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科技文化知识竞赛试卷

更新时间:2022-05-09 浏览次数:72 类型:竞赛测试
一、语文生活(13分)
  • 1. 依据下面情境,按要求填写正确答案。
    1. (1) 小泾和小民兄弟俩去凤凰湖游玩。

      小泾 : (喜悦感叹)瞧,凤凰湖真美呀!出来游玩,真爽!!

      小民 : (笑)现在是秋天,眼前的景象让我想到了王绩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哎,小泾,你知道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中有一句诗也与旅游景点有关?

      小泾 : 知道,是“”。

      小民 :这是用典的手法。李白《行路难》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的是哪两句诗呢?

      小泾 : “”。诗词的手法有很多:可以用修辞,韩愈的《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以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惜春之情;可以抒情议论相结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此外,还可以虚实结合、化虚为实等写作手法呐。

      小民 : (微笑,点头)不错。

      小泾 : 古人还借诗文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期望呢。欧阳修通过描写峰回路转的鲜活画面,表现“山水之乐,”的洒脱胸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湖心亭看雪》的“” 两句,张岱借舟子之口道出自己和金陵人的“痴”。

      小民: 小泾古诗文积累得真不错。

    2. (2) 回到家后,小泾写了一段文字。

      今天,阳光灿烂,秋色怡人。我终于如愿以偿,去逛了一回凤凰湖。dǐ(   )达凤凰湖,我和哥哥绕湖散步。漫步在沿河环道上,我看见湖上有坐曲折的桥梁,桥上筑着凉亭。有人正在亭下的石凳子上下棋,我和哥哥驻足观看了好一会儿。继续往前走,两边大树参天,树影bān(   )驳……

      小民 : 小泾,这段文字中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小泾 : 错别字: 改为

      小民  改对了。哥哥相信你也能把注音的这几个字写出来的,你再想一想。

      小泾 : dǐ 达     bān

      小民 : 小泾的语文积累不错。现在来看看你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中的一些词意在成语里还有留存,留意两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文言字词和成语。

      第一题,请选出和例句加点词意思一样的成语。

      暮冥冥

      A.厚积发   B.厚此彼   C.日西山  D.如履

      第二题,参照示例,写出包含加点词语和它词意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⑤湖中得更有此人

      小民:(拍手叫好)真好!

二、文本阅读(27分)
  • 2. 名著连线
    1. (1)   “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频数词,如“刘玄德三顾茅庐”(《三国志通俗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做“三复情节”。
      《水浒传》中有以下三复情节:               ;施恩三入死囚牢;宋公明三打大名府;宋公明三败高俅等。
    2. (2) 结合《水浒传》的“三复情节”,探究中国古典小说“三复情节”的作用。
  • 3. 现代文阅读

    三松堂断忆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

    去年这时,也是玉簪花开得满院雪白,我还计划在向阳的草地上铺出一小块砖地,以便把轮椅推上去,让父亲在浓重的树荫中得一小片阳光。因为父亲身体渐弱,忙于延医取药,竟没有来得及建设。九月底,父亲进了医院,我在整天奔忙之余,还不时望一望那片草地,总不能想象老人再不能回来,回来享受我为他安排的一切。

    在父亲的最后几年里,经常住医院,八九年下半年起更为频繁,九〇年初,父亲因眼前有幻象,又住医院,他常常喜欢自己背诵诗词,每住医院,总要反复吟哦《古诗十九首》。有记不清的字,便要我们查对,“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他在诗词的意境中似乎觉得十分安宁。一次医生来检查后,他忽然对我说:“庄子说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生吾顺事,没吾宁也。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冶了。”我只能说:“那不行,哪有生病不治的呢!”父亲微笑不语。我走出病房,便落下泪来。坐在车上,更是泪如泉涌。一种没有人能分担的孤单沉重地压迫着我。我知道,分别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希望他快点写完《新编》,可又怕他写完。在住医院的间隙中,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书。亲友们都提醒他还有本《余生札记》呢。其实老人那时不只有文艺杂感,又还有新的思想,他的生命是和思想和哲学连在一起的,只是来不及了,他没有力气再支撑了。

    人们常问父亲有什么遗言。他在最后几天有时念及远在异国的儿子钟辽和惟一的孙儿冯岱。他用力气说出的最后的关于哲学的话是:“中国哲学将来要大放光彩!”他是这样爱中国,这样爱哲学。当时有李泽厚和陈来在侧。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大字写出来。

    然后,终于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凄冷的夜晚,父亲那永远在思索的头脑进入了永恒的休息。

    作为父亲的女儿,而且是数十年都在他身边的女儿,在他晚年又身兼几大职务,秘书、管家兼门房,医生、护士带跑堂,照说对他应该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无哲学头脑,只能从生活中窥其精神于万一。根据父亲的说法,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他自己就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因为过于专注,难免有些呆气,他晚年耳目失其聪明,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鸡”。其实这些呆气早已有之。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父亲手臂触城墙而骨折。金岳霖先生一次对我幽默地提起此事,他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你父亲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这是形容父亲爱思索。他那时正是因为在思索,根本就没有听见司机的话。

    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般琐事。而且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尽量减少麻烦。一个人到九十五岁,没有一点怪癣,实在是奇迹。父亲曾说,他一生得力于三个女子:一位是他的母亲、我的祖母吴清芝太夫人,一位是我的母亲任载坤先生,还有一个便是我。一九八二年,我随父亲访美,在机场上父亲做了一首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确实得有人料理俗务,才能有纯粹的精神世界。近几年,每逢我的生日,父亲总要为我撰寿联。九〇年夏,他写最后一联,联云:“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父亲对女儿总是看得过高。“双城”指的是我的长篇小说,第一卷《南渡记》出版后,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便停顿了。我必须以《新编》为先,这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当然,我持家的能力很差,料理饭食尤其不能和母亲相比,有的朋友都惊讶我家饭食的粗糙。而父亲从没有挑剔,从没有不悦,总是兴致勃勃地进餐,无论做了什么,好吃不好吃,似乎都滋味无穷。这一方面因为他得天独厚,一直胃口好,常自嘲“还有当饭桶的资格”;另一方面,我完全能够体会,他是以为能做出饭来已经很不容易,再挑剔好坏,岂不让管饭的人为难。

    父亲自奉俭,但不乏生活情趣。他并不永远是道貌岸然,也有豪情奔放,潇洒闲逸的时候,不过机会较少罢了。一九二六年父亲三十一岁时,曾和杨振声、邓以蛰两先生,还有一位翻译李白诗的日本学者一起豪饮,四个人一晚喝去十二斤花雕。六十年代初,我因病常住家中,每于傍晚随父母到颐和园包坐大船,一元钱一小时,正好览尽落日的绮辉。一位当时的大学生若干年后告诉我说,那时他常常看见我们的船在彩霞中飘动,觉得真如神仙中人。我觉得父亲是有些仙气的,这仙气在于他一切看得很开。在他的心目中,人是与天地等同的。“人与天地参”,我不止一次听他讲解这句话。《三字经》说得浅显:“三才者,天地人。”既与天地同,还屑于去钻营什么!那些年,一些稍有办法的人都能把子女调回北京,而他,却只能让他最钟爱的幼子钟越长期留在医疗落后的黄土高原。一九八二年,钟越终于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流尽了汗和血,献出了他的青春和生命。

    父亲的呆气里有儒家的伟大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地步;父亲的仙气里又有道家的豁达洒脱。秉此二气,他穿越了在苦难中奋斗的中国的二十世纪。他的一生便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篇章。

    据河南家乡的亲友说,一九四五年初祖母去世,父亲与叔父一同回老家奔丧,县长来拜望,告辞时父亲不送,而对一些身为老百姓的旧亲友,则一直送到大门,乡里传为美谈。从这里我想起和读者的关系。父亲很重视读者的来信,许多年常常回信。星期日上午的活动常常是写信。和山西一位农民读者车恒茂老人就保持了长期的通信,每索书必应之。后来我曾代他回复一些读者来信,尤其是对年轻人,我认为最该关心,也许几句话便能帮助发掘了不起的才能。但后来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做了,只好听之任之。把人家的千言信万言书束之高阁,起初还感觉不安,一久,则连不安也没有了。

    时间会抚慰一切。去年初冬深夜的景象总是历历如在目前,我想它是会伴随我进入坟墓的了。当晚,我们为父亲穿换衣服时,他的身体还那样柔软,就像平时那样配合。他好像随时会睁开眼睛说一声“中国哲学将来会大放光彩”。我等了片刻,似乎听到一声叹息。

    然而日子居然过去快一年了,只好对自己说,至少有一件事稍可安慰。父亲去时不知道我已抱病。他没有特别的牵挂,去得安心。

    文章将尽,玉簪花也谢尽了。邻院中还有通红的串红和美人蕉,记得我曾说串红像是鞭炮,似乎马上会劈劈啪啪响起来,而生活里又有多少事值得它响呢?

    (作者:宗璞   本文有删改)

    1. (1)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终于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凄冷的夜晚 

    2. (2) 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文中“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结合全文,分析文末划线句子的深层意蕴。
  • 4. 唐诗探源

    简要分析上面两首诗表达思乡之情的不同方法。

  • 5. 文言拾趣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 , 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辐:连接车辋(wǎng)和车毂(gǔ)的直条。轸(zhěn):古代指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②轼:古时车前的横木。③外饰:外,外表,外在。饰,掩饰。④辙:车轮压的痕迹。

    1.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2. (2) 取名之辨。

      ①取名往往寄寓着长辈对孩子人生及前途的关切与期望。苏洵给长子取名为“轼”,是“惧汝之不外饰”;次子取名为“辙”,是希望儿子“”(用原文)。

      ②根据你对《洗儿》的理解,苏轼最有可能给儿子取的名是

      A.竞        B.遁         C.杰         D.胜

      ③《洗儿》和《记承天寺夜游》皆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从两文的内容看,此时的苏轼是否领会了父亲为其取名“轼”的初衷?为什么?

    3. (3)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苏轼却说:“惟愿孩儿愚且鲁。”你怎么理解苏轼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三、语言运用(20分)
  • 6. “两难”,就是这样或那样都让人为难。生活中,我们难免面临两难的处境:或反复掂量,终有决定;或左思右想,仍难决断。这或许是痛苦的抉择,亦或是甜蜜的负担……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出现真实的师生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