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扬州江都三中2021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练习试卷

更新时间:2022-05-11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35分)
  • 1. 前两单元,带给我们很多的感悟。奔向黄河,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lán( )的气势;亲吻关东大地,我们体会到端木蕻良挚( )痛的爱国情怀;亲近闻一多,我们了解到诗人钻探古代典籍时锲( )而不舍的精神;赏析尽显情思( )juàn永的诗词,我们思索着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的命运。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痛     而不舍     万丈狂lán    juàn永

  • 2. 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想多玩一会儿,可是爸爸原形毕露 , 威胁我说:“你再不回去做作业,小心挨揍。” B . 陈老师上课时旁征博引 , 幽默风趣,经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 C . 瘦西湖扑朔迷离的春景,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D . 这些封建糟粕不名一文 , 应当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梅梅李雷借了一本情节特别精彩的小说。

    解说:加点字词词性分别是连词、数量词、副词、形容词。 B . 剧组工作人员经过三个月苦战,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C . 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正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解说:该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 . 老当益壮  踌躇满志  束手无策

    解说:这三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分别为褒义词、褒义词、中性词。

  • 4.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邓稼先》以人名为题,既明确交代了文章记叙和歌颂的对象,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体裁:本文是一篇以介绍人物为主的人物传记。 B .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 . 《老山界》采取顺叙的方法,仅是按时间变化安排层次,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D . 《谁是最可爱的人》选取典型事例,深刻揭示志愿军崇高的思想境界,热情赞美志愿军。
  • 5. 默写古诗文
    1. (1) 谁家玉笛暗飞声,
    2. (2) 马上相逢无纸笔,
    3. (3) 独坐幽篁里,
    4. (4) ,惟解漫天作雪飞。
    5. (5) ,寒光照铁衣。
    6. (6) ,关山度若飞。
    7. (7) 双兔傍地走,
    8. (8) 当窗理云鬓,
  • 6. 综合性学习

     我校以“天下国家”为主题举办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诗句。
    2. (2) 韩梅梅特别喜欢歌曲《黄河颂》,李雷却嘲笑韩梅梅,说歌太土了。请你以韩梅梅的口吻做出反驳。
  • 7. 名著练习
    1. (1) “我总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此话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此话是(人名)的感叹。

    2. (2) “她长得虎头虎脑,和别人说话时,还露出两颗越老越结实的虎牙……”

      “她”是谁?结合小说内容说说“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 (3) 主人公祥子在面对“美德”与“金钱”时,是不是一直都是选择“美德”?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52分)
  • 8.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咏     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 9.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啮伤人多              ②谏议召子

       ③仆养之终老            ④以军中多务

    2.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谏 议 入 厩 不 见 是 马 因 诘 仆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4. (4) 读了课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结合选文写一写。
  • 10.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蚕豆开花是紫色

    徐迅

    ①“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咿子呀子哟………”黄梅小调唱的好像就是蚕豆。很多年以来,蚕豆就是这样生长在南方的田间地头。乡亲们仿佛知道蚕豆有很强的生命力,却很少大面积地种植,而是漫不经心地插完秧后,顺手一溜地撒落在田埂上。等到秧苗呼啦啦地长得发绿,田埂上浅浅地生出蚕豆几瓣嫩嫩的绿叶,像是春天的两只耳朵在风中摇摆,倾听着水田里秧苗发棵拔节的声音。

    ②很快,他们就像一对相依相偎的小儿女——别看蚕豆的叶片是绿色的,秧苗可也是绿色的,他们都绿得有些天真烂漫。但随着绿色的秧苗撒欢似地长高了个子,蚕豆的叶片在田埂上就随风一溜开跑,跑了几趟,蚕豆就开出淡紫色的花了。在这之前,稻田里有水,水像一汪明镜似地倒映着明月,蓝蓝的天空,朝霞和夕阳,偶尔还有一只翠鸟飞过——那些刚栽插下去的秧苗,是在另一块田里生根发芽,被人小心移植过来的,它从种子落地的那天起就离不开水,而蚕豆就不一样,它只被人丢在田埂的泥垱里,遇土生根发芽,漠漠青田白鹭飞时,它还没有冒出头来,但等田里的秧苗长成水稻,它却灿烂如霞。在这时候,人们才像分辨男孩女孩一样分辨出它们各自的品质来。

    ③终是要收获的。到收获时,男人收割稻子,女人收获蚕豆。“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咿子呀子哟……”她们头裹蓝色的头巾,嘴里哼着黄梅调。手舞足蹈,低身弯腰地就收拾了起来。这时蚕豆紫色的花瓣已开始凋谢,但那根茎却结着粒粒饱满的荚果——蚕豆,蚕豆在花的凋谢声中大声喊着自己的名字,那脆亮的名字就从绿色的根茎上滴落下来,青青的,青得像一块绿宝石,青得惹人怜爱。这样品质优良的蚕豆是可以留作种子的,乡亲们往往选上一些,放进一个布袋里吊在房梁上。有一年春荒时乘母亲不在家,我发现了那只布袋的秘密,不知怎么我打开布袋就把那蚕豆种子偷偷炒了吃了。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母亲知道后,不停地责备我:“你这伢……”不知说什么才好。现在,乡亲们种蚕豆是一种心情,吃蚕豆也是一种心情。她们把那青青的蚕豆在水里认真地洗净,放在锅里,伴着鸡蛋就能烧出一锅美味来。淡黄的鸡蛋,清清的汤水漾着绿色的豆,喝进嘴里鲜美无比。蚕豆粉团团地嚼在舌尖上,更是口齿留香。新鲜的蚕豆一时吃不完,乡亲们就用竹器盛着放在太阳下晒,然后烧红锅在锅里炒,那蚕豆在红红的锅里活蹦乱跳,隔着几里路都能闻到蚕豆浓浓的香味。炒好的蚕豆冷却一下,吃在嘴里嘎嘣烂脆,清香沁人肺腑。逢年过节,乡亲们用这招待客人,尤其是小孩子,刚好可以试试一个牙齿的硬度与韧性。这时候男人们要是出门干重活,比如挑一担稻草什么的,你抓一把蚕豆给他,他便一路走一路吃着,再去挑那担子就显得轻松多了。

    ④水稻成熟时是金黄色的,浑身的每一缕肌肤都泛着铜一样的光芒。金黄直达他的根部,也抵到乡亲们的心灵。而蚕豆则不是,她的根茎是方形,中心空,细看那花是洁白的,紫色只是那白色中的斑痕,而如一方白纱巾不小心沾了紫的颜料。稻子在水田里灌浆、扬花,也因为水,他的呼吸舒畅而粗重,而蚕豆的呼吸却很微弱。水稻越长越粗壮,也更高大,而蚕豆却将紫花紧紧贴着地面,低低的,低得似乎要到尘埃里去,如一位腼腆害羞的少女,不敢抬头看着面前的男人,却将头紧紧地依靠在男人的胸脯上——这与她知道她和水稻的处境不同似乎也很有关系。水稻是中国的粮食,是南方人须臾不可缺少的大面积收获和大面积填饱肚子的物质,但她啥也不是,充其量只是乡亲们过过节用来调味的食物;水稻是男性的,她是雌性的,她生就是乡野人家的小女儿。看看,金黄色的稻田周围盛开的蚕豆花,把稻田从青转黄都镶上了一道紫色的花边。早晨的时候,乡亲们赤脚走在田埂上,双脚踩着那带着重重露水的蚕豆花,就像踩着一片云,那偶尔沾在裤脚上的紫色花瓣,仿佛小女孩一路不停地笑。

    ⑤蚕豆开花是紫色。

    ⑥那是一种无边无际蔓延的,浅浅的带有几分忧郁的紫。那紫色的笑,听了都叫人心颤。

    (选自《散文选刊》)

    1. (1) 文章以“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咿子呀子哟……”的黄梅小调开头,有什么作用?
    2.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
    3. (3) 仔细阅读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说蚕豆 “她是雌性的,她生就是乡野人家的小女儿”?
    4. (4) 本文题目是《蚕豆开花是紫色》,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水稻?
    5. (5) 最后一段,作者说“那紫色的笑,听了都叫人心颤”有什么含义?
  • 1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⑪“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⑫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⑬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⑭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⑮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⑯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⑰柳先生一脸淡然。

    ⑱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⑲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⑳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㉑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㉒“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㉓“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㉔“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 (1)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填写空缺部分。

        花树被炸→①→少佐求医→②→③

       →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

    2. (2) 文中多次写颜老爷的那株“花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 (3) 文中的颜先生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4. (4) 文章第⑲⑳两段写了故事的结局,请分析这样结局的好处。
三、作文 (63分)
  • 12. 请以“    ▲    是一首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内容补充完整;位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