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商洛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4月第一次高考模...

更新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4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有学者指出:“虽然楚钟纹饰独特, 但仍在类型和音响方面依附于中国北方的编钟原型。……楚宫廷文化以及礼仪音乐显示,它基本上是由周所派生而来的。”该学者旨在强调
    A . 春秋战国时期等级森严 B . 分封制强化了地方治理 C . 楚国严格遵循礼乐制度 D . 楚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 2. 下图所示为北魏孝子石棺图,上面刻着中国传统著名孝子的故事。据此可知,北魏(   )

    A . 受到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B . 民间风俗画的技法高超 C . 政府重视基层民众的教化 D . 极其推崇汉代文化艺术
  • 3. 下表所示为唐代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恢复和改造情况(部分)。由此可见,当时关中地区(   )

    A . 粮食问题亟待解决 B . 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C .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 . 经济地位依然重要
  • 4. 下表所示为乾降在位时期的部分诏令 。这些诏令(   )

    A . 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 B . 提高了君主理政效能 C . 巩固了内阁政治地位 D . 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
  • 5.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所有局、厂都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而是地方政府的分支部门,……它们的盛衰主要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寡,不取决于市场需求或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   )
    A . 遭到顽固势力阻挠 B . 得到中央强有力的支持 C .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D . 抵制了列强经济的侵略
  • 6.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自称有“考据癖”;陈独秀自认对“小学”、《说文》考据最感兴趣;鲁迅热爱收集碑刻.整理古籍。他们对白话文和“下里巴人”的提倡也是对传统下层文化的一种认同。由此可见,这些知识分子(   )
    A . 难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B . 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 . 融合中西文化以改造中国 D . 能够理性对待儒家学说
  • 7.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并公开出版发行,当时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发刊词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华民族的政治诉求 B . 民主党派空前活跃 C . 国共争夺抗日领导权 D . 中国时局再度恶化
  • 8. 1980年12月11日,浙江温州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了一张营业执照。就这样, 章华妹在家门口摆起了摊子。在当时的温州市解放北路,一整条街都是像她一样摆摊的商贩。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A . 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B . 改革开放的深化  C . 个体户经营的艰难 D . 经济政策的调整
  • 9. 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各司其职的城邦就是正义的城邦,城邦里的每个公民也都具有了相应的美德:统治者具有了智慧,护卫者的美德是勇敢,生产者的美德是节制。而正义则是所有美 德中最高的一种德性。由此可知,柏拉图(   )
    A . 认为美德可以逐渐养成 B . 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C . 要求按照职业分享权力 D . 提倡德性并追求正义
  • 10. 德意志第二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喜欢给自己采取的任何政治措施都贴上“皇帝的政策”的标签,给任何反对他的人都戴上“皇帝的敌人”的帽子。他甚至在一次议会演讲中说,普鲁士真正的首相是国王陛下。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
    A . 相权与皇权的斗争 B . 宰相权力得到加强 C .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 .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 11. 1932年年底,富农在苏联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农业集体化摧毁了农奴制改革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家庭农庄,古老的农民公社,独立的村庄、教堂、农村市场。这一状况(   )
    A .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 迫使赫鲁晓夫进行改革 C . 表明新的经济模式已建立 D . 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
  • 12.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111国家就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南北对话”举行和“南北委员会”建立,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综合战略进行了讨论。这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A . 美国的全球霸权开始衰落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 C .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 关贸总协定影响巨大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叶及茶文化向域外传播自唐代始。贞元年间,贾耽的《皇华四达记》记载了当时中外交往的7条路线:例如有两条路线可进入朝鲜半岛,并可进一步延伸至日本;自安西入西域道;以广州为支点.通过海路到达东南亚、天竺,再通过波斯湾进入幼发拉底河,到达终点“乌刺国”(今伊拉克北部的巴士拉),另有以一安南为支点,通过海路到达天竺的线路等。茶叶消费品的外输,不仅是对外贸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传播。茶文化是唐代文化制度输出的具体形态。同时,这些与中国相邻、位于第一圈层的国家又把茶文化向更远圈层传播,以中心区为核心、周边地区为外围的“地缘文明”的规模逐步扩大,使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摘编自明海英《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对外传播——访武汉大学 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

    材料二:茶作为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随着地理大发现后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而传入西 方,尤其在英国社会由上至下渐次传播开来,至18世纪末期基本实现普及。饮茶在英国社 会被普遍接受,为其本土化奠定了重要基础。饮茶的本土化直接体现为饮茶方式的转变,英 国人的饮茶偏好由绿茶逐渐转为红茶且添加牛奶和糖。此举不仅受到绿茶与红茶价格对比发生变化的影响,而且与红茶的温性属性且能更好地和牛奶、糖相结合有关。牛奶为英国饮食传统中的重要部分,糖的大量食用则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潮,该做法也暗合于当时人们关于饮食可以调整身体健康的社会认识。不仅如此,饮茶在英国的本土化更体现于其文化内涵的变化,它舍弃了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精神追求,而更加重视家庭饮茶所蕴含的脉脉亲情。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并概述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期饮茶在英国社会被普遍接受的原因,并说 明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的外交具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前期、改革开放初 步深化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的崛起史,如果说改革 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是基于革命和民族的视角,那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则是基于发展和世界的视角。新时代新形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坚定不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摘编自艾丹《新中国外交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新中国外交视角的演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1903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商人通律》《公司律》。其中《公司律》写道:“凡现已设立与嗣后设立之公司及局厂行号铺店等,均可向商部注册,以卒一体保护之利益。”这是晚清政府承认官办、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各类公司均处于同等地位,而且还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1906年10月,农工商部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规定“各省应于省城地方设立农务总会,于府厅州县酌设分会,其余乡镇村落市集等处并应次第酌设分所”,“总会地方应设农业学堂一所,农事试验场一区,造就人才分任地方农务以掣各分会分所之纲领”,使农会组织 开始在全国推行,到清末民初农会已遍布全国各个地区。1907年的《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 爵赏章程及奖牌章程》规定“此项爵赏,总以所办实业,能开辟利源,制造货品,扩充国计民生者为合格,其仅以贩运周转,汇兑营利为业者,不在此列”。

    ——摘编自许艳《浅谈清末新政经济改革与中国社会近代化》

    1.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改革的意义。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马岛之战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马岛战争前,英国经济长期停滞,撒切尔夫人改革推行不力,经济萧条。国际上,美苏开始了“新冷战”,美国迫切需要欧洲盟国的支持。阿根廷国内则因为严重的债务危机引发了军政府信誉危机,迫切希望转移国内视线。英阿两国并不热切的外交斡旋失败后,阿根廷首先开战,然而很快,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获得了完胜。撒切尔夫人个人威望高涨,并成功连任,得以继续推进其改革,英国经济重现活力。英国借助战争胜利重振了其大国地位,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外交政策“不光是没完没了地从昔日帝国的阵地上撤退,起码在涉及英国的重大利益时,只要有美国的声援,哪怕是美国保持中立,并且在不与苏联发生直接时抗的情况下,它还是能够运用军事力量来解决某些问题的”。撒切尔夫人还借助战争强化了英美特殊关系。

    ——摘编自马维强《20世纪英国转折点上三次局部战争的影响比较》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根廷与英国马岛之战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岛之战对英国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修东都洛阳,总计用十个月的时间,每月用工两百万(人); 大业三年修长城,发丁百余万(人);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修大运河,累计用工三百万人以上。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在东都洛阳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路旁的树木都用丝绸缠绕,极尽奢华。那些随他西巡入京的诸国使节、商人都有幸见识了帝国的强盛与富足,从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即位,到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东征高丽,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每年平均征用四百万左右的劳动力,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几乎是全国男丁的总数。他生性自负而多疑,尤其对朝廷里那些和自己政见不统一的人更是特别警惕,最终造成“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李密的瓦岗军在征讨杨广的战斗概文中,开列了杨广“不死无以谢天下”的诸多罪状,其中有“广立池台,多营宫观,全铺玉户,青琐丹墀”。

    ——摘编自宗承灏《隋炀帝被“政绩”拖垮》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隋炀帝的功过。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历史人物需要考量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