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9 浏览次数:8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领域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 . 工商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B . 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缩小 C . 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的比重下降 D . 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
  • 2. “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   )
    A . 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 B . 战国时期新生社会力量的崛起 C . 新兴地主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 D . 希望社会矛盾缓和的理想寄托
  • 3. 东汉初期实行三公宰相制,又将属于少府(专管皇室财政,兼管皇帝秘书、膳食事务)的尚书独立出来,时称尚书台,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终汉之世学握国家实权。魏晋时期,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尚书台职能的变化反映出从东汉到魏晋时期(   )
    A . 相权势力逐渐膨胀 B . 三省制度正式形成 C . 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D .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 4. 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这说明国家通过这一制度(   )
    A . 使土地兼并逐渐取得合法地位 B . 将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纳进国家的利益框架 C . 加速了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 . 实现了对私人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完全控制
  • 5. 宋朝时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倡办义田,在家族和乡村开设义学,诵读经书,提高平民的认识水平:通过义田的平均分配来舒缓贫富分化。范仲淹通过这一做法(   )
    A . 实现民间组织与封建政府的相互平衡 B . 完善了宋代社会的救济体系 C . 寻求对社会基层实行有效控制的方略 D . 成为乡村教育儒学化的开端
  • 6. 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行是知的目的,行是知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知正确与否的标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的知行观(   )
    A . 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天理观 B . 践行了汉代儒学的伦理纲常 C . 体现出先秦儒学的经世思想 D . 体现出民主思想的日趋活跃
  • 7. 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矛盾的发展(   )
    A . 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 B . 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 C . 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 D . 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要求
  • 8. 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1868年建成中国第一艘木质机动兵轮,改变了中国兵船唯靠进口的状况。从1874年开始,江南制造总局即有修造轮船军火等项的财务收入,这种收入逐年递增,所占该局收入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江南制造总局向商品化迈出一大步。江南制造总局的这些发展(   )
    A . 体现出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性 B . 缓解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 . 体现出晚清洋务运动的民族性 D . 代表了近代中国民用工业的水平
  • 9. 1905年7月,慈禧太后在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侯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1906年9月慈禧颁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晚清朝廷的这一举措(   )
    A . 反映了晚清官僚队伍政治上的诉求 B . 顺应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趋势 C . 表达了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的呼声 D . 体现出革命与改良思想的交锋
  • 10. 民国前期,原有的华商煤矿得到扩充,如山东中兴煤矿:外人经营者酌予收回,如河南六河沟煤矿与直隶井陉煤矿;新成立煤矿公司约十余家。1914年起,汉冶萍公司兴办六个铁厂,铁、钢产量和钨、锑开采量均有增加。中国经济的上述变化说明在这一时期(   )
    A . 工业技术进步明显 B . 华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C . 实业救国取得成效 D . 中国工业结构有所改善
  • 11. 中国现代哲学家贺麟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据此分析,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 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 B . 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 C . 实现了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D .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
  • 12. 据《黄埔军校史料》记载,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开设的政治课程有: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三民主义等共八门。这些政治课程的设置表明黄埔军校(   )
    A . 以民主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为政治教育内容 B . 突出对学员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教育 C . 确保军校建设的法制化、正规化与革命化 D . 以近代化的军事理论培养革命化的军事干部
  • 13. 1937年8月25日,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
    A . 削弱了农村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B . 推动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 . 标志着抗日民族政权的正式建立 D .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 14. 1953年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城市人口疏散下放政策、人民公社制度、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人口流动控制制度及与之配套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基本消费品供应的票证制度等。国家通过政治性的推动、和特定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政府垄断管理,阻滞农民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国家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 保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B . 最大限度地压低重工业的发展成本 C . 缓解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 扭转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
  • 15. 下面材料的数据反映的是与1978年相比,我国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在1994年的变化情况。这些数据反映出1978年以来的我国(   )

    种类

    1994(较1978年增加)

    粮食

    46%

    肉类

    323.4%

    水产品

    397.8%

    油料

    281.4%

    棉花

    100.3%

    甜菜

    363.7%

    水果

    432.7%

    A . 经济制度变迁推动了种植结构的调整 B . 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区城化特征 C .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推动了科技进步 D . 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了有效利用
  • 16. 雅典伯里克利时代实行了包括观剧津贴、公职津贴在内的津贴制度。津贴制度的实行使得雅典的所有公民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减少特权专制和僭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机会。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实行津贴制度的目的是( )
    A . 改革雅典民主体制的弊端 B . 有利于维持不同阶层政治上的平衡 C . 不断完善雅典的法律建设 D . 保证民主制度涵盖阶层的广泛性
  • 17. 学者田德全指出,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四百多年里,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公有制占主导到私有制占主导,从小土地所有制到大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土地制度的变化成为新贵阶层兴起、骑士阶层壮大、奴隶数量剧增、阶级关系变化的根本因素,由此导致阶级矛盾复杂,政党斗争激烈。这一论述说明了罗马(   )
    A . 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因素 B . 共和时期的政体本质上属于君主专制 C . 基督教会形成的历史原因 D . 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 18. 19世纪英法等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阐述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观点中,不再像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那样主张变革政权,而是主张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来推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以提升本阶级的政治与社会地位。”材料表明19世纪英法工业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在于(   )
    A . 建立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B . 构筑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C . 加快工业革命的进展速度 D . 削弱贵族阶层的政治力量
  • 19. 下面图片的信息反映出近代世界的科技进步。这些发明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 . 技术工人的生产和实践 B .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 科学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D . 近代科学的诞生
  • 20. 巴黎公社对敌视并且攻击诽谤公社政策的报刊没有查封,这些报刊的宣传使公社失去了中间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巴黎公社的这一做法(   )
    A . 说明建立专门新闻审查机构的必要 B . 体现出公社革命措施的软弱 C . 表现出国际工人运动“左”的倾向 D . 削弱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
  • 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新的格局。1913年,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原材料与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项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B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 C . 世界贸易中心向美洲转移的趋势加快 D . 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加强
  • 22. 1922年,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造措施,使商业问题成为领导整个国营经济的实际问题,即“采用商业原则”改造国营经济。具体方法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改变劳动报酬形式,国民经济产品从直接分配改为商品流转。苏俄政权通过上述措施(   )
    A .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束缚 B . 开始进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阶段 C . 改革了过于集中的组织管理和领导体制 D . 加快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步伐
  • 23. 冷战开启后的美国,“从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出发,推行扶植西德的政策,与法国基于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以及争夺欧洲主导地位的考虑而提出的肢解、削弱德国的主张尖锐对立。法国在经济上依赖美国的援助,政治上不得不仰承美国鼻息”。在这一背景下,法国(   )
    A . 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集体防御体系 B . 放弃对联邦德国的强硬政策 C . 暗中支持印度支那的民族自决运动 D . 积极响应苏联地区扩张战略
  • 2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紧密,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也就越大,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及新冠病毒的不断扩展使得各国经济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面对国际经济的这一变化,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合理对策是(   )
    A . 加入区域性的经济政治集团 B . 适度控制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 C . 积极主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D . 扩大激励性经济政策适用范围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封建制度瓦解和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16世纪,随着王权的扩张,封建国家开支增加,商业资产阶级希望国家对工商业活动和商业资本给予支持和保护,早期重商主义思想在西欧得到发展,早期重商主义强调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增强国家陆海军武装力量,以武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开道。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实行国家主导的间接宏观调控的政策,以财政主导为中心,利用关税、汇率和行政管理手段等力量保护发展本国制造业,主张鼓励本国产品出口,缩减外国货物进口,防止外来产品竞争,出口商品要用本国船只运输,以减少支出和增加收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以保证金银货币流入本国。主张国家垄断对外贸易,保证外贸通畅,发展航运业。这一时期的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作为新兴阶级代言人的重商主义者政治上主张支持王权,实行君主专制。重商主义学说开始是作为“国家政策”形成的,而后才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重商主义理论体系。

    ——摘编自黄光耀《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入关,中国重商主义思想兴起。郑观应主张摒弃“崇本抑末之旧说”,“大力振兴商务”,康有为指出以商立国是救亡图存的良策,提出一系列新措施。甲午状元张謇从官场跳出,把全部精力用在经商事业上。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支持实业的发展。但是自汉而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形成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士农工商为基础的有序结构模式,限制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长期的封闭锁国使中国对外了解有限,固守封建观念的体制官僚排斥任何新的信息。中国是帝国主义货币积累链上的一环,不平等条约导致外贸入超和白银外流,外商还恶意倾轧中国企业。1874年轮船招商局的船只由初创时期的12艘增至30余艘,外国轮船公司以消减运价挤压,致使轮船招商局债台高筑。重商思潮呼声微弱,自身观点分散,不成体系,始终无法成长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中国重商主义在遭到强大的阻隔力量以后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强有力武器,资产阶级最终也没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摘编自粱莹《试论中国近代商业思想的演进》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西欧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2. (2)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早期重商主义形成的背景。
    3. (3)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近代中国重商主义的主要实践,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中国重商主义思想本身的缺陷指出其为什么没有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形态的有力武器。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16世纪很多西欧天主教的传教士经由海路来华,真正在中国打开局面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1582年来到中国,他采取了较为明智的办法传教。首先,争取上层官僚、士大夫和皇帝的支持。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明神宗召见了利玛窦,破例允许他在北京居留传教,礼部尚书徐光启、工部员外郎李之藻等均与利玛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玛窦采取中国习俗进行传教的方式。他穿儒服,习华语,研究中国典籍和社会风俗,尊重中国人的尊孔习惯和纲常伦理。利玛窦还采取以学术为媒介,借助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艺术等方式传教。他在北京参与译书修历、绘制地图、传教等活动,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同时,在中国奉公守法,为朝廷,为官府勤劳服务,坚持与宫府和民众保持友好关系。利玛窦等采用的天主教儒学化的传教方式,被康熙命名为“利玛窦规矩”.利玛窦之后,耶稣会传教士中影响最大的是德意志人汤若望和比利时人南怀仁.综观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播的西方学术,有欧洲古典科技知识和学术思想,还有近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徐光启认为这些西方学术“是格物穷理之学”。西学启发了中国思想界,促使中国思想家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提出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思想命题。李贽的人类天赋平等思想或从天主教教义中得到某些启发.黄宗羲系统研究了传教士介绍的西方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类似孟德斯鸠表述的权力制衡思想和民本思想。

    ——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回答: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西方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归纳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规矩”对国际文化交往的借鉴意义。
三、论述题
  • 27. 阅读下列材料。

    时期

    概况

    古希腊罗马时期

    公元前6世纪,希腊在酒神颂歌舞中加进演员,被认为是戏剧的萌芽;以后增加叙事和戏剧因素,戏剧形成。在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被看作是喜剧的发端。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分别为悲剧和戏剧的代表人物。

    中世纪时期(5至13世纪)

    以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基本内容,从教会仪式发展起来的宗教剧,以宣传教义为目的;传奇性的情节中渗透着宗教和道德宣传;多取材于耶稣和圣徒的传奇故事。

    文艺复兴时期(13至17世纪初)

    是欧洲戏剧史第二个繁荣时期,反对教会权威,赞关智慧,提倡个性自由成为创作的思想。仁慈、善良、爱情等是这一时期戏剧表达的主题。莎士比亚是杰出的剧作家。

    古典主义时期(17世纪)

    呈现为王权服务倾向,崇尚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反对割据,宫廷色彩浓厚。法国是等级君主制国家,高度的中央集权要求文艺为它服务,法国戏剧成为古典主义旗帜。

    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

    戏剧在法、德、意、英都有发展。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戏剧创始人,狄德罗提出建立市民戏剧;德意志莱辛创立起德意志的民族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民族戏剧。

    19世纪的欧洲戏剧

    分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以强调表现内心生活,憧憬未来;19世纪30年代后的现实主义戏剧,重视客观性及细节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雨果、托尔斯泰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

    ——根据中央戏剧学院出版社《西方戏曲通论》等资料改编整理

    回答:提取材料中任意一个时期的信息,就欧洲这一时期的戏曲发展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要求:依据提取的材料信息展开论述,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