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韶关乐昌市2022年初中历史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一模)...

更新时间:2022-06-14 浏览次数:72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发现了早期栽培栗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了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距今7300年左右。这可以用来研究(   )
    A . 农业种植方式的 B .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 远古人类的群居生活 D . 原始农业的产生
  • 2. 下列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字书写方式,如图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   )

    (a) 刻有文字的甲骨

    (b) 西周毛公鼎上的金文

    (c) 《兰亭集序》

    A . 文字载体,类型多样 B . 书法艺术,优美流畅 C . 华夏文字,一脉相承 D . 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 3.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
    A . 主张实行“仁政”的儒家 B . 提倡节俭的墨家 C . 强调以法治国的法家 D .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
  • 4. (2022·深圳模拟) 《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社会政治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 B . 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 C .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D . 郡县制的确立及影响
  • 5. 《资治通鉴》等部分史书曾记载文景时期轻徭薄赋,多次下令减免田赋、徭役等。但1973年发掘的汉墓中,大量简牍(官府文书)明确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由此可见(   )
    A . 考古证明文景时期并没有轻徭薄赋 B . 新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C . 史书记载因带有主观性是不可信的 D . 新发现的史料比原有史料更为可信
  • 6. (2022·深圳模拟) 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反,“国除为郡”。此外济东、济北等4个王国因罪而废绝,另有3个王国因无后而国除。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7国,所剩的诸侯王也只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表明(    )
    A .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消除 B . 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C . 郡国并行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D . 中央和地方关系日趋紧张
  • 7. (2022·深圳模拟)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 . 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 .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 .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 . 三国鼎立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 8.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在这场战乱后感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这说明(   )
    A . 战争推动文学发展 B . 文学是认识历史的途径之一 C . 唐朝诗歌繁荣发展 D . 唐朝文人擅长运用对比方法
  • 9. 下表中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阙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

    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见《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

    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 . 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 . 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C . 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 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 10. 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A . 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 . 城市发展促使儒家文化生活化 C . 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步发生变革 D . 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 11. 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并存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体现了该时期一个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 . 战乱不息 B . 政权对峙 C . 军阀割据 D . 民族交融
  • 12. (2021七下·光明期末)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 . 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 .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 . 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 . 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 13. 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   )
    A .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 . 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 .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 . 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 14.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瓦德西拳乱笔记》中记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很难坐视……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据此可推断,造成列强认为“瓜分一事毫无益处”的原因是(   )
    A . 列强忌惮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B . 列强拉拢清政府 C . 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 . 列强希望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 15. 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因此,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
    A . 依靠商办发展军用工业 B . 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 C . 化解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D . 军工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明显
  • 16. 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竭尽所能使事态向和平方向发展,中共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蒋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此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A . 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B . 主要因为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C . 使中国内战的局面彻底终结 D . 是中国共产党全力调解的结果
  • 17. 新中国初期(1949一1956年),百废待兴、国家贫困、技术落后,全国仅有两个化肥厂,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设备,缺乏驱动水泵的电力或小型发动机,这些现状意味着只有期望农业和农民来实现工业现代化了。这说明(   )
    A . 一五计划并没有提高农业生产 B . “以钢为纲”不合时宜 C . 农业支持工业有其必然性 D . 农村经济体制政革迫在眉睫
  • 18. 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度,就会在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   )
    A .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 . 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 促进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 . 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 19. 下图(名为:世贸欢迎中国)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

    A .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 B . 经济特区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 C . 世界贸易组织在此时正式成立 D . 中国入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 20. (2021·榕城二模)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取得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 有力的外部环境 B . 稳定的国内形势 C . 人民群众的愿望 D . 决策者的作用
  • 21.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法典(   )
    A .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 . 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 C . 不保护手工业者利益 D . 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 22. (2021·泉州模拟) 有学者认为,在伯里克利以前,雅典的政客们主要依靠政治盟友或政治小集团的合作来取得公民大会的多数票。但从伯里克利开始,政客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直接面向民众,或巧言令色,说服他们:或向他们妥协,满足其愿望,以换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说明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    )
    A . 相比之前有所倒退 B . 更加体现了民众的诉求 C . 完全被政客们操纵 D . 统一了政客和民众利益
  • 23.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表述中推论合理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在印度建立的社

    会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将雅利安人划分成不同等级

    B

    罗马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

    元老院手里

    元老院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C

    西欧庄园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

    佃户需要向领主提供劳役

    D

    西欧中世纪兴起了大批手工业和商业

    城市

    西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宗教文化传播

    A . A B . B C . C D . D
  • 24.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陈。二十扦制匠,将呢折成匹。”这首于16世纪在欧洲流传的歌谣反映了(   )
    A . 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状况 B . 庄园经济的发展 C . 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细化 D . 机器大工厂出现
  • 25. (2022·深圳模拟) 欧洲人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探寻新航路,图一和图二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分别代表近代初期前后出现的欧洲的贸易中心区,请对照图一和图二,分析由此反映出新航路探寻的历史影响是(    )

    A .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 .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 欧洲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 D .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
  • 26. 美国建国之初,农业立国是主流的经济思想,美国建国100年以后变工业立国为主流思想。导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美国农业的衰败 B . 建国领袖的去世 C .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 美国内战的结束
  • 27. 下图所示是《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共产党宣言》的修改表明(   )

    A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诞生 B .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C . 工人阶级政党已取得合法地位 D . 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 28. 新学期,学校组织历史活动课,在一个标“Tsar Alexander Ⅱ字样的小组资料袋中,有The nobles read the law of liberating serfs(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Lincoin(林肯)、Meijireform(明治维新)”等图片和资料,请判断该小组参加活动课的主题是(   )
    A .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 . 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 C .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D .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29. 对下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中为A线、英为B线、美为C线、德为D线四国制造业产值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A . 18世纪中后期后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B . 19世纪以来德国制造业起点高增速最快 C . 19世纪末美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了英国 D . 19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居于制造业的首位
  • 30. 20世纪初,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从轧钢到全车装配都在自己的工厂进行。20世纪末丰田公司可以经过计算机精准设计,将汽车生产的各道工序通过信息网络“外包”到世界各地。由此可见,信息革命(   )
    A . 瓦解了美国的经济优势 B . 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C . 改变了生产的组织形态 D . 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贸易竞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1·榕城二模)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材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材料三: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 (1) 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 32.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失之于“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被取消,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蜕变: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以说,既失之在“制”,也失之在“治”。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文章(有删节)

    材料四: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五: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近平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分别是什么制度?
    2. (2) 据材料二回答,这个帝国注定“被打垮”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出两点原因)?请你写出这个帝国进行了哪些“殊死的决斗”(请列举两例)?
    3. (3) 据材料三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什么?请你写出苏俄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活动有哪些?(因素与活动各写一例)
    4. (4) 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中央的决策”有哪些?
    5. (5) 材料五中认为如何“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
  • 33. 世界棉花贸易史,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欧洲各国的武装商人逐渐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介入亚洲贸易,随后又用印度的棉纺织品在非洲换取奴隶运往新大陆开辟土地,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非洲、美洲紧密联系起来的新贸易体系逐渐形成。到了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1784年,塞缪尔·格雷格在英国曼彻斯特创建第一家水力驱动纺纱厂后,欧洲商人开始劝说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主扩种棉花。其中加勒比地区的圣多明棉花种植业出现爆炸式增长,而其迅速扩张主要得益于非洲奴隶的进口。

    材料二:内战的爆发一举中断了自18世纪80年代以来就存在的全球棉花生产网络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关系。为了迫使英国在外交上承认自己,邦联政府禁止所有的棉花出口……由此产生的“棉荒”的影响迅速向外扩散……欧洲国家纷纷向殖民地政府施压,埃及、巴西和印度的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1865年4月,当北美大陆的枪炮声沉寂下来时,欧洲棉纺织业85年来最大的动荡结束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1859—1865年印度棉花向英国出口统计表(单位:包)

    1859年

    509,695

    1860年

    562,738

    1361年

    986,280

    1862年

    1,071,758

    1363年

    1,292,984

    1864年

    1,399,514

    1365年

    1,266,513

    ——王唐波《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比较—对棉花种植业的个案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棉花贸易路线状况。结合材料信息请指出欧洲棉花贸易发展史与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内战对棉花产业的影响,请写出三点。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1859—1865年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 (4) 通过对世界棉花贸易史的学习,你能谈谈你对当今世界贸易的一些看法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