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2...

更新时间:2022-06-22 浏览次数:86 类型:期末考试
一、文言文(25分)
  • 1. 默写
    1. (1)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2) ,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 (3) ,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
    4. (4) 青山横北郭,。    《送友人》
    5. (5)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两句经常被后人用来赞美在逆境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甲】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1) 甲诗的作者是,乙文选自儒家经典《》。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B . 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C . 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D . 在写法上,甲诗运用了对比,乙文运用了类比。
    4. (4) 甲诗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乙文围绕着的关系,论述了“”的观点。
  •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沈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余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有删改)

    【注释】①小奚:未成年的书僮。②沈:同“沉”。③阖:同“合”。④就:扎成。⑤牡下:关门。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望城二里   ②行之

    2. (2) 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此问船夫:“是否能够到达南门呢?” B . 因此问船夫:“还能否看到南门开着吗?” C . 于是问船夫:“往南走能否到达城门呢?” D . 于是问船夫:“还能够赶得上南门开吗?”
    3. (3) 选文中“思渡者言近道”一句,作者悟出的“道”是;“渡者熟视小奚”一句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二、现代文(30分)
  • 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湿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 (2) 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用是
    3.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4. (4) 选文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         B空间           C逻辑

      请作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感念老师

    阎连科

    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飞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②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度。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④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⑤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作文中最长的作文。

    ⑥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的那篇最长的作文。

    ⑦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⑧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4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⑨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是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⑩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⑪而我,已人至中年。

    ⑫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选自《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

    1. (1) 请概括文章中详细写的张老师的两件往事。

      ;②

    2. (2) 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
    3. (3) 下列对第⑧段我“眼泪夺眶而出”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因突然见到三十年前的恩师而激动不已。 B . 对老师容颜已老,但形象始终如一的感慨。 C . 对当初未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教诲而遗憾。 D . 对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失落惆怅。
    4. (4) 根据全文,概括老师的形象。
    5. (5) 请说说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三、综合性学习(5分)
  • 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小C同学利用双休日,在社区参加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学习活动。

    1. (1) 小C同学准备了一个简短的发言提纲,你认为恰当的顺序是(   )

      ⑴语言文字还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最好的钥匙。

      ⑵语言文字在提高青少年语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作用。

      ⑶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典名篇佳作,有效帮助我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⑷用好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汉语言文字,可促进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A . ⑵⑶⑴⑷ B . ⑶⑵⑷⑴ C . ⑴⑷⑵⑶ D . ⑷⑶⑵⑴
    2. (2) 小C同学被“一句话搞定多音字”的展示吸引了(见示例),他认为这是掌握多音字的好方法。他想到“冠”有两个读音(guān和guàn),读错的人很多。请你仿照示例,帮小C写一句话,让更多人掌握“冠”这个多音字。

      示例: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冠:

四、写作(4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