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2020年普通高中保送生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四

更新时间:2022-05-03 浏览次数:60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gě) 美(pì) 体(zài) 花一现(tán) B . 涡(xuàn) 印(luò) 护(bì) 玲珑透(tī) C . 耀(xuàn) 慰藉  (jiè) 对(shì) 人脾胃(qìn) D . 帚(tiáo) 吸(yǔn) 皱(zhé) 残羹冷(zhì)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匮乏      惆怅       礼上往来       抱残守缺 B . 脉搏      坐落       漫不经心       邯郸学步 C . 思辨      威摄       凋虫小技       斑驳陆离 D . 淳朴      寥廓       消声匿迹       为虎作伥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美国的伟人和精英都对扑克情有独钟,从政客到将军再到产业大亨,概莫能外 B .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既有财经名流的高谈阔论 , 又有普通观众的对话交流。 C . 济南市交通局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各项工作开展的绘声绘色 , 形象得到整体提升。 D .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但同时一些不良现象也应运而生 , 这是需要警惕的。
  •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B . “五经”,是我国古代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成,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C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 . 九宾,为古代接待宾客之礼,由九名迎宾人员立于朝廷,依次传呼接引使者上殿,是当时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夫人之力不及此 B . 相如前进 C . 沛公居山东 D .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6. 填空
    1. (1) 人们常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正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
    2. (2) 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现在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 (3) 现在有些中学生的作文,为了追求文采,往往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这就像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所说的“”。
    4. (4) 行走在雨巷,诗人想遇见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
    5. (5) 周敦颐《爱莲说》中,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两句:

      。”

    6. (6) 孔子推崇启发式教育,“启发”一词出自《论语》中的:“。”
  • 7. 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

二、阅读(25分)
  • 8. 请把下面《三国演义》的回目补充完整,注意每个括号仅填一个字。
    1. (1)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   )(   )背约
    2. (2)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   )(   )(   )挂印封金
  • 9.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甲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乙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甲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乙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甲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乙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甲曰:“舍此之外,某实不知。”乙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甲曰:“谁能当之?”乙以手指甲,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某耳!”

    1. (1) 请填写出文段中甲、乙的人物姓名。

      甲:  乙:

    2. (2) 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在《三国演义》哪个回目之后?(   )
      A .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B .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C .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D .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 10. 古代诗歌阅读

    悲 秋①
    (杜 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 “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 .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 . 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2. (2) 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 11. 文言文阅读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 , 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 (1) 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行而无 , 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息;消息 B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C . 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D .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 .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 .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 .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 .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5分)
  • 12. 写作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②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有真正的幸福。(高尔基)

    ③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④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⑤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歌德)

    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黄檗)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和“人生”进行了多方探寻和解读,请根据自己对“幸福”和“人生”的理解感悟,合理引用上述名言中的二至三句,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3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