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丘北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2018高二下·无锡期中) “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
    A . 传达皇帝旨意 B . 参与行政决策 C . 总领全国政务 D . 负责监察百官
  • 2. “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
    A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 . 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D . 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 3.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 震慑官员 B . 罢除丞相 C . 强化君权 D . 整治朝纲
  • 4.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
    A . 提升民族认同 B . 化解民族矛盾 C . 继承华夏传统 D . 促进民族交融
  • 5. 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千尺松枝如蠹朽,欲折不折挂岩口。”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
    A . B . C . D .
  • 6.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 7. 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
    A . 柳永 B . 苏轼 C . 李清照 D . 辛弃疾
  • 8.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 .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 .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 .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 9. 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该学者主要强调,分封制(    )
    A . 打破了血缘宗法关系 B .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范围 C .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D . 体现了地缘与血缘的结合
  • 10. (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 . 东周平王 B . 东汉光武帝 C . 曹魏文帝 D . 北魏孝文帝
  • 11.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现象属于该“文化繁盛期”出现的有(    )
    A . 发明造纸术 B . 发明活字印刷术 C . 开创科举考试制度 D . 鉴真东渡传播佛教
  • 12. 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13. (2018高一下·阜阳开学考) 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 . 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 . 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 14. 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 . 日本军队 B . 俄国军队 C . 八国联军 D . 英法联军
  • 15.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 . 唐末农民战争 B . 朋党之争 C . 宦官专权 D . 藩镇割据
  • 16.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
    A .   关税自主权 B . 海关自主权 C . 外交自主权 D . 行政自主权
  • 17.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此后(    )
    A .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 B . 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 英国出兵强占了香港岛 D . 英国联合美俄一起发动侵华战争
  • 18.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 . 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 . 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C .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 .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 19.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

    A . 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 .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 . 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 . 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 20. 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初(    )
    A . 皇权有所衰落 B . 君臣关系已经恶化 C . 相权有所削弱 D . 中枢体制亟须改革
  • 21. 导致下表史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史书

    成书朝代

    史家

    特点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魏书》

    北齐

    魏收

    称南朝政权为“索虏”

    《南史》

    唐代

    李延寿

    把南朝诸帝列入帝纪

    《北史》

    唐代

    李延寿

    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

    A . 史书体例的变化 B .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 北人南迁的推动 D . 政治局势的变化
  • 22.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

    A . 唐太宗统治前期 B . 唐太宗统治后期 C . 唐玄宗统治前期 D . 唐玄宗统治后期
  • 23. 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A . 匈奴 B . 鲜卑族 C . 大月氏 D . 氐族
  • 24.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
    A . 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 . 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 .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 . 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 25. (2017高二上·吉林月考)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 . 圣人托梦 B . 内心自省 C . 行万里路 D . 读万卷书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二: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1. (1)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征?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其突出表现是什么?
    2. (2)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试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依据材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