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2-05-27 浏览次数:1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自由的诗歌世界饱含人们的沉浮情思。《关雎》中的“ ”,写出了主人公日日夜夜思念意中人的追求之苦;《子衿》中的“”,展现了女子在城楼上久候恋人不至的心烦意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体现了王勃以超时空的豁达心态劝慰友人的真挚情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借欲渡无舟抒发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之情;《小石潭记》中的“寂寥无人, ,”,抒发了柳宗元因遭贬而无心同人畅游美景的悲伤凄情。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国文艺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形成了言简意     、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美学旨趣,在世界文艺之林  甲  。今天的创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应该 , 看到鲜明的中华文化biàn         识度。这种审美旨趣难道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1. (1) 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A.gāiB.hài)            ②(A.辩    B.辨)

    2. (2) 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A.独树一帜   B.独具匠心)            乙(A.里程   B.过程)

    3. (3) 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将这种独一无二的审美旨趣充分传达出来         ②深入传统宝库

      ③让人看到庄重典雅又妙趣横生的文艺风貌          ④汲取审美养分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②④①③ D . ③②④①
    4. (4) 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完整地写出正确的句子。
二、阅读(70分)
  • 3. 阅读下面诗作,完成问题。

    【甲】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 . 甲诗“式微式微”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C . 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之作。 D . 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2. (2) 两首诗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贫苦人民的生活,甲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乙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首加以赏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选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  ①徂徕(cúlái殂来):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 ②磴(dènɡ):石阶

    1.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始以入         循:

      ②遂至其           巅:

      ③而半山雾若带然   居: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B .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 .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 .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②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 (4) 本文和《小石潭记》一样都是描绘山水美景的名篇,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其抒发的情感与《小石潭记》有什么不同之处?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沙岛上抗风桐

    ①三沙之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这里的碧海蓝天,也不是这里的海鸟白沙,而是一种树,一种深深扎根海岛的常绿乔木,它叫抗风桐。

    ②第一天,好友老冯热情地领着我们来到海边喝茶。这是一片林荫,炙热的阳光和强烈的紫外线被挡住了,我坐在藤椅上,海风吹过,心中无比惬意。我打量着四周,却发现这片树林与以往见到的都不一样,它们叶子并不浓密,树冠连成一片,树干挺拔向上。

    ③“它们叫抗风桐,”老冯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根系发达,枝干粗大,台风也奈何不了它们!”老冯告诉我,2013年9月底,风力超过15级的强台风“蝴蝶”登陆三沙,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土枇杷等,有的被拦腰折断,还有的已然踪影全无,唯有抗风桐在台风中傲然挺立。虽然有的枝干折断,但这些掉在地上的枝干却在不久后又长出了新根,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成了抗风桐的“新生代”。

    ④听了老冯的介绍,我不禁对眼前的抗风桐肃然起敬。我想,它正是以这样伟岸的身躯、粗壮的枝干,护卫着南海星罗棋布的岛屿与礁盘;正是以这样纵横交错的根系,任凭砂岩的坚硬,任凭海水的侵蚀,任凭高温的烘烤,造就的倔强与从容。

    ⑤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坐冲锋舟从永兴岛来到赵述岛。一到赵述岛码头,渔民符名友热情地迎接我们。他带我们来到一排树前,便停了下来。我一看——抗风桐!

    ⑥当初,符名友的爷爷响应国家开发海岛的号召来到赵述岛,那时这里还是一座荒岛。渔民的渔船是小小的木帆船,稍有风浪便不敢出海。改革开放后,政府为渔民修建了码头,帮助渔民贷款购置了排水量很大的渔船,渔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渔民们拆旧房建新房,全岛48户渔民,家家都住上了新屋。海岛周边的海堤用钢筋水泥加固了,道路也拓宽了。岛上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

    ⑦符名友如数家珍般讲述着他们渔村的历史与变化,一束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正好打在他胸前的党徽上,格外明亮,分外醒目。

    ⑧边上的渔民告诉我,符名友今年46岁,14岁时就跟着爷爷的脚步,从老家琼海迁到了赵述岛,已在岛上工作生活了32年。三沙的人,出海如同出征,保家就是卫国。符名友不仅是一位渔民,还是南海前哨一名耕海守海的警民联防志愿者。一直以来,经常有特工装扮成渔民驾船来西沙海域“捕鱼”。符名友对海上情况时刻关注和警惕,只要发现异常,不管白天黑夜,不怕风高浪急,就立刻向派出所报告。2019年7月1日,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⑨在赵述岛,像符名友一样的共产党员共有11人,他们个个都是“抗风桐”,他们党支部就是一片“抗风桐林”。

    ⑩将要离开的第三天,我心中萌发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这天一早,朝霞下的抗风桐林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金光。抚摸着抗风桐伟岸的身躯,我心中充满了仰望和崇敬。它不畏强暴,台风刮不倒;它不怕艰苦,贫瘠砂岩把根扎;它自强不息,折断枝叶还发芽;它无私奉献,甘洒绿荫护岛礁。

    ⑪抗风桐,我心中的英雄树。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06日 20 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沙岛上抗风桐”既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 . 第③段写岛上椰子树、 榄仁等树木的遭遇,意在突出三沙岛环境恶劣。 C . 像符名友一样生活在南海诸岛的渔民,自觉担负起了耕海守海的义务。 D . 本文与茅盾的《白杨礼赞》均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2. (2) 第⑧段以“边上的渔民”的视角叙述了符名友的事迹,有什么效果?
    3.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正是以这样纵横交错的根系,任凭砂岩的坚硬,任凭海水的侵蚀,任凭高温的烘烤,造就的倔强与从容。(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②......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赏析加点词)

    4. (4) 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5) 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抗风桐,我心中的英雄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马上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还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汲取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兴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 , 地球大局部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逝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时机再次还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总算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合适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 (1) 以下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   )
      A . 植物越开展,地球温度越高;动物越开展,地球温度越低 B . 动物和植物均衡开展,就能使地球预防温室效应和严寒期 C . 青草比森林保存的二氧化碳多,所以草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含碳量还多 D . “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大片森林消逝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
    2. (2)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3. (3)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4) 结合本文,你能联想到当今人类关注的什么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人类应该怎么办?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内容愈加丰富、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

    【材料二】

    观点一: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一方面,听的效率太低。研究表明,人类接收的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达成的,听只是其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听书未必是适宜的学习方式。

    ——中国日报网

    观点二:我们“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起到的作用是啥?是帮助你高效地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和它的精髓所在,帮助你自己再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所以,听书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

    【材料三】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疫情,有声阅读媒介平台在传递疫情消息、科普知识、防护指南等方面,极大程度地保证高效性和专业性。

    ——刺猬公社《疫情之下,40万人免费听书,1.2亿人参与抗疫主题直播》

    1. (1) 下列对三则材料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研究,人类可以通过视觉接收83%的信息。 B . 听书效率太低,又不利于思考。因此,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没有推广的价值。 C . 罗振宇与中国日报网发表的观点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听书”这一阅读方式。 D . 刺猬公社发表的文章标题,用数字可突出听书的人数之多以及在疫情下的作用之大。
    2. (2) 结合【材料一】的阅读数据,从年龄结构分析听书的情况。
    3. (3) 如果要将上述三则材料放入关于“互联网时代阅读形式探究”的主题活动里,你会选择下列哪项作为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碎片化时代,耳朵与眼睛的一场大战B.“听”与“读”,是无需分离的朋友

  • 8. 名著阅读,完成问题。
    1. (1)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他成功了。”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被他的家人辑录为《》,他在书信中分别从、艺术等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指导。
    2. (2) 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位的母亲(提示:人物形象)。
三、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抬起头来勇于面对,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莎士比亚

    请以“明亮的那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