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1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04-12 浏览次数:3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13·营口) 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 樟脑球升华 B . 铁栅栏生锈 C . 活性炭除臭 D . 霓虹灯闪烁
  • 2.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到2030年全国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努力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 . 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B . 大力增加绿地面积 C . 大量使用燃油车代步 D . 使用无纺布购物袋
  • 3. (2019·重庆) 欲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
    A . 取固体 B . 称固体 C . 量取水 D . 溶解
  • 4. 宏观与微观相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B . 夏天湿衣服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 . 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D .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5.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甲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 乙实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C . 丙实验加水后,立即旋紧瓶盖,振荡,看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向内凹陷 D . 丁实验,酒精灯上放的金属网罩是为了提高温度
  • 6. (2021·沾化模拟) 2020年6月23日我国的北斗导航“收官之星”在西昌发射成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与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铷单质具有导电性 B . m的值是37,n的值是1 C . 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D . 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2
  • 7.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涤纶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都可以闻到烧毛发的气味 B . 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2 C . 相互刻画铜片和黄铜片,铜片留下的痕迹浅 D .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 8. 世卫组织(WHO)发表声明称,地塞米松(C22H29FO5)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塞米松属于氧化物 B . 地塞米松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2:5 C . 地塞米松由4种元素组成 D . 地塞米松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9. 4月9日—11日,2021第八届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在深圳大学城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两位“石墨烯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应邀出席本届论坛。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切割玻璃 B . 石墨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所以是一种金属 C .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 . 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C60)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 10.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 .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C . 不慎碰到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 . 夜间发现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 11. 化学思想方法对于学好化学起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析:碳和硫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 . 对比: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都能作干燥剂,其干燥原理相同 C . 推理: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也一定减少 D . 归纳: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要合理开发利用,因为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 12.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中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B .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C . 生成的丙丁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 D . 甲物质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
  • 13.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或方法

    A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

    B

    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

    加入适量醋酸

    C

    鉴别硬水和软水

    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D

    鉴别硫酸铵和硫酸钾固体

    取样,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A . A B . B C . C D . D
  • 14.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将等质量的锌片和铁片,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 B .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D .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至完全分解
  • 15. 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可以相互反应。下列四组选项中,符合该图要求的是(   )

    A . ①CaCO3②HCl③CuO B . ①NaCl②Ca(OH)2③HCl C . ①CO2②Ca(OH)2③HCl D . ①CO②HCl③Fe2O3
二、填空题
  • 16. 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该重要举措对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稀有水生生物具有重要意义。已知淡水中含有钙、镁、氯、硫等元素。
    1. (1)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另一方面要
    2. (2) 淡水含有的元素中(填符号)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 (3)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日常生活中通常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 (4) ClO2是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制取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X的化学式为
  • 17.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 (1) 在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中,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类似于化学实验中的操作。活性炭口罩的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原因是活性炭具有较强的性。
    2.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中国铁锅是具有推广价值的一种烹饪工具。用铁锅做菜,其优点是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有助于预防
    3. (3) 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多选少选均不给分);

      A苹果             B牛肉             C米饭             D花生油             E西红柿

    4. (4) 氢气密度小贮存困难,可将其转化为固态氢化物(如氢化钠等)贮存。氢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5) 三大合成材料指的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带来了环境问题,如“白色污染”等。
  • 18. 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t1℃时,A,B两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填“>”“≤”或“=”)
    2. (2) 若A中含有少量B,宜采用的方法提纯A物质;
    3. (3) 将t2℃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三、综合题
  • 19. 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少量铜、锌、硫等单质。现欲回收铜和锌,并对硫进行环保处理,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已知:加热条件下,Zn、Cu都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1. (1) 步骤①产生的废气B中,定含有的有害气体是(填化学式)。环保处理最好采用的试剂是(填字母序号)。

      A.浓硫酸                    B.食盐水             C.石灰乳

    2. (2) 写出步骤④中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 20.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 (1) 仪器a的名称是
    2.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 21.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归纳反应规律时发现,有些化学反应发生时没有伴随明显的实验现象。他们就此进行了一下探究。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NaOH溶液分别与CO2及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分析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可以用两种思路探究上述反应是否发生:

    思路I:验证有新的物质生成;思路II: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两组分别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示意图

    1. (1) 【实验结论】

      第一组同学观察到液面升高的现象,认为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但有同学指出,还应进行CO2反应的对比实验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2. (2) 第二组的小文同学向丙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观察到溶液颜色,得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小亮同学向丁中滴入了AgNO3溶液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他认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NaCl,小文认为小亮的结论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3. (3) 【拓展应用】

      第一组同学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某无色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也得出了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的结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只写一个)。

四、计算题
  • 22. 洁厕灵的有效成分为 HCl,李强同学测定某品牌洁厕灵中 HCl的质量分数。他将100.0g洁厕灵倒入锥形瓶中,逐次加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测出每次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18.9

    137.8

    M

    175.6

    195.6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 (1) 表格中 M的数值为 。
    2. (2) 该洁厕灵中 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