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三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2-05-11 浏览次数:7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进入2022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成为“网红”,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 . 悠久性和连续性 B . 多样性和开放性 C . 多元性与统一性 D . 凝聚性与世俗性
  • 2. 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 . 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 . 天道观持续衰落 C . 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 . 人性论走向成熟
  • 3. (2022高二下·吉林月考)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 .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 . 气候条件变化 C . 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 . 南方经济发达
  • 4. 西汉时期,全国1500多座城被分为首都,郡、国,县、侯国、道(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邑(皇后、公主等的封邑)三级。同时,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这表明西汉时期的城市(  )
    A . 政治功能突出 B . 封国地位提升     C . 政府职能完善 D . 防御能力增强
  • 5. (2021·全国甲卷)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 .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 . 监察体系的改进 C . 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 . 察举制度的实施
  • 6. 讲到“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关系,有学者举例说:“《史记》中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叙述,因为司马迁并没有亲身经历或以事后追忆的方式来描述的,所以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可以看作是我们研究这些历史现象的‘第二手史料’;如果我们要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这些‘第二手史料’就自然成为‘第一手史料’了。当然,《史记》中也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这些‘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第一手史料’”。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 “一手史料”即为历史评析,“二手史料”即为历史叙述 B . 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一手、二手史料”的相互印证之上 C . “一手史料”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往往要高于“二手史料” D . “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 7. 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 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 . 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 . 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 . 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 8. (2021·重庆二模) 下表为唐到宋各绘画题材画家人数汇总

    人物

    山水

    花鸟

    唐朝(上)(618—756)

    40

    16

    7

    唐朝(下)(757—841)

    10

    34

    15

    建隆元年一熙宁七年(960—1074)

    56

    31

    43

    熙宁八年一乾道三年(1075—1167)

    42

    91

    84

    推动唐宋绘画之变的原因主要是(   )

    A . 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B . 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 . 穷理尽性的时代精神 D .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 9. 唐代初期釆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两税法广泛推广 C . 藩镇割据的出现 D . 均田制受到破坏
  • 10. 北宋时有人指出:“国家承平日久,田野滋辟,下民售易不常,奸弊百出。”南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 . 土地兼并威胁社会稳定 B . 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C . 土地私有制约商品交易 D . 土地私有化程度削弱
  • 11. 万历年间的《歙志》记载:“传云,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而今则一切反是……最反者则曰江淮之南。”这表明当时(  )
    A .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B . 商业限制不断放宽 C . 重农政策趋向瓦解 D . 商人地位日益提升
  • 12. 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右下图(左一图文:状元及第;右一图文:独占鳌头。)寓意(  )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

    A . 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 . 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 . 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 . 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 13.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以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提出“师夷之长技”,酝酿着一种新思潮。该新思潮“新”在(  )
    A . 讲究训诂与考据 B . 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C . 提倡“经世致用” D . 力主变革“祖宗之法”
  • 1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描绘了欧洲的贸易和军港向东方所进行的扩张,及其对中国的东南亚属国的颠覆性影响。提出应当以欧洲人制欧洲人,并且使亚洲国家奋起抵抗他们。这部书籍(  )
    A . 推动了亚洲革命风暴的兴起 B . 为洋务运动领导者所采纳 C . 是应对外部威胁的首次尝试 D . 深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影响
  • 15. 1860年,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后曾又举荐其门生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好友左宗棠为浙江巡抚。这样的安排(  )
    A . 反映出清朝中央集权政治的削弱 B . 表明清政府放弃重满轻汉的政策 C . 利于通盘筹划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 . 为洋务运动的开展作了组织准备
  •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反思西方文明的思潮。代表性的言论如下:

    陈独秀

    “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李大钊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胡适

    “在今日强权世界,此等妄言(注:指否定中国对青岛胶州湾主权),都成确认,世衰之为日久”

    梁启超

    “现在所谓光华烂漫的文明,究竟将作何结果,越想越令人不寒而票”

    这一思潮(  )

    A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 使中国知识分子理性认识传统文化 C .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D . 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认同
  • 17.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以下所描述的是(  )

    ◇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新的道路”而召开

    ◇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党过去“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的偏向

    ◇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当时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

    A . 八七会议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18.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实行法币的公告,主要内容为: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统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均衡发展 B . 有助于国家信用制度的构建 C . 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 . 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 19.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国营、合作社、私人资本主义、个体、国家资本主义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经济成分。必须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必须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 . 追求解放战争军事胜利 B .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的变化 C . 牢固把握革命发展方向 D . 主张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20. 下图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 .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C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
  • 21. (2022高三下·辽宁月考)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经历,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 军威国威。长津湖战役(   )
    A . 有利于抗美援朝取得最终胜利 B . 体现了统一战线的优势 C . 是人民解放军英勇斗争的体现 D . 有利于朝鲜与韩国统一
  • 22. (2022·云南模拟) 1978-1999年,我国农村种植业产值占农业经济的比重从80%逐步下降至57%,并且非农经济成分超过农业经济。这反映了( )
    A .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 B . 乡镇企业促进了农业发展 C . 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高涨 D . 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
  • 23. 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演说多是以城邦公民集体为赞颂主体,但到公元前4世纪末的演说中,将军成为主要的赞颂对象,公民集体只是作为陪衬出现。这一变化表明(  )
    A . 雅典民主政治日渐衰落 B . 军事战争改变了政治体制 C . 演讲是民主政治的保证 D . 演说被政治意识形态束缚
  • 24. 古埃及某历史时期保留了大量带有象形文字铭文的石碑,其中之一记载了阿蒙神庙的僧人以神的名义宣布把他购买来的556斯塔特(约合150公顷)土地转让给他的儿子,这些土地的卖主多数是农民、士兵和市民。这说明古埃及(  )
    A . 象形文字在大众中得到普及 B . 神庙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C . 社会上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 D . 阶级分化催生最早的契约
  • 25. (2022·云南模拟) 17世纪,亚洲瓷器涌入欧洲。1604-1656年仅荷兰就进口瓷器三百万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偿付宫廷进口瓷器的费用,甚至将宫内的金银器熔化掉。这说明新航路(   )
    A . 加速了欧洲贵金属外流 B . 导致欧洲经济中心转移 C .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D . 削弱了欧洲王室的权力
  • 26.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的读书卡片。

     

    据此可知,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A . 地理大发现影响世界格局 B . 宗教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C . 启蒙时代与大革命的来临 D . 文艺复兴引发科学革命
  • 27.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以上历史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

    ①海陆大通形成全球性交通网络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③资产阶级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迅猛。化学工业中,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据世界首位,染料、医药、照相用化学品驰名世界;1913年德国电器制造产品占世界的35%,发电机、造船、汽车制造尤为突出。德国经济的发展突出表明(  )
    A . 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 . 后起国家可以借助新科技实现弯道超车 C . 工业化水平是影响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 D . 统一的世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
  • 29. (2022高一下·三明期中) 根据英国传统,在每一位国王开始其统治时,都要被授予终生的王室收入;1689年后,议会不再授予威廉亲王终生的王室收入,而限制在只给一年的收入。这表明(   )
    A . 根据神授权力继承王位的思想被否定 B . 英国议会实质上掌控了政府的行政权 C . 近代英国君主政治影响力的基本丧失 D . 政府在议会规定范围之外的支出违法
  • 30. (2021高三上·武汉月考) 苏联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的力量,他们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城市培育了“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在农村复活了“富农”,是向资本主义的倒退,是搞资本主义。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实质是反对(    )
    A . 战时共产主义的存续 B . 私有制以及市场经济 C . 改革背离马克思主义 D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31. (2021·费县模拟)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 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她的这一改革 (    )
    A . 适应了新经济发展的形势 B . 妨碍了英国走出“滞胀局面” C .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 有利于英国社会各阶层团结
  • 32. 据统计,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6年为6.6%,1966—1977年为9.2%。20世纪80年代增速有所放缓,90年代世界贸易额峰值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这体现出( )
    A .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 . 区域性经济联盟的出现 C . 国际石油危机的爆发 D . 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前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33题15分,34题25分,35题12分。)
  • 33. 过去二百年间,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

    材料一:1700 年至 1841 年间,曼彻斯特人口从 8000 人上升到 235000 人。从 1780 年开始的四十年中,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占英国的 1/4,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各国的公债和证券在这里进行交易。

    1842—1844 年,恩格斯居住在曼彻斯特,看到了英国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变化及带来的工业飞速发展。他认为“曼彻斯特是现代工业城市的典型”,并进行了深入调研。他发现资产阶级聚居在远离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的环境良好的城市外围,而每家雇工在 500 或1000 人的大工厂周围,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恩格斯曾这样描写曼彻斯特的工人居住区,“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而污浊沉闷,而且“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尽管当地工人的工资较高,他们的平均寿命却要低于其他城市和乡村地区。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材料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

    中国城市的地域分布(1933—1936 年)(单位:个)

    城市数量

    人口规模

    100 万人以上

    50—100万人

    20—50万人

    10—20万人

    沿海省份

    5

    3

    10

    19

    内地省份

    0

    1

    8

    14

     

    1. (1) 1840 年一位市民认为,“曼彻斯特财富和商业统治地位的获得是以脏乱和疾病为代价的”。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汉以来,统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招引或强制边疆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同时由于我国天气有了逐渐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渐南下,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的高潮,最终“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汉胡共政”的局面也逐渐确立,有些胡人政权的主政者是汉人,如氏族君主符坚重用汉人谋士王猛,一些汉人政权的决策层中也有不少胡人。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文化。如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安排贵族子弟学习汉语和儒学。汉人的各方面也深受胡人影响,比如汉人头上戴冠旧习逐渐改为使用头巾。少数民族政权还十分重视族源的追溯,如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

    ——摘编自李学勤等编著:《碰撞中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公元元年前后,日耳曼人开始逐渐南迁,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罗马的产品、技术和思想也影响着日耳曼社会的许多领域。3世纪,在西迁的匈奴人压迫下,日耳曼各部族被迫西移,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由此而生。在这场“蛮族入侵”中,日耳曼人逐渐成了罗马的军队将领、政府官员,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最终走向瓦解。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人种分布发生剧变,西欧为日耳曼人各分支所占据,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等,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欧的语言也随之改变。形成日耳曼语、拉丁语两大语系。日耳曼人对旧罗马帝国文明发达地区的统治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它既不是罗马文明,也不是日耳曼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言;“日耳曼的文明固然效仿了罗马人的样式,然而却完全独立地发展起来。”

    ——摘编自李秀珍主编;《西方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民族迁徙和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相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相比,魏晋民族迁徙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民族迁徙的意义。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