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

更新时间:2022-04-14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 怨(mán)      热(zhì)           红(yān)      屡见不(xiān) B . 罚(chéng)    伤(chuàng)     落(zhuó)    相形见(chù) C . 然(mò)       勉(qiǎng)      归(xǐng)    强人意(chā) D . 古(gèng)     对(xiào)       护(kàn)     息敛声(bǐng)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噤    粗犷    自园其说    入木三分 B . 泻气    炫耀    振聋发聩    娇揉造作 C . 教诲    狼藉    走投无路    张皇失措 D . 妖娆    亵读    鸠占雀巢    重峦叠障
  • 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傅雷的细心教导,使他的儿子有了今天的成就。 B . 因为人民知道物候现象的原理,但是人们的收入就大大提高了。 C . 通过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D . 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乌江污染问题日益严查,因此恢复乌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B . 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4.9%,虽然略逊分析员们超过的预期,在疫情影响下算得上鹤立鸡群了。 C . 西湖的水,银光闪闪,浮光掠影 , 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D . 读文章时,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 才能把文章读得更生动。
  • 5. 下列对有关知识的阐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B .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赵州桥显示智慧和力量) C . “雄伟壮丽”“大家歌唱”“热爱祖国”这几个短语分别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D .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句中的“;”应改为“。”)
  • 6. (2017届中考云南曲靖卷)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于疫苗来说,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一不可。②接种疫苗,就是给健康人体内输入无毒或弱毒的“病原体”,以此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免受疾病侵袭。③大量实践证明,我国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④人类与疾病斗争,疫苗功不可没。⑤如果因为担心疫苗安全性而拒绝接种,无异于因异废食,只会增加患病风险。

    A . ④①②⑤③ B . ②①③⑤④ C . ④②①③⑤ D . ②①⑤③④
  • 7. 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三更”是指凌晨时一点至两点钟。 B . 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如: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不惑,五十岁称知天命,六十岁称耳顺,七十岁称古稀。 C . 《海燕》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海燕之歌》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春天的旋律》,作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作家高尔基,著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子夜》《我的大学》。 D . 《陈涉世家》一文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因共兼有史学与文学价值,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对比阅读
  • 8. 比较阅读《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处处之               志:做记号 B . 男有分,女有         归:归宿 C . 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D . 故人不独其亲           亲:以……为亲
    2. (2) 下面加点词的用法或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足外人道也       天下 B . 外人间隔         选贤 C . 大道行也          忘路远近 D . 余人各复延至家    不独子
    3.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文都是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憧憬。 B . 乙文中“天下为公”是说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人共有的。 C . 甲文中渔人离开时,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是不想让外人打扰自己的生活。 D . 甲文中渔人本已处处志之,标记又全部消失,说明桃花源中的人暗地里破坏了渔人所做的标记。
三、翻译
  • 9. 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 (2)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四、句子默写
  • 10.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
    2. (2)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 (3) 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
    4. (4) ,于我如浮云。(《论语》)
    5. (5)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6. (6) 乐府诗中《木兰诗》一文运用互文写出将士征战沙场的句子是
五、诗歌鉴赏
  • 11. 阅读秋瑾的《满江红》。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箕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 (1) “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的典故,写出了国家的困境。
    2. (2)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综合性学习
  • 12. 综合性学习

    历史的烽烟已经远去,红六军团在困牛山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英勇跳崖的事迹薪火相传。××中学(1)班准备召开一次“缅怀革命光烈,传承红色精神”主题班会。

    1. (1) 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开展哪些活动。

    2. (2) 作为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活动的结束语。
七、现代文阅读
  • 13.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②黎明的时镁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③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④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⑤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⑥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⑦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⑧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 (1)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 (2) 选文第①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展开的?请分别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3.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请从修辞的角度)

      ②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一碗就吃。(加点字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4. (4) 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的?
  • 14. 阅读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西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病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囯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仿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1)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 (2)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 (3) 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4. (4) 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八、作文
  • 15. 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情感,让我们刻骨铭心:包蕴在《社戏》里的友情,流淌在《春水》里的亲情,彰昱在《土地的誓言》中的爱国情。

    有一种精神,让我们追慕不已: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的执着,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黑暗的无畏,邓稼先埋首戈壁鞠躬尽瘁的奉献,困牛山百余名红军战士集体跳崖的壮举……

    曾几何时,这些珍贵的东西却在某些人心中渐行渐远。其实那一个远去的背影、那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一种英勇的壮举……都值得我们去追寻,使之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润泽我们的人生。

    请你以“不可抹灭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