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3 浏览次数:7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 1. 活动一:完善“二十四节气”宣传稿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明时节雨纷纷”……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变身“开幕式倒计时器(      )从“雨水”一路数来,最终行至冬奥会开幕式当天节气(      )“立春”。与此同时,与二十四节气相配的古诗词显现在幕上。随后,开幕式正式开始,现场色彩斑lán(    )的灯光和精彩绝伦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整场开幕式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与智慧传达给了全世界。

    ②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系统,也是包含丰富文化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体现着先民们的生活智慧。先民们的生产生命活动同大自然达到高度默qì(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四节气蕴藏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越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 文中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以及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澜   契   bǐng   zhuó          B . 斓   锲   píng   zhuō C . 斓   契   píng   zhuó          D . 澜   锲   bǐng   zhuō
    2. (2) 第①自然段的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3. (3) 冬奥开幕恰逢立春,同学们想拟写冬奥开幕的对联,下列填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薄雪绽初蕾,京城处处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发新枝,冬奥人人传温情

      A . ①涌暖意    ②和风 B . ①暖意涌    ②风和  C . ①涌暖意    ②风和 D . ①暖意涌    ②和风
  • 2. 活动二:做“古诗词与节气关系”小报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个节气连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甲】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了配以古诗词的二十四节气做倒计时,总导演张艺谋说:“全世界可能没有人这么数数字”。【乙】独特的冬奥开幕式倒计时方式展现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科学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辉煌历史。

    ②蕴含着节气文化的古诗词,用诗情画意的方式展现了节气文化的智慧。以大家熟知的三首诗歌为例,柳宗元在《江雪》里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寒地冻,毫无生机的大雪节气里,诗人用这首诗来衬托他遭受打击后不屈的人格与精神。与雨水节气相应,最有名的古诗是杜甫的《春夜喜雨》,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雨水节气到来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时节渐渐进入“可耕之候”。与《陋室铭》的作者        同朝代的诗人杜牧,一首《清明》,流传千年。“雨纷纷”写出其天气节令特征,“欲断魂”展现了“晴明”节追思先人的民俗特征。一年四季,节气流转,冬去春来,蕴含着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的诗情画意。

    1. (1) 同学们在制作小报时,第①自然段遗漏了如下语句,你认为这句话应放回哪一处。

      自然的语言、时间的流转都融进了这首节气歌中。

      A . 【甲】 B . 【乙】
    2. (2) 第②自然段中划横线处应填入的作者名字是,其朝代是
    3. (3) 下列语句中成语或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牧的诗歌《清明》语言通俗,音节和谐,描摹的景象生动,清新,所以鲜为人知 B . 为了深刻理解柳宗元在《江雪》中蕴含的情感志向,小文同学不耻下问 , 特地向老师请教。 C . 二十四节气歌就像一幅画轴,徐徐展开,画面不断发生变化,展现出冬去春来、光阴流转的“时光美”。 D . 蕴含着悠久节气文化的古诗词,有的像梨花一样浓艳热烈,有的像莲花一样雍容华贵,有的像牡丹一样淡雅清新,值得细细品析。
  • 3. 活动三:开展诗词背诵活动

    文学社在初一年级掀起了争做“最美诗歌少年”的热潮,为日常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在背诵描写“惊蛰”节气的诗歌《月夜》时,小文同学忘记了(   )处的字应该是“”还是“”?请你结合诗句做出判断,并写出依据。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   ),虫声新透绿窗纱。

    ①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其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②北斗阑干南斗斜:夜空中,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经横斜,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此处应填字,依据:

二、古诗文鉴赏阅读(22分)
  • 4. 古诗文默写
    1. (1) 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木兰诗》)
    2. (2) 予独爱莲之。(周敦颐)《爱莲说》
    3. (3) 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
    4. (4) 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5. (5) 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 (6)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 5. 阅读《木兰诗》节选,完成问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木兰远行万里,像飞一样地越过关塞山岭,表现了木兰急切归乡的心情。 B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出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 C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悲壮。 D .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表现出同伍士兵的诧异和惊叹,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2. (2) 《木兰诗》中,木兰功成身退,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偶书》(其一)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同样是久别归乡,木兰和贺知章的情感是不同的,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回乡偶书(其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B . 以军中多务  告辞 C . 有仙则     出名,有名     D . 惟吾德    香气, 这里指德行美好
    2. (2)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及鲁肃寻阳    而能改      B . 往事耳     视而不                          C . 无案牍之形    民伤财      D . 可以素琴   众口难                               
    3. (3)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甲】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理解:本句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回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难道不简陋吗?

      理解:作者认为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表明作者对诸葛亮和扬子云的怀念。最后作者借孔子的话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 (4) 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交友”,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乙文中作者与“鸿儒”谈笑往来。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他们的交友选择给你怎样的启示?
三、名著阅读(7分)
  • 7. 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在《海底两万里》中,你认为哪个人是具有勇气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80字左右)
  • 8. 《骆驼祥子》一书中,在祥子人生的各个阶段,老舍先生都有生动形象且耐人寻味的描写。请判断下面的一段描写对应了祥子的哪个生活阶段(     )

    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

    A . 刚到城里时                 B . 在曹家拉包月时 C . 与虎妞成家时             D . 所有希望都破灭之后
  • 9. 《骆驼祥子》的语言独具特色,老舍先生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鲜明的人物性格。下面的片段是《骆驼祥子》中的一段语言描写,文中“她”指的是

    “我知道你这小子吃硬不吃软,跟你说好的算白饶!”的嗓门又高起来……“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唾沫玩!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

    【注释】①[不论秧子]不管是谁。

四、现代文阅读(17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京腔京韵北京话

    ①在北京,你会听见最标准的普通话,但真正能够体现出这座城市特色和趣味的,还是充满了浓郁老北京风情的北京话。

    ②北京话,是历史长时间冶炼、北方多民族交融的结果。古城北京历史悠久,又长期处于中原与北方民族的交汇处,所以,现代北京话中仍能找到前朝的古词,还能找到不少少数民族的语词。                      。北京话的最后形成与满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满语正式地进入北京话,比如请人谅解饶恕的“央个”,表示性格怪异的“各色”,都来自满语。此外,在腔调、语音上,北京方言也都受到满语的影响。同时,北京作为古都,上有宫廷语言,下有五行八作的市井语言。诸多因素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字正腔圆、雅俗兼备的北京话。

    ③北京人说话简练不含糊,三言两语就能把话说透,体现着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比如,要说起一个老于世故、逢场作戏的人,老北京人无需多费口舌,只用一句话概括:“见着是六月,见不着是腊月。”对不法商人在白酒、牛奶、豆浆等食品中肆意兑水的劣迹,老北京人讽之为“净跟龙王爷打交道”;而对办事毫无准备临阵磨枪的人,则必说“现上轿子现扎耳朵眼儿”,那口气里,含着善意的批评,也连带着几分同情。

    ④北京人说话透着股机灵劲儿,说出来的话,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又形象又贴切,十分给力。比如,别扭,北京人说“窝心”;顺便,北京人说“捎带手儿”。商品售价贵得离谱,北京人就说那是“宰人”,仿佛卖货的就是一个刽子手;办事稀松,北京人说“不着调”,连调门都找不着的主,你还能指望他把事情干成了?天刚黑,北京人说是“擦黑”,刚和黑擦个边,这分寸劲儿!要是见你做了件极其糟糕的事情,把事情弄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北京人就会感慨:“这下砸锅了。”锅是家里用来做饭的物件,如今锅都砸了,也就意味着全家都没饭吃了,足见这件事情的严重程度。

    ⑤北京话还特别有市井的感觉。尤其是生活在大杂院、小胡同里的老百姓,一张嘴就带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说冬天刮大风,文人得用上“呼啸”、“凛冽”、“刺骨”等一大堆词,而北京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们,却都能用“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句话来形容,不经意间就达到了既对比又夸张的修辞效果。北京人把那些暧昧、隐蔽的事统称为“猫儿腻”,常爱说:“你别老是跟我玩儿猫儿腻”,或是“那点儿猫儿腻还瞒得了人?”其实,“猫儿腻”是从“猫溺”(即“猫尿”)演化而来的,因为猫撒尿后,总爱用爪子将尿用浮土盖上,故而“玩猫儿腻”常指隐私之事或背后的小阴谋。带着市井味儿的京腔,说出来顺口,听起来亲切。

    ⑥北京话以其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勾画出一个听觉中的北京,它和视觉中的北京一样深远、广博,交错着历史和现实的光影。

    1. (1) 根据上下文判断,第②段横线处应该填入的句子是(     )
      A . 比如“嗷糟”(心烦或不净)、“水筲”(水桶),分别是元明两代的古语;北京人爱称呼的“您”,就是出自蒙古族,“大夫”则来自女真族。 B . 比如北京人爱称呼的“您”,就是出自蒙古族,“大夫”则来自女真族;“嗷糟”(心烦或不净)、“水筲”(水桶),分别是元明两代的古语。
    2. (2)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说北京话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
    3. (3) 你从上文③-⑤段中读出北京话具有哪些特色?
  • 11.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汪曾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副挽辞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后来,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⑥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⑦沈先生于物质上看得很淡。他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⑧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⑨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编自《汪曾祺散文》,有改动)

    【注释】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著有《边城》等小说。

    1. (1) 小文同学读了这篇文章后,想将沈从文先生在写作和生活中的事件整理到读书卡片上,请你阅读文章②-⑧段,帮他把读书卡片补充完整。

      读书卡片

      题目: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作者:汪曾祺

      作品类型:散文

      读书时间:2022年4月24日

      人物

      事件

      沈从文先生

      写作

      第②段

      用一支笔打出了天下,只读过小学,却靠着努力成为大作家。

      第③段

      苦心刻琢作品。

      第④段

      生活

      第⑤段

      怀念家乡美景,为“楚声”感动流泪

      第⑥段

      自费为诗人出书,卖字替人还债,细心修改学生作品并寄出,争取发表。

      第⑦段

      衣着俭朴。

      第⑧段

      爱笑,笑容中充满善意和真情。

    2. (2) 汪曾祺塑造的人物鲜活生动,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划线句。
    3. (3) 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 , 谈谈你对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理解。
五、 作文(40分)
  • 12.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 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点赞”是一个网络用语,意思是对某个内容支持、喜欢和赞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景、人、事、物……因为他们的各种美好而让我们心生赞叹,请以“点赞”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在不远的将来,富有创造力的人类与术业有专攻的机器人协作完成某项任务,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与专业机器人一起开展一个活动,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请你发挥想象,以“愉快的合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5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