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聊城市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5-29 浏览次数:89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来到阳谷县九都杨村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慢慢回顾那一段xuè  yǔ  xīng  fēng的 岁月,无数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wān yán的徒骇河畔书写下了壮丽篇章,它 呈现的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也是鲁西人民的觉醒史。

  • 2. 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代把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阴;孟夏、仲夏、季 夏指夏季的三个月份,孟夏是夏季第一个月份。 B . 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韩非 子和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墨家创始人为墨翟。 C . 成语“熟能生巧”“老骥伏栃”“鸿鹄之志”分别出自《卖油翁》《龟虽寿》《陈涉世家》。 D . 《儒林外史》《过零丁洋》《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分别是吴敬梓、文天祥、 法布尔、普希金。
  • 3. 按要求答题。

    【甲】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 东关的  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 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乙】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 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定性良久,仔细观看, 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厉害的妇人!怎么就把老孙送到这里来了? 我当年曾记得在此处告求灵吉菩萨降黄风怪救我师父。……”

    1. (1) 【甲】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一书,文中横线句应填入的传统民俗文化活 动名称为:
    2. (2) 【乙】文中孙悟空为何到了小须弥山?此次灵吉菩萨是如何帮助他的?
  • 4. 按要求填空。
    1. (1)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谈读书》)
    2. (2) 柴门何萧条,。(曹植《梁甫行)
    3. (3) 汉文有道恩犹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 (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 (5)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

    6. (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一句直接 寄语远方弟弟,唤起人们相思的情感。
    7. (7)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来陈述自己临 危受命的情形。
    8. (8) 雪中有情,因人而变。它是李白《行路难》中",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迷惘,是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的离绪,也是《咏雪》中谢朗"”与谢道韫"”所饱含的寒雪日内集之乐。古诗词中有许多含“柳”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枢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 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杂然而前陟者陈:

      ②而不知太守之丞其乐也乐:

    2. (2) 翻译下面句子。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 (3) 文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安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谓万 曰:“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万从之。因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 指四坐云:“诸君皆是劲卒。”诸将甚愤恨之。及事败,军中欲除之。因安故,幸而得免。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改动)

    1.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国召集诸将因:

      ②军中寧除之欲:

    2. (2) 翻译下面句子。

      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

    3. (3) 结合文本,你认为谢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努力破解罕见病救治难题

    “瓷娃娃”“蓝嘴唇”“蝴蝶宝宝”“月亮孩子”……这些看似“动听”的名字背后,却 是一个个生命杀手——罕见病。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目前,全球竿见病有7000多种,包括渐冻症、血友病、多发 性硬化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罕见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罕 见病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他们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之 痛,承受着异常沉重的经济压力。

    罕见病诊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罕见病患者被称为“医学的孤儿”。诊断难,是罕 见病患者面临的第一道关口。罕见病涉及血液、骨科、神经、肾脏、呼吸、皮肤及重症等多 个学科,由于基层医师普遍缺乏罕见病的专业知识,导致误诊误治现象普遍存在。在我 国,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需要5位至10位医生诊治才能确诊。用药难,是罕见病患者 面临的又一道关口。在全世界,大部分罕见病无药可治,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治疗药 物。即使如此,患者也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经济负担沉重。

    然而,病虽罕见,关爱不能罕至。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罕见病诊疗的“中国方 案”,努力破解罕见病救治难题。例如,公布罕见病目录,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 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加快罕见病新药审批,并将其纳入医保目录;通过对罕见病药品谈判 准入,使部分药品价格大幅降低;建立罕见病多层次保障机制,织密基本医疗保障网,减轻 罕见病患者的医疗负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旦遭遇罕见病,尊尊意味着巨额的医疗支 出,可能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事实上,国家之所以要建立基本医保制度,目的就是努

    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只有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才能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尽 管罕见病的患病率低,但由于病种较多,其患病总人数并不少。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而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罕见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与每一个患者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既体现在如何对待“多数人”,更体现在如何对待“少数人”。因此, 我国医保制度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保障常见病,也要兼顾竿见病,聚焦短板 弱项,强化兜底保障。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价 值取向。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早筛早查是预防罕见病发生的有效手段。研究显示,80% 以上的罕见病由遗传因素导致,50%的人在出生或儿童期发病。一旦配偶双方存在相同 缺陷基因,下一代就有丁鼻意罕见病。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可以诊断婴儿是否有罕见病基 因突变。罕见病高危群体进行产前筛查,能够有效防范竿见病的发生。通过基因检测、产 期筛查等手段预防罕见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残带来的社会资源消耗。因此,坚持 预防为主,推动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优策略。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8 0)

    1. (1) 文章③-⑤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对罕见病进行说明的?
    2. (2) 作者第①段以“看似,动听,的名字”开头,有何作用?
    3. (3) 文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4) 简析第④段和第⑤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独轮老车

    康德华

    打我记事起,家里就有这辆用木头做的独轮老车,据说是爷爷闯关东时从山东老家 一步步推到东北来的,爷爷把它称作“功劳车”,爱惜有加。别看独轮车是用木头做的,但 特别结实耐用。说起这辆独轮车,还发生过不少故事呢!

    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个夏天,屯里刘三叔的大儿子栓柱因高考落榜一时 想不开偷偷喝了农药,等发现时已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刘三叔赶忙套上牛车朝十几里地 远的镇卫生院赶去。那天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牛车刚走了千八百米,就陷进淤泥里动 弹不得。情急之下,刘三叔想起我家的独轮老车,赶忙跑过来求救。父亲一听人命关天, 丢下饭碗,顶着大雨,和刘三叔轮流用独轮车推着栓柱朝卫生院赶去。

    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泥泞,行至半路独轮车也动弹不得。怎么办?父亲想了一个 办法,把栓柱用棉被固定在独轮车上,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跑。就这样独轮车摇身变成担 架,载着栓柱向医院狂奔而去。

    幸亏送医及时,栓柱经过抢救脱离了危险。三叔抱着我父亲喜极而泣。栓柱出院 后,三叔到镇子上的铁匠铺定做了一个胶皮轮送到家里,以此答谢独轮车救子之恩。

    当然,独轮车临时救急只是个别,真正的作用是载物拉货。那时农村除了种地杂活 也特别多,什么沮粪、磨米、割草等,家家户户一年到头没有闲着的时候,小小的独轮车派 上大用场,因其轻便灵活,深受男女老幼喜爱。

    离我家不远的村上有一个砖厂,大人们农闲之时都要去搬砖打零工。父亲也是其 中一员,只不过他比别人多了一个劳动工具——独轮车。正常情况下,一个壮汉一次只能 背二十块红砖,一趟下来累得气喘吁吁,满脸汗水。独轮车就不同了,它承重能力强,若摆 放整齐,一次可拉百余块砖,而且稍加用力便可驱动,一天下来,父亲都要小赚一笔,羡慕 得那些壮汉直吧嗒嘴。

    后来我上了小学,独轮车成为父亲接送我的“专车”。天刚放亮,我被母亲叫起来, 赶紧穿衣洗脸吃饭,一番竖张忙碌后,背上书包坐上独轮车,迎着朝霞朝村小走去。父亲 之所以送我上学,除了年龄小不懂事,还有安全考虑,村小距我家五公里,途中要穿过两个 村庄、三片杨树林,涉过一条小河,经常有野狗出没,最怕我下河摸鱼,因此才接送我。

    真正让我摆脱独轮车学会独立,是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冬天。那天下大雪,想到顶风 冒雪上学很辛苦,就以头疼为由赖在炕上不起来。父亲看出我装病旷课,二*将我从被窝 里枣出来,枣着我吃了口饭,然后推上独轮车送我去上学。天特别冷,刺骨寒风裹着冒烟 大雪扑打在脸上,有一股钻心的疼。路上,父亲对我说:“福子,你生在农村,家里又很困 难,若想出人头地,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我得批评你,今天看到下雪就不上学,明天遇 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照此下去,你能走出农村吗?饭可以少吃一顿,但课不能耽误一节, 人想有出息,就要吃得了苦。”

    我越想越懊悔,泪水“流量”开始增多,啜泣“音量”由弱到强。我跳下独轮车,向父 亲摆了摆手说:“爸,从明天起您不用接送我上放学了,孩儿已长大,懂得肩扛重担,逆风 前行!”

    说着我背起书包,迎着凛冽寒风,大步向学校走去……

    ⑪也就是从那时起,独轮车淡出我的视野。转眼间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那辆伴我成 长、给我欢乐、承载梦想的独轮老车,随着父母几次搬迁,早已难觅踪迹,而那富有节奏的 “吱呀呀”声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1. (1) 文中讲述了哪几件和“独轮老车”有关的事情?
    2. (2)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了租将我从被窝里準出来,潭着我吃了口饭。

    3. (3) 简析文中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
    4. (4) 文末“那富有节奏的“吱呀呀”声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 (5) 生活中,你也一定看到或听父母说起过一些令他们念念不忘的“老物件”,对他们这种行为你如何认识?
四、写作(共50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漫天大雪中,梅花最自信;茫茫天穹中,苍鹰最自信;平原君门下,毛遂最自信 ……每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都有一颗坚强的心,为生活点亮明灯。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是因为它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将上下五千年灿烂 的中华文明,化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再次冲击我们心灵,让我们再次骄傲,昂首挺胸。它 是一个引子,带来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请以“自信”为话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

    文体自选,可以记叙、抒情或议论。

    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