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义乌稠州中学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1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答案统一填涂到答题卷上)
  • 1. 下列哪句话是描绘内蒙古高原自然环境特色的?(   )
    A . “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B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 .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2. 新疆有一怪:“干旱盼太阳”。天气越干旱,塔里木河流域的人们越盼望出太阳。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天气干旱,河流断流,吸引游人观光     

    ②气温越高,越有利于牧草生长

    ③气温越高,冰雪融水越多,灌溉水源越充足   

    ④天气越干旱,太阳能越丰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 下列收集的资料中,属于“家乡人文特色”的是(   )
    A .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 B . 四季分明,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C . 东南丘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D . 太湖之滨,三面环湖,一面连陆
  • 4. 下列关于乌鲁木齐和拉萨两个城市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②都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③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门户   

    ④都是民族自治区首府

    A . ②④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5. 小明给同学介绍藏族同胞的生产生活,下列在小明的介绍中应该出现的是(   )

    ①住帐篷    ②“打林卡”    ③坎儿井    ④种青稞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读亚洲大陆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 (1) 制约甲所处的地理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因素是(    )
      A . 热量 B . 纬度 C . 水分 D . 地势
    2. (2) 近年来,乙所在区域的畜牧业产品逐渐走向全国各地。影响此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交通 B . 技术 C . 劳动力 D . 市场
  • 7. 下面的左图示意“某四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右图“人口漫画”。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 (1) 容易出现经济发展压力大,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的国家是(   )
      A . 甲国 B . 乙国 C . 丙国 D . 丁国
    2. (2) 面临右图所示人口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   )
      A . 甲国 B . 乙图 C . 丙国 D . 丁国
  • 8. 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落地。这是我国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能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②说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不适应我国国情

    ③能解决我国人口基数大的问题    

    ④顺应了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9. 对漫画《“转移”》所反映的现象的认识有误的是(   )

    ①有利于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企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③有悖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能够增加贫困地区就业机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说明我国已经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②只要消除贫困,就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这是贯彻协调、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的成果   

    ④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从塞罕坝看美丽中国。”从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被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据此回答问题 。
    1. (1) 塞罕坝林场由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生动诠释了(   )

      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造福人类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③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         

      ④解决环境污染的中国智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 (2)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下列公民的微行动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讲究卫生,多用一次性产品          

      ②垃圾分类,倡导文明生活新时尚

      ③减少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④低碳出行,尽量乘公共交通工具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2. 在某班级开展的“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的讨论活动中出现了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乡村规划应坚持绿色发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工作中心,改善乡村环境

    ③加强不同地区的区域合作,有助于互利共赢

    ④既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又要加强区域联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3. 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月壤含有极高的钛铁矿含量,并富集磷酸盐矿物。这说明探月工程对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   )
    A . 有利于扩展资源的开发范围 B . 有助于降低资源消耗量 C . 有利于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 D . 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 14. “如果中国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标准煤3亿吨。”以下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可挖潜力  

    ②开发新能源不如挖掘现有能源的利用率

    ③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④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减少能源的浪费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5. 2021年入夏后,全国多地出现缺电状况。各地区陆续出台有序用电、错峰用电、季节性尖峰电价等政策,部分地区还采取高耗能企业限电停产的政策。“拉闸限电”反映了(   )
    A .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B . 资源浪费已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C . 资源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D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式
  •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的历史文献应该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17. 1949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一年,以下场景在1949年可以看到的是( )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延安召开     

    ②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③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在北京签订   

    ④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8.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以下人物中不能被作者列入文章的是(   )
    A . 黄继光 B . 罗盛教 C . 刘胡兰 D . 毛岸英
  • 19. 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总产量(万吨)统计表。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产量

    11318

    13213

    14369

    16392

    1668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

    ③西藏的和平解放              

    ④土地改革的开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20. “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毛泽东说的这句话体现抗美援朝战争(   )

    ①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                    

    ②彰显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强大力量

    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④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 21.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②通过民主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③废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消灭了地主阶级

    ④没收了地主富农的全部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14分,答案统一做在答题卷上)
  • 22.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伏是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技术。

    材料二:浙江省煤、铁等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是能源消耗大省。近年来,众多光伏企业落户浙江,获得良好效益。据介绍,光伏电站虽然前期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但全部建成后,预计未来25年,可创税收8亿元,节约标准煤1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3万吨,节约用水912万吨。浙江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历史图片回眸(图片标题只呈现部分内容)。

    图一……大典

    图二……跨过鸭绿江

    图三……受到农民拥护

    材料四: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1. (1) 材料一影响光伏发电的因素中,哪一个主要由人为造成?这一因素与我国哪一类环境问题有关?
    2. (2) 影响光伏发电的人为因素有碍于我国哪一文明建设的推进?从PRED关系角度说明加强这一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3. (3) 浙江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有助于解决什么问题?从区域发展角度概括浙江的做法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
    4. (4) 在图一事件前夕,新中国诞生了一项政党制度。请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确立的标志。
    5. (5) 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6. (6) 写出图三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与图二所反映事件对应对材料四中的考验有何共同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