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卫辉市实验中学2022年九年级历史学业水平模拟测评试卷

更新时间:2022-04-22 浏览次数:139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A . 管弦丝竹,中原起源 B . 中华古乐,源远流长 C . 古老乐器,以陶制作 D . 吹奏乐器,尽出河南
  •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 . 《道德经》 B . 《论语》 C . 《孟子》 D . 《韩非子》
  • 3.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按古时所谓爵者,皆与之以土地。如公侯伯子男以至附庸及孤、卿、大夫亦具有世食禄邑也……盖秦之法未尝以土地予人,不待李斯建议而始罢封建也。”“秦之法”指的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皇帝制
  • 4. “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这副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仲景 B . 扁鹊 C . 华伦 D . 李时珍
  • 5. 下面诗句反映出唐朝(    )

    A . 民族交融,关系融洽 B . 中外交往,十分频繁 C . 由盛转衰,蕴含危机 D . 繁荣开放,盛唐气象
  • 6. 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这反映了(    )

    A . 宋朝文化发展 B . 经济重心南移 C . 人口数量增加 D . 疆域面积扩大
  • 7. 朱元璋认为:“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郑和下西洋(    )
    A . 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B . 慷慨送礼以展现大国风度 C . 展开贸易赚取大额的利润 D . 积极开拓发展新海上航线
  • 8. 这一条约带给我们这个民族以深深的痛苦和屈辱,以它为开端,中国开始被迫接触近代世界,它使中国人民在痛苦中觉醒和斗争,去洗刷民族的耻辱和重新树立民族的尊严。“这一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9.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在此之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是正当的,而且是一个必须执行的命令。这反映了(    )
    A .   落后习俗已被彻底废除 B . 留辫受到当时人们抵制 C . 剪辫、易服体现新风尚 D . 民国成立促进社会变迁
  • 10.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反动统治力量在城市中十分强大,无产阶级力量非常薄弱,中国共产党要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武装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到农村和山区去。为此,毛泽东(    )
    A . 提出武装夺取政权  B . 领导进行秋收起义  C . 开创了井冈山道路 D . 建议红军进行长征
  • 11. 下图反映战役(    )

    A .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 . 打破了日本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 .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 12. 赵树理曾说道:“土改后我的故乡,再不是我从前非常熟悉的那个穷相了,人也变年轻了,黑房子也亮了,打下粮食不用先卖了,该卖的卖不出去也不着急了,卖出了东西也懂得应该把钱用到什么地方了。”这反映了土地改革(    )
    A . 巩固了人民政权 B . 改善了农民生活 C .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 . 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 13. 在带领兰考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体现了焦裕禄(    )
    A .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B . 廉洁奉公,对党忠诚 C . 艰苦奋斗,亲民爱民 D . 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 14. 尼克松访华的根本目的是借助中国力量抗衡苏联。中国接受尼克松访华也是从斗争策略考虑,通过与美国改善关系减轻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这是两个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国家在特定国际形势下结成的战略同盟。由此可见,尼克松访华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苏冷战中美国暂时处于守势 B . 尼克松访华符合中美双方利益 C . 中苏关系破裂中国需美国支持 D . 美国希望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
  • 15. 这部法典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这部法典是(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万民法 C . 《十二铜表法》 D . 《罗马民法大全》
  • 16. 阿拉伯人通过一场百年翻译运动,将西方典籍尽数翻译成阿拉伯文。在这场文化运动后,无数古希腊、罗马等的学术书籍都存储在了阿拉伯帝国的博物馆之中。这表明阿拉伯人(    )
    A . 保存了古代文明成果 B . 开创了阿拉伯帝国辉煌 C . 推动了东西方的交往 D . 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崛起
  • 17. 法国政府的无能与不公正致使统治机构陷于停顿状态。正是政府的这种停顿状态,使野心勃勃、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有机会成功夺权。材料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 . 无产阶级登上舞台 B . 封建政府腐朽无能 C . 资产阶级反对专制 D . 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18. 英国、法国和其他帝国仍然统治着与1914年以前一样多的海外殖民地,甚至欧洲的世界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大战前看上去要更完整。不过,在这一表面下,形势却完全不同,实际上,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材料意在强调一战(    )
    A . 拓展了欧洲殖民范围 B . 改变了英法等国实力对比 C . 促使欧洲霸权更稳固 D . 导致欧洲实力和地位下降
  • 19. 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了保护和扶植轿车、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机器等有代表性的重化工业的方针,并颁布实施了各种特别措施法。这反映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
    A . 制定合理经济政策 B . 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C .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D . 受到美国经济扶持
  • 20. 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在他的影响下,数学作为思考工具为人类提供纯理性思考的可能。他是(    )
    A . 瓦特 B . 斯蒂芬森 C . 牛顿 D . 达尔文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由于中西方在社会背景、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上的一些不同,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线”的运用上具有差异。中国人把线看作是有骨、肉、筋、血的生命体,有骨、肉、筋、血才有依附、才是完整的。所以中国画中把画线又叫“骨法用笔”或“骨线”。而西方人讲线的力度,多从艺术心理学等方面去说明,如弧线的弹力、张力、冲击力等。…西方绘画中的“线”由于对空间的理性认识而成折节式发展。而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线”始终是画家的心灵感受和自身审美价值的表现,其发展成直杆式。“线”已经成为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内质核心。

    ——摘编自《论东西方绘画中线的演化及其异同》

    1. (1) 据上述材料,比较中西方绘画在“线”的运用上的差异。出现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请再各举一例中西方著名绘画作品。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政府在经历两次战争的失败后,推行了洋务运动。在此期间,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中国大地上次第诞生,创办者对洋务派所举办的“自强新政”予以积极鼓吹。……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开始了办报活动。他们办的报纸致力于介绍西方新知识,评论国内外形势,为变法维新制造典论。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痛陈中国面临危亡的紧迫形势,系统地宣传了改良派要求变法和设议院、仲民权、发展民族经济等主张。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的报刊开始出现,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热潮。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1. (1) 据材料,指出“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诞生的背景与其主要宣传内容。
    2. (2) 中国近代自办报刊集中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据材料,用图示的方式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趋势。
    3. (3) 综上所述,报刊作为媒体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我们应如何正确发挥媒体的作用?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关键时间,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和国防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军事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莫基者》

    材料二: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安全战略、军事战略,调整军队组织形态,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美国进行军事技术和体制创新,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俄罗斯深入推进“新面貌”军事改革,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都在调整优化军事力量体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机械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丞待提高,军事安全面临技术突袭和技术代差被拉大的风险,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

    ——摘编自新华网《新时代的中国国防》

    1. (1) 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展导弹、原子弹等尖端武器面临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聂荣臻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坚持发展国防建设的原因。
    3. (3) 综上所述,你如何认识发展国防建设?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0-1890年,俄国生铁和钢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0倍和3倍,石油产量由50万普特增加到3.77亿普特,煤开采量由1830万普特增加到5.56亿普特。列宁说,俄国只用了“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郑祖链《近代各国改革的比较》

    材料二:列宁指出:“我们在这一点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开始作战略退却。”也就是说,在战略上,先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以此作为中间环节,迂回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摘编自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后俄国工业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俄国“战略退却”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退却”的效果。
    3. (3) 改革是一个国家打破发展困境,打开发展新局面的有效途径,请再举一例予以说明。
  • 25.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