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潮州市江东镇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5-12 浏览次数:69 类型:期中考试
一、 单项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唯一的最佳答案。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美国科普作家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排在第82位,在西方人眼里隋文帝是仅次于秦始皇的颇具影响力的皇帝。下列能体现隋文帝一生最大作为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社会经济发展 C . 开通大运河 D . 实现国家统一
  • 2. 秦汉时期,宰相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到北宋相当于宰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 .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 宰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 .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 3. (2017七下·安丘月考) 后人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唐初盛世创立,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②为唐朝盛世来临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 ④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4.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当时的人可以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5.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所做总结,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图示中①②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 . ①唐高祖 ②唐玄宗 B . ①唐太宗 ②唐玄宗 C . ①唐太宗 ②武则天 D . ①武则天 ②唐玄宗
  • 6. 反腐没有过去式,只有进行时;但反腐也应标本兼治,从制度上消灭产生腐败的温床。秦隋两朝也都曾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秦隋两朝的制度创新包括(   )

    ①大运河    ②中央集权制    ③科举制    ④三省六部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7. (2017七下·雅安期中)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8. 据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读péi,缰绳)、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 .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 9. 开元、天宝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围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了“胡化”的苗头,……唐朝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这体现出唐代(    )
    A . 保守封闭,自力更生 B . 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 . 奢靡腐化,享乐成风 D . 重文轻武,革除旧弊
  • 10.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阁令公画昭君,已着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帷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由此可见(    )
    A . 绘画作品不能脱离现实 B . 绘画史料有一定局限性 C . 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 D . 宫廷画容易受政治影响
  • 11. 有这么一本书,他的口述者是一位僧人,他的部分经历如下:公元628年的秋天,从长安出发,开始茫茫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本书是  (    )
    A . 《史记》 B . 《水经注》 C . 《徐霞客游记》 D . 《大唐西域记》
  • 12. “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玄奘西行 C . 鉴真东渡 D . 阿倍仲麻吕来唐朝
  • 13. (2021九下·北京月考) 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    )
    A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 . 九天阊阖(皇宫正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皇帝) D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 14. 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一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国

    唐→日本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A . 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 . 交通发达,横贯欧亚 C . 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 . 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 15. 易中天教授在评述某历史事件时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该历史事件( )
    A . 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B . 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 . 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D . 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 16.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些诗句反映了(    )
    A .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B . 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C . 唐朝社会风气的变化 D . 人们安宁的社会生活
  • 17. 观察下图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的a时段处于我国的(   )

    A . 隋朝时期 B . 元朝时期 C . 春秋战国时期 D . 五代十国时期
  • 18. “玄宗用姚崇、宋璟、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为乱之始。”材料说明唐朝衰亡的原因是(    )
    A . 安史之乱 B . 外重内轻 C . 矛盾尖锐 D . 政治腐败
  • 19. 北宋时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北宋用人“大率以文词进”有利于(    )
    A . 强化中央集权 B . 加强边防地区管辖 C . 分割宰相权力 D . 禁锢思想,监视官民
  • 20. “谏官”指劝谏天子过失之官,自古就有。宋代重视谏官,曾专门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著名谏官也很多,如可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等。宋代的谏官敢谏、善谏,皇帝大多从谏如流。由此可知,宋代的谏官制度(    )
    A .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C . 推动了宋朝的文化发展 D . 解决了官场上的腐败问题
  • 21. 北宋时,枢密院正职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框密院副职中文职出身108人,武职出身者为21人。材料说明北宋时期(    )
    A . 武官的执行效率比文官略高 B . 重文轻武政策影响官员的配备 C . 财政脆弱难以支撑军事需要 D . 形成“文恬武嬉”的执政格局
  • 22. 关子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 .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 .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 23. 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关的史实是(    )
    A . 陈桥释兵变 B . 杯酒释兵权 C . 澶渊之盟 D . 北宋建立
  • 24. 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流传着“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女真建金后先后攻灭的政权是(    )
    A . 西夏、辽 B . 辽、北宋 C . 辽、北宋、西夏 D . 北宋、辽
  • 25.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岭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 .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 26.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达成和议

    A .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 .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 27. 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 B .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 . 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 D . 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 28. 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 . 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 .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 29. 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成丰行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阀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鞭《寄上富枢密》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记》

    A . 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 . 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 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 . 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 30. 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 .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 .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 .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 .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
二、材料题(共40分,第31题15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1分。)
  • 31.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四:(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遮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正式诞生与哪位皇帝有关。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对扩大皇帝统治基础的有什么积极意义?
    2. (2)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选官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 (3) 材料四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分析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在历史上产生的积极影响。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人物图象。

    材料二:宋太祖当皇帝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谚语

    1. (1) 材料一图片的人物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一代君主。请说出他的姓名以及建立的朝代名称?
    2. (2) 此君主针对材料二的“夺其权”、“制其钱谷”的建议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材料三中的“做人莫做军”是由当时政府的哪一政策的实施导致的?此政策对宋朝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 33.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 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宋史》

    材料三:根据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秧马            图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图三: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1. (1) 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总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何处?表明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材料三中图一所示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图二所示的纸币的名称是什么?图三表明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前提是什么?
    4. (4) 综上所述,谈谈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