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2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ù),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    )
    A . 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B . 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 . 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 D . 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 2. 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A . 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 . 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 . 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 . 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 3. (2017·哈尔滨模拟) 吕思勉先生说:“假使魏晋以后,在商业上,有运巴蜀之粟,以给关中的必要,木牛流马自然会大量制造,成为社会上的交通用具的。不然,谁会保存它?”他意在说明(    )

    A . 科技发展由商业来决定 B . 巴蜀与关中地区经贸联系松弛 C . 社会需求促进工艺进步 D . 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商业发展
  • 4. (2017高一下·玉溪期末) 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A . 法家思想的兴衰 B .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 . 统治者个人喜好 D . 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 5.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
    A .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 . 君主行使权力较随意 C .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 6. 明晚期的《筹海图编》有如下记述:(福建)福、兴、漳、泉四郡,皆滨于海。海船运米可以仰给,在南则资于广(东),在北则资于浙(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福建(    )
    A . 盛产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B . 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 . 与浙江、广东的贸易以稻米为主 D . 不受朝廷“海禁”政策的约束
  • 7. (2015高一上·浙江期中) 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 . 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 .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 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 . 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 8. (2017高三上·湛江模拟)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这反映了李鸿章(    )

    A . 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 B . 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 C . 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 D . 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
  • 9. 下表是1901—1911年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

    门类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新增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新增资本额(万元)

    1332.1

    556.9

    786.8

    130

    3813.8

    352.1

    2272.9

    表格中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说明(    )

    A . 民族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 B . 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C . 近代工业的结构日趋平衡 D . 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极为困难
  • 10. 下表是我国1953—1962年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不包括(    )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

    52.8

    29.6

    17.6

    1957

    43.3

    31.2

    25.5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6

    30.3

    36.1

    A . “一五”计划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B . 左”倾错误使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 中央经济八字方针收到良好效果 D . 国有企业改革促使重工业持续发展
  • 11.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 .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 12. 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
    A . 容易造成民众的集体暴政 B . 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 . 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 . 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 13. 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
    A .   为了殖民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B . 将宗教改革思想传到美洲 C . 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D . 用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 14.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
    A . 英国国王权力结束 B .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机构的中心 C .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 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 15. (2016·徐州模拟) 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这说明该企业(    )

    A .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B . 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 C . 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D . 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
  • 16. 某同学对下表的解读、分析,正确的有(    )

    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1950年

    1953年

    1954—1961年

    1962年

    1970年

    美国

    14.5

    49.6

    40.5~47.8

    52.3

    77.8

    苏联

    15.5

    25.5

    26.7~43.6

    49.9

    72.0

    日本

    0.3

    0.3~0.4

    0.4

    1.3

    中国

    2.5

    2.5

    0.3~7.9

    9.3

    23.7

    ①局部“热战”导致了美国的国防开支大幅增加

    ②冷战格局形成后苏联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在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

    ④中国国防开支的加大与中苏关系恶化有较大关系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一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

    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材料二:西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之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的政治经济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推行察举制的原因以及察举人才的依据。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效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 (2) 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1776年,他的《国富论》的出版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出现了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现代英国四次经济政策变革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政策变革与政党政治的关系。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

    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

    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