。
  • 17. 材料   徐寿(1818一1884),江苏无锡人。无锡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徐寿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1855年,徐寿在上海读到了英国在华传教医师编译的《博物新编》,书中论述了蒸汽机原理、哥白尼天文学等。回到无锡,他就按照书中所论自制器具,验证书中理论。1861年,曾国藩举荐徐寿进入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底,徐寿等人自主研制出一艘明轮式的木质蒸汽船,即“黄鹄”号,开创了我国的近代造船业。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成立,徐寿先后与西方学者傅兰雅合作翻译了近30种科技著作,其中有《化学鉴原》《汽机发轫》《西艺知新》等,他所创造的钠、钙、锰等中文译名,一直沿用至今。1874年,徐寿等人在上海创建了格致书院,开设矿物、电务、制造等课目。同年,徐寿等创办发行了中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一《格致汇编》。徐寿爱好研究乐律之学,他通过实验的方式发现了丁铎尔《声学》中的错误。西方《自然》杂志于1881年3月10日以《声学在中国》为题,高度赞扬了徐寿的研究。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徐寿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寿科技成就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