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2 浏览次数:33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西周金文资料康簋铭文提供了有关西周井田制和在宗法关系之下以井田分封子弟的重要资料。《礼记礼运》篇说“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说明了(   )
    A . 礼乐制促成生活等级化 B . 宗法制是井田制的基础 C . 分封制具有绝对稳定性 D . 君统与宗统统治相结合
  • 2. 汉代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宏观上决定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结构:一方面从消费能力上为非农产业的发展设定了上限,另一方面也制约了非农业产品的市场空间;据统计,汉武帝时盐价300-1100钱/石,东汉时400-8000钱/石。据此可知汉代(   )
    A . 经济结构相对稳定 B . 国家通货膨胀严重 C . 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D . 食盐产量不断减少
  • 3. 贞观八年,魏征对太宗的君职之问,引春秋时期砀中渔者谏晋文公之言,以“尊天事地”为君主之“名”所从来也。诸多典籍记载可见,唐代祭天礼仪演变的一个重点就是昊天上帝祭祀的逐步独尊现象的出现。这体现了唐代(   )
    A . 君神关系的调整 B . 天人感应的实践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三教合一的趋势
  • 4. 梁启超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有过精辟的阐述:“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拋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据此可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   )
    A . 推动理学主体地位确立 B . 对传统秩序进行了反思 C . 促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 D . 改变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 5. 对于辛亥革命,列宁指出:“孙中……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亳没有忽视政治问题,或者说,丝毫没有轻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 反帝反封建具有彻底性 B . 受到列宁主义的直接指导 C . 促进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D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6.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强调,我们目前对一般工农群众的宣传,须极力揭破军阀及豪绅欺骗工农政策,多发表本党的主张。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宣传纲要,加紧宣传,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此种做法(   )
    A . 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 B . 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 . 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 D . 清算了思想上“左”和右的错误
  • 7. 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首次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设想,并强调这是一个“整个的根本的方案,而非局部的临时的办法”。目的就是要“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 B . 对抗战经济准备的思量 C . 力图实践实业救国思潮 D . 认识到民族矛盾占主导
  • 8. 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其他一些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到1984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了100%,农作物产值较1978年相比增长了42.23%。这一政策(   )
    A . 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B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C .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D . 延续了合作社经济的做法
  • 9. 古罗马人注重以法律维护秩序,“在解决殖民和同化异族的问题.上,不仅从不迫使外邦人接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尽可能地尊重他们原本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出其不意地收获了文化大融合的盛世繁荣,在众多的行省和殖民地中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罗马化的过程,最终成就了地中海霸业”。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 利于维护民主政治 B . 以解放人性为宗旨 C . 平等对待其它民族 D . 法源于正义的思想
  • 10. 根据下列大事年表,可知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是.(   )

    年份

    事件

    年份

    事件

    1400

    大规模圈地运动

    1736

    瓦特出生

    1492

    发现新大陆

    1763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

    1566

    尼德兰革命爆发

    1765

    珍妮机发明

    1588

    英西海战

    1776

    美国独立战争

    1624

    英国颁布《专利法》

    1785

    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

    1651

    《航海条例》

    1789

    法国大革命

    1673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1825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1687

    牛顿力学创立

    1840

    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1689

    《权利法案》

    1871

    德意志帝国建立

    A . 重视和利用海洋资源 B . 具备良好综合条件 C . 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D .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 11. 康德把“理性的运用”看作一个有机体,理性的公开运用和理性的私下运用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是指任何人作为一名学者都可以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而一个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职岗位或者职务上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行为称为“理性的私下运用”。他意在强调(   )
    A . 理性的运用影响个人自由 B . 自律与他律的本质区别 C . 公共秩序下自由的有限性 D .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 12. 《金融时报》曾报道,从14世纪以来发生的122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来看,它们的后遗症对宏观经济影响可能持续40年。这表明,疫情影响绝非暂时的,公共卫生变量今后会和气候变一样,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一思维的常量,深入影响全球化逻辑。由此可见(   )
    A . 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影响人类思维 B . 公共卫生危机阻碍宏观经济发展 C .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D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而必要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内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行。在相互交往中,人们的忠诚对象由神圣的天国转为世俗的人间,人们开始认识、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人们在随后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还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近代民族主义作为理性的政治观念,为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和观念符号。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综合材料谈谈从近代中西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巾得出的启示。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先务”,在徽宗支持下,兴学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史称“崇宁兴学”。朝廷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一是扩大太学规模,外舍生定员三千人,内舍生定员六百人,上舍生定员二百人,均比元丰(宋神宗年号之一)时扩充一倍。二是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崇宁三年(1104年),诏诸路州军未置学处并置学,各州县除了高等程度的儒学外,还要办初等程度的小学。三是创立多种专门学校,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学、培养医生的医学、培养将士的武学、学习数学的算学、学习法律的律学、学习书法的书学、学习绘画的画学等,其种类之多,历代绝无仅有。四是全面实施“三合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崇宁兴学”在文化教育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深深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教育制度。

    ——摘编自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崇宁兴学”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崇宁兴学”的作用。
  • 15. (2021高三上·呼和浩特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年7月,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纠集十几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不久大举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后继续向中朝边境进犯,美国飞机连续不断地对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乡村进行侦查、轰炸和扫射。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开始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在冬季装备和后勤保障不利的情况下,于极度的严寒中,共毙、伤、俘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3000余人,其中美军第7师第31团被全歼,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志愿军成团建制歼灭美军的唯一战例。12月24日,“联合国军”全部撤到三八线以南。长津湖战役成为朝鲜战争的重要拐点,“联合国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摘编自《为祖国而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津湖战役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长津湖战役的意义。
  • 16. “雷达”是“二战”中兴起的军工骄子,用于监视和跟踪空中飞行器,曾经是一国电子工业水平的标志,是重要的国防技术。王小谟院士是中国雷达工业的领军人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小谟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预警机之父”。荣获2012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69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王小谟前往贵州都匀地区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8所,在贵州的山坳里王小谟带领数百名科研人员用7年时间攻克国际前沿难题“三坐标雷达”。1982年,这部雷达正式通过国家鉴定。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实现了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的跨越,使中国跻身雷达技术世界先进国家之列。为解决人才紧缺问题,王小谟决定由38所出资定向培养研究生。在工作中,王小谟大胆启用年轻人,使他们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面对牵涉数百人的科研团队,作为总设计师的王小谟调和各方分歧时的策略是:“有问题算我的,有功劳算你的”,换位思考,解决对方眼中的疑难;同时,勇担责任。

    ——摘编自李舒亚著《匠心·走近中国院士》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小谟研制“三坐标雷达”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概括王小谟院士的优秀品质。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

    紅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是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为崇高革命理想自觉献身的精神,是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民主、团结的精神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丁德科、王昌明《红色精神百年史述论》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红色精神与中国革命”自拟一个具体论点,并就所拟论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