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石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四月调研化学试...

更新时间:2022-06-06 浏览次数:87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1·福建)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 NH4HCO3 B . KCl C . (NH4)2HPO4 D . CO(NH2)2
  • 2. (2019·武汉)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 液态氧 B . 洁净的空气 C . 汽水 D . 水泥砂浆
  • 3. (2021·北京) 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A . 柠檬汁(2-3) B . 酱油(4-5) C . 西瓜汁(5-6) D . 洗发水(8-9)
  • 4. 创建文明城市,贡献你我一份力量。校园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 网上祭英烈 B . 集中烧落叶 C . 循环用教材 D . 分类放垃圾
  • 5. (2021·襄阳) 六月的校园,百花盛开,香远益清,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
    A .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 .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 6.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火箭燃料 B .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 .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 .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 7. (2021·福建)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化学知识和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高温消毒餐具,使病毒在高温下失去活性 B . 使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因为酒精有可燃性 C . 将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使酒精分子停止运动而不挥发 D . 测定新冠病毒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 8. (2021·孝感模拟)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3Fe+2O2 Fe3O4 B . 2P+5O2 2P2O5 C . D . Al+2HCl=AlCl2+H2
  • 9. 近日,中国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量子通信芯片。制备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Si

    A . 图中a=14 B . 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 C . 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 . 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
  • 10.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点燃酒精灯 B . 闻气体气味 C . 读取液体体积 D . 稀释浓硫酸
  • 11. (2021·福建)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用活性炭吸附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杂质

    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过滤

    D

    检验久置的NaOH是否变质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

    A . A   B . B   C . C   D . D
  • 12. 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 .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只有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才能灭火 D . 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都作催化剂,所以二氧化锰可作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二、科普阅读题
  • 13.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火炬“飞扬”主要分为3个部分:外飘带、内飘带和氢气燃烧装置。内、外飘带使用了碳纤维与高性能树脂结合在一起做成碳纤维复合材料,燃烧装置使用高性能铝合金制成。

    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新型材料,密度只有钢的1/4左右,但是强度是钢的7-9倍,导电性导热性弱于金属。碳纤维制造的火炬既分量轻又很牢固,摔不坏。同时,冬季火炬传递时,传统金属材料手感不好,碳纤维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避免了冰凉的触感。

    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实现了“零碳排放”。但氧气燃烧的火焰是接近透明的谈蓝色,在日光下很难被观察到。为了让观众能更好地看到火炬燃烧时的火焰,火炬研发团队在红色内飘带的格栅处涂了一层显色剂(主要成分是含钠的元素的盐,钠元素在被火焰灼烧时会呈现黄光)。当火焰流经显色剂时会发生焰色反应,原本淡蓝色的火焰变为鲜艳明亮的金黄色,更容易被观察到。

    1. (1) 碳纤维属于____。
      A . 金属材料 B . 非金属材料
    2. (2) 碳纤维的密度、强度等属于____。
      A . 物理性质 B . 化学性质
    3. (3) 显色剂中的钠元素存在形式是____。
      A . 分子 B . 离子
    4. (4) 一般来说,铝合金的熔点比纯铝____。
      A . B .
    5. (5) 在冬天,碳纤维比金属有较好的触感,其理论解释是
三、填空题
  • 14. 水及其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电解水实验如下图,请回答(1)~(2)题。

    1.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填序号)
      A . 试管1中得到H2 B . 水由H2、O2构成 C . 水发生了分解反应
    2. (2) 电解水的能量转化关系是____(填序号)。
      A . 电能→化学能 B . 电能→机械能 C . 化学能→电能
    3. (3)

      下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3)~(5)题。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乙物质的溶解度。
      A . 大于 B . 等于 C . 小于
    4. (4) 现有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填序号)。
      A . 甲>乙>丙 B . 甲=丙<乙 C . 乙>甲>丙
    5. (5) 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比)。
  • 15. 2021年9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在实验室中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由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团队完成。其中关键的一步合成是CO2制取甲醇(CH3OH),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 (1) 该反应体系中,氧化物共有种。甲醇(CH3OH)属于(选填“无机物”“有机物”)
    2. (2) 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3. (3) 请尝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 由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技术路线有利于实现____(填序号)。
      A . 碳循环利用 B . 减少碳排放 C . 减少白色污染
四、综合题
  • 16. 请完成下列实验。

    1. (1) 图中仪器D的名称是
    2. (2)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上图中选用A、F、G与(填序号)组合;若使用的固体试剂是石灰石,则液体试剂应该使用(选填“稀硫酸”“稀盐酸”)。
    3. (3) 实验室选用图中仪器A作为反应容器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检验仪器C中是否集满氧气的方法是
  • 17.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请根据如下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 (1) 甲装置溶液中,说明活泼性锌比铜强的现象是
    2. (2) 在乙装置中,小华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片发生触碰时,溶液中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经收集检验该气体为氢气,且溶液中锌片表面有溶蚀现象。乙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小红向乙装置烧杯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搅拌均匀后静置。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溶液中铜片周围溶液的颜色会(选填“变浅”“不变”“变蓝”)。
    3. (3) 丙装置溶液中,可观察到X(未知元素)金属片表面有溶蚀现象,银片表面,据此可判断金属活动顺序强弱为:铜>银、X(选填“>”“=”“<”)铜。
  • 18. 锂离子电池是装配电动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下图是从钴酸锂废极片【主要成分为钴酸锂(LiCoO2)】中回收得到Co2O3和Li2CO3的一种工艺流程。

    1. (1) 操作1中,粉碎废极片的目的是
    2. (2) 操作2在实验室中完成时,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填一种即可);
    3. (3) 反应Ⅱ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4. (4) 反应Ⅲ:CoC2O4固体在空气中高温熔烧,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5. (5) 操作5中,Li2CO3晶体用热水洗涤的目的是
五、计算题
  • 19. 工业制得的碳酸钾(K2CO3)中常含有碳酸钠杂质。现取该样品19.1g,其中钠元素的质量为2.3g,向该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200g混合溶液,求:

    1. (1) 所取样品中碳酸钠质量为g。
    2. (2)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