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03-24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主人的标志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 . 三大改造的完成
  • 2.  周恩来曾经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这里的两个天安门分别是指(   ) 
    A .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胜利 B . 新文化运动、三大战役的胜利 C . 五四运动、开国大典 D . 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 3.  英雄归故里,浩气存天地。2020年9月27日,两架护航战机低空拉烟通场(拉烟是向烈士致敬),从韩国仁川国际机场起飞的中国专机平稳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当年,这些志愿军战士,被誉为(   ) 
    A . 和平卫士 B . 钢铁卫士 C . 党的好战士 D . 最可爱的人
  • 4.  大生纱厂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其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这是由于(   ) 
    A . 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 . 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 . “大跃进”的需要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 5.  下图是解放牌汽车进入川藏公路时的情景。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 

     

    A . 一五计划完成后 B . 大跃进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后
  • 6. “话剧”: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 当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 
    A . 1937—1945年 B . 1946—1949年 C . 1950—1952年 D . 1953—1957年
  • 7.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会议(   ) 
    A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8.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 .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 .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 .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 . 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 9.  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 . 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 . “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急于求成 C . 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租 D . 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
  • 10.  下面是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根据上表数据变化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 .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 11. 几乎每年的3月5日,《人民日报》都会在显要位置登载号召学雷锋的内容,《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红旗》杂志、《光明日报》等均以大篇幅作此类报道。此类报道的主要目的是(   ) 
    A . 建立统一战线 B . 统一民众思想 C . 推动改革开放 D . 弘扬民族精神
  • 12. (2017·青海)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 .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 . 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 . 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 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 13.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之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这充分说明了(   )
    A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 . 我国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改革开放是富国强国之路 D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重中之重
  • 14. 在江西南昌市郊有一条“小平小道”,邓小平在那里走了三年多,卓琳(邓小平的夫人)说:“从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事实证明,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源地。奏响改革序曲的是(   ) 
    A .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B . 凤阳小岗村——家族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 D . 香港——“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 15. (2018八下·钦州月考) 宣传画深深打上时代的印记。下列宣传画共同反映了我国(    )

    A . 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B . 工业化的发展过程 C . 改革开放的历程 D .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过
  • 16. (2017·广东模拟)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发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 .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 17. 下列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的是(   ) 
    A . 三民主义思想 B . 马列主义 C . 科学发展观 D . 毛泽东思想
  • 18. 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这种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当时我国(   ) 

     

    A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19. 一把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年代尺中与1997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的是(   ) 

     

    A . 党的诞生 B . 打开国门 C . 南方谈话 D . 高举旗帜
  • 20. 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四张经售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九大 

    A . 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发展观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国企改革 C . 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 . 共享发展 B . 协调发展 C . 绿色发展 D . 创新发展
  • 22. 下列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的是(   ) 
    A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 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C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 . 全面实现对外开放
  • 23.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 .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C . 焦裕䘵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成效明显 D . 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 24.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举措,坚持把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控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这再一次证明了(   ) 
    A .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C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合理性 D .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材料解析题:(25题20分,26题14分,共34分) 
  • 25.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南昌市人民政府在1950年11月17日发给农民万玉秀的土地所有权证。 

     材料二:第一,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改革后,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与此同时,尽管政府又大力引导农民进行了互助合作,但是,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媕娿,国家结商品粮和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所能提供的产品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日益严重…… 

    ----《1953年我国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 

     

     材料四: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一一“五个一号文件”。 

     材料五:(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给万玉秀土地所有权证的法律依据(2分)。谈谈土地所有权证的发放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急迫性,以及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两幅图片反映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运动。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谈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5. (5) 依据材料五,指出党为达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农业农村实施的战略。 
  • 2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共产党中国的工业成长是迅速的、动人的,而且也是可怕的—―比任何一个不发达的亚洲国家都快。……它创造性地吸收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名称,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胆创新”的史实,并分析“成绩斐然”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会议上确立的思想路线以及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所指的思想。 
三、综合探究题。 
  • 27. 歌曲承载历史记忆,是了解一个时代历史的窗口;歌曲表达民族情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二:“驱散乌云见太阳,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材料四:“你在倾听,我在倾听;一个声音在历史穿行;你在追寻,我在追寻;一个夙愿让民族振奋;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梦啊,强国梦,中国梦啊,富民梦;中国梦啊,强国梦,中国梦啊,富民梦;跟着梦的引领,脚踏实地;我们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支军队的军歌?写出当时一位战斗英雄的姓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什么地方获得解放?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歌曲中的老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重要地位?“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有何重要意义? 
    4. (4) 结合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领导人姓名,并指出“中国梦”的内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