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7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春秋时期,晋景公采取“联吴疲楚”战略,派申公巫臣教吴国的军队射箭、骑马、布阵等等。齐国也给吴国输入大量的先进武器和战术。最终,楚国逐渐衰落,吴国开始崛起。吴国的崛起(    )
    A . 抓住了大国博弈的机遇 B . 改变了兼并争的格局 C . 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使楚国失去大国的地位
  • 2. 家学是指儒学在家族内相传之学。家学“三世传业”在西汉是很平常的事,但在东汉却会引起人们的赞赏。对这一变化,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 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B . 选官制度出现了异化 C . 士族地主把持了政权 D . 中央集权受到了削弱
  • 3. 唐朝前期诗人笔下的长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室有月”,后期的汴州等城市却现出“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景象。这反映出(    )
    A . 长安的经济地位遭到削弱 B . 唐诗的创作更加贴近生活 C . 古代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 D . 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
  • 4. 王夫之抨击“孤秦”的同时,又肯定秦始皇抵抗匈奴的政策。他还对历史上勾结、投降少数民族政权的韩王信、石敬瑭等人进行批判。这实际上反映了(    )
    A . 明清之际民族矛盾的尖锐 B . 人们对理学崇尚空谈不满 C . 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事实 D . 社会上对明朝灭亡的反思
  • 5.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及附件的签订暗含了丰富的羁縻思想,领事裁判权的让与是羁縻之道中因俗而治的体现,开放通商口岸也是以通商为饵羁縻夷人。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 .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 . 未看清英国政府侵略的本质 D . 国际地位得到了巩固
  • 6. 如表是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述,据此可知(    )

    袁世凯身边的唐在礼说:“我们同僚中很多人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吴长翼编《八十三天皇帝梦》

    (南京的下层人士)“通常谈到孙文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门名词,认为它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

    “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社论

    A . 辛亥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B . 袁世凯准备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C . 英国人的评述最为可信 D . 广大人民群众不支持中华民国
  • 7. 从1967年起,由总后勤部等有关部门牵头,召集全国近20家单位开展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筛选了四万多种化合物、中草药,最终屠呦呦团队成功提取到青蒿素结晶。这一过程(    )
    A . 彰显了科技举国体制的优越性 B . 展现了传统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C . 得益于国家对科技体制的改革 D . 标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 8. 如图是著名漫画家廖冰兄1979年创作的作品《自嘲》,其意在说明(    )

    A . 人们对农村改革滞后于城市的不满 B .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之后面临的困境 C . 党的政治路线应该进一步拨乱反正 D . 改革开放需要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
  • 9. 罗马法认为民事诉讼是为了私人的利益,有关诉讼程序的规定,属于私法的一部分。同时,它把盗窃、诽谤等一些刑事犯罪也仅看作是侵犯私权的行为。这表明(    )
    A . 罗马法保留了落后古老习俗 B . 罗马法注重调解经济民事纠纷 C . 公私法的划分受到时代影响 D . 罗马法内容上不注重国家事务
  • 10. 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由于钟表售价较贵,许多城镇都出现了一种不寻常的职业敲窗人。敲窗人的工作是每天早上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杆和一盏灯沿街挨家挨户敲窗户,以叫醒那些必须准时早起的人。这反映出(    )
    A . 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B . 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C .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受阻 D . 英国工人越来越贫困
  • 11. 1926-1927年度,苏联的农业商品率仅为11%,其中集体农庄的商品率为33.4%;到1928-1929年度,集体农庄的商品率达到了38.2%,而小农经济的商品率只有10%左右。这说明(    )
    A .   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B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 . 商品货币关系促进了生产发展 D . 农业集体化更利于国家工业化
  • 12. 如表为二战前后非洲部分文学作品高频词统计表(部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二战前高频词

    二战后高频词

    ①法、英属非洲

    ②“文明开化”

    ③“白人”与“土著人”

    ①古埃及、非洲历史

    ②殖民统治罪恶

    ③黑人英雄

    A . 文学理论的丰富发展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 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 D . 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反贫困计划是约翰逊总统争取选票的一个法宝,其核心内容主要有:对贫困家庭3至6岁儿童进行学龄前教育,联邦政府为青年提供临时性的工作,以减轻上大学的学费压力。为16至21岁的辍学失业青年提供两年的职业和基本技能训练,并派他们去从事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将部分反贫困计划交给有当地穷人参加的社区行动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同时,改善落后地区经济也是反贫困计划的主要内容,比较典型的就是在1965年通过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拨款10.9亿美元对阿巴拉契亚地区进行开发,包括修路、治水、兴建林场和牧场以及复兴煤炭工业等。最后,大量资产阶级反对自身资产被强制征税后用于贫困人口的支援,随着约翰逊总统的下台,其反贫困计划也宣告失败。

    ——摘编自王庆安《约翰逊反贫困计划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消除了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制度因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制度保证。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向前推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在农村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减贫过程加快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约翰逊反贫困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的主要减贫措施并指出中美两国在消除贫困问题上的主要不同点。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中期,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侯,加大“养兵”。神宗即位之后,“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览政之初,为强兵富国之计”,决定改革。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还有以“贡品”名义征收的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不论年成丰歉,也不问京城各种物资的供需情况,各仓库的库存情况,都不能轻易更换或减少,要按规定运送到京城进贡。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弊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根据当地每年应当上供的数目、首都每年的用度及库存物资的数量之间的综合关系,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实施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摘编自陈振《宋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均输法改革的作用。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94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在衰退和萧条阶段间波动,而美国经济的泡沫成分也在逐渐加大,采用军事手段振兴军事工业从而带动其它行业的稳定发展,成为美国促进经济周期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1999年3月24日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前提下,违背联合国宪章,悍然侵犯一个主权国家,对南联盟进行了灭绝人寰的狂轰乱炸。由于战争,欧洲的贸易、投资、旅游直接受到影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无法计量,实施人道主义救援也已成为欧盟各国政府难以推辞的责任。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由于人们的恐慌心理,大量欧洲资金流向美国市场,使欧洲外汇市场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连创新低。

    ——摘编自涂龙力《科索沃战争的经济思考》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他参加了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当时,他深感旧有文献之不足,且难征信,认为须得“找寻第一手的资料”。他首先借到了罗振玉编的《殷墟书契前编》。虽然对甲骨文一字不识,但他以异乎寻常的勤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入门书看起,全靠自己摸索。就这样,仅用了两三年时间,研究成果一部一部地出版问世。《甲骨文字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郭沫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把甲骨文研究同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两周金文辞大系》中所确立的中国青铜器研究体系,特别是这部巨著所开创的一整套崭新的铜器断代方法,是他在考古学领域最重要的建树。郭沫若是利用甲骨文、金文对中国古代史进行马克思主义解释的开拓者。1930年他出版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部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摘编自王戎笙《开辟古史研究新天地的郭沫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沫若在史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在史学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列大事年表是某干部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过程中所做的笔记。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两件或三件大事,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两件或三件大事,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年份

    历史事件

    年份

    历史事件

    1824年

    欧文在美国建设“新和谐公社”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1831年

    里昂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64年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949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871年

    巴黎公社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19年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

    1927年

    八七会议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