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松原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测...

更新时间:2022-03-24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秦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区未修筑统一的宫殿城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到隋唐时期,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   )
    A . 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B . 礼制观念发生变化 C . 社会结构日益僵化 D . 皇权地位逐渐强化
  • 2. 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 . 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 . 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 . 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 3. 同学们在学习“工业革命”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佐证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检索到下列三份材料。下列对其史料价值的评估与说明,正确的是(   )

    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②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③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1973年)

    A . ①是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 B . ②是原始档案,有较高史料价值 C . ③是后人所编,不具备史料价值 D . 以上史料均不能当作佐证材料
  • 4. 如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18世纪60年代后,出现这种变迁的城市是(   )

     

    A . 伦敦 B . 柏林 C . 彼得堡 D . 旧金山
  • 5. (2021高二下·长岭期末) 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  )
    A . 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 . 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 . 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 . 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6. 如表为詹天佑的生平表(部分),此表能够印证(   )

    1872年

    洋务运动期间,受政府派遣赴美留学

    1881年

    留学归国

    1888年

    被聘到津沽铁路工地任帮工程师

    1909年

    主持建造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1913年

    任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

    A . 清政府具有向西方学习的意识 B . 中国铁路的修建技术完全依赖于美国 C .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路权的争夺白热化 D . 詹天佑历经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
  • 7. 如表是《1870~1900年世界铁路里程表》。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   )

    表:1870~1900年世界铁路里程表(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

    284

    402

    60

    20

    24

    A . 工业生产发展推动了进一步革新运输工具的需求 B . 全球落后地区铁路里程增长速度落后于发达地区 C . 铁路向全球延伸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重要表现 D .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铁路发展不平衡
  • 8. 如表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 131辆

    19 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 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 . 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 . 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 .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 D . 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
  • 9. 王延庆在《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记录详细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马可•奥勒留统治期间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当然,除了这三次瘟疫外,罗马还发生过多次瘟疫。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有(   )

    ①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和人们体质下降

    ②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退

    ③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军事实力

    ④造成罗马帝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⑤改变了以后西方的医学史

    ⑥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A . ①③⑤⑥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②④⑥ D . ①②③④
  • 10. 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未谙语言,而治病给药必需详询,方知病之原委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

     

    A . 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 . 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 . 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 . 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 11. 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政府关注人民的生命健康,指示尽快研制“非典”疫苗;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中国政府同样强调要尽快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反映出,中国政府(   )
    A . 在疫病防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B . 旨在增强广大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 C . 对疫情征兆作出科学准确分析 D . 重视科研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 12. 如图为1914﹣1915年部分小说杂志封面上的女性读者形象。影响这一时期对女性读者关注的主要因素是(   )

    A .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 劳动者的强烈要求 C . 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D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13. (2021高二上·河南月考) 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据材料可知孟子(   )
    A . 主张贵族的专权暴政 B . 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C . 强调天赋人权的理念 D . 重视阶级差异的认知
  • 14. 汉初饮酒无尊卑礼数,完全随顺己意。汉武帝时期,将饮酒纳入礼仪之中,以礼饮酒,不仅规定了酒、酒器的规模、位置、价值,对于饮酒者也进行角色化规范。这种变化(   )
    A . 减少了饮酒带来的危害 B . 说明无为思想已不合时宜 C . 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D . 提高了饮酒者的文化素养
  • 15. (2021·浙江模拟) 北宋有一理学家,在反思唐末政治时,认为“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并在为同为理学家的兄长所写墓表中,高度评价其兄“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这位理学家(   )
    A . 为“理”生万物提供了依据 B . 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C . 编辑《四书》成为理学经典 D . 确定了理学最高范畴“天理”
  • 16. 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
    A . 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B .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 .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D . 否定了儒家伦理道德观
  • 17. “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 . 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 . 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 . 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 .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 18. 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等等。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 . 唐朝时期的版图囊括了朝鲜半岛 B . 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 C . 新罗与唐朝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 D . 新罗统治者与唐朝皇帝共用年号
  • 19. 春秋晚期,吴公子季札使鲁,观看鲁国乐工歌舞《周南》《召南》《邶》《鄘》《卫》等诗,能欣赏其中的高深乐理,并对各地的乐舞作出准确判断和中肯的评价,还能体会其中所涵盖的政治教化。这说明当时(   )
    A . 华夏与夷狄间的区别消失 B . 中原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C . 文化先进的国家逐渐衰落 D . 华夏文化对吴国影响深刻
  • 20. 对如图所示的国家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 4世纪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B . 国家统治实行政教合一 C . 最高统治者称为“哈里发” D . 大大促进了欧亚大陆的往来
  • 21. (2021高一下·元氏期中) 印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上述信息说明印加国家(    )
    A . 集权程度较高 B . 统治十分残酷    C . 侧重经济控制 D . 当时最为强大
  • 22. 在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的哥哥因背叛城邦,在死后被国王下令禁止安葬。而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哥哥。最终,她因违背国王禁令被处死,而一意孤行的国王也遭致妻离子散的命运。该剧上演后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作品折射出古希腊(   )
    A . 自然法精神深植人心 B . 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C . 世俗权力受到了挑战 D . 崇尚理性成为共识
  • 23. 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   )
    A . 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 B . 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 . 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 D . 文学艺术必须要富含美德
  • 24. (2020高一下·凌源月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
    A . 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 . 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 . 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 . 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 25. (2020高一下·滕州月考) 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象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运行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 . 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 . 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 .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 .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大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

    ﹣﹣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

    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l5﹣1945年

    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材料二: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向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了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

    ﹣﹣摘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三: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布罗代尔认为,没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永远不会实现统一”。你如何评价这句话。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

    ㈠满天星斗——远古至夏商时期。

    根据已经发掘的早期古城的分布看,中国城市的分布不仅只集中在黄河流域,而是遍布中国东西南北各个区域……

    ㈡北多南少——周朝至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其次是长江流域。

    ㈢重心南移——秦汉至魏晋时期。

    城市的空间分布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展;向西北以游牧为主的地区扩张,内蒙古、新疆地区的城市数量增长。

    ㈣南多北少——唐宋时期。

    南多北少的城市分布格局已经形成。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农牧地区的城市数量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㈤趋向平衡——元明清时期。

    蒙古、新疆、西藏及云贵地区城市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清代城市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

    ——据何一民王立华《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材料中将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城市分布的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