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娄底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60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 1.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lì) 补(xiào) 鞠躬尽粹 漠不关心 B . (kū)  绕(yíng)  杞人忧天  目不窥圆 C . (líng)  高(qiāo)  大相径庭  心不在焉 D . 油(kāi)  恿(cóng)  深恶痛决  惊慌失措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 B . 据调查显示,孩子近视,一些家长不以为然 , 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了。 C . 冷面不是咄咄逼人 , 不是一味苛刻,它应当是建立在善良基础上的循循教导。 D . 你们不仅是患者眼中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更是我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和理解。 B . 近年来,我国连续不断优化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发展成效显著。 C . 中国向约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以实际行动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D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4 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资治通鉴》是西汉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B .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记述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刻画了鲁迅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果敢无畏、刚毅倔强等形象特点。 C .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的《五猖会》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二十四孝图)》批判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D .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是他以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 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而组成了的成名作。
  •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潘丽英说∶“现在,前何村就是俺的家,村民就是俺的亲人"。 B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都八、九年了。 C .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 D . 元宵节特有的看灯展、猜灯谜等……活动,能有效促进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
  • 6. 下列语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清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理平静后在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想∶我难,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A . ④②③① B . ②④①③ C . ③④②① D . ③④②①
  • 7.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2)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 (4)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5. (5) 曹操的《观沧海》中运用动态描写,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的诗句

      是∶

  • 8.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班级准备本周五开展“文学部落”活动,班委决定派你去邀请市作协主席廖志理前来为大家进行一次文学方面的讲座,见面后你会怎么说?

  • 9.     仔细观察下面关于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表,回答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二、 阅读(60分)
  • 10. 文言类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见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1)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 见/往事耳 C . 及/ 鲁肃过寻阳 D . 非/复吴下阿蒙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蒙辞以军中多(事务) B . 当涉猎(但是) C . 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D . 大兄何事之晚乎(知晓)
    3.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 .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然后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C . 选文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 D . 选文主要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从正而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 (5) 选文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作结,有什么好处?
  • 11. 古诗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获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 (1)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2) 诗的三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12. 课内叙事类

    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原文

    臧克家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下列各句表述的内容,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选文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他“革命家的方面”。 B . 选文中的“小声”指说话的声音小,“越来越大”指范围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 C .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长须飘飘”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D . 从全文来看,选文运用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2) 阅读选文第⑧段和第⑪段,按要求作答。

      ①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应如何理解?

      ②选文第⑪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 13. 议论类

    __________

    红 蝶

    ①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说,现在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因为互联网的出现,降低我们成功的门槛,同时也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让社会的不平等剧烈放大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前路,我相信趁年轻多奋斗点总是好的。

    ②《摔跤吧,爸爸》讲述了印度一名全国排跤冠军迫于生计问题未能走向更高的平台,在重男轻女的印度社会,他通过对两个女儿的摔跤训练,先后把两个女儿培养成全国冠军,使两个女孩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另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以优质教育资源为题,通过贫穷和富裕两个家庭采用不同方式争夺入学资格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善良的一面。其中一个片段,服装店老板拉吉为获得政府保障贫穷孩子入学资格的名额,假装贫民住在贫民区,为了生活不得不天亮之前等待班车,乘坐很长时间到工厂上班,并且所在工厂内动辄以罚款作为管理制度,连上周所都受到严格限制。让我想到,除去背景、天赋等条件外,时间是贫困人口唯一能够逆袭人生的武器。

    ③趁年轻,我们应该多奋斗点,但要持续发力,成功往往是一种优秀的习惯长期坚持的结果。奋斗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但切忌四处发力。当我们褪去学生的稚嫩时,就应该意识到我们不可能成为一个全才,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不要排得太满,不要忘记给自己一点缓冲,静下来思考怎样提升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忙碌。

    ④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愿我们用自律改变生活,用时间重塑人生。

    (选自《短文学》,有删改)

    1. (1) 选文的标题就是的中心论点,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2) 选文运用第①段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 14. 课外叙事类

    遇见陈彼得先生

    汪微微

    ①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抱着吉他,走进人流如织的宽窄巷子,拨动琴弦,浑厚的嗓音哽咽而出,饱含深情地吟唱着《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歌者对祖国的深情流露响彻大地,释放出游子淤积内心数十载的思乡之苦,美丽的歌声带动万人同唱《我和我的祖国》。

    ②这位歌者,是75岁高龄的陈彼得先生,他出生在成都,3岁随父母客居台湾,而后只得在宝岛,面朝对岸,在汹涌的海浪中去联想亲弟弟的身影,耳边有同故乡相识的那只只蟋蜱的鸣唱。陈彼得是谁?这个年轻人较为陌生的名字,似乎凭空而降,然而只要提及他作词、作曲或演唱的《迟到》《一条路》《无言的结局》《一剪梅》《等你一万年》《几度夕阳红》等经典名歌,他的形象就随着这些掷地有声的作品变得高大起来。在台湾乐坛甜美情歌风行的时期,他将摇滚乐率先引入台湾乐坛,后来他不堪演艺工会的繁琐事务,患上抑郁症,切断与音乐界的一切联系,沉寂乐坛数年。1988年 5月,他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见到失散近 40年的亲弟弟,两个汉子抱在一起哭成了泪人,而后他成为最早回祖国大陆开演唱会的台湾音乐人,相继在成都、重庆等地举办"探亲演唱会",畅快地唱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将事业从台湾移至祖国大陆,2001 年起定居北京,以一个歌者书写对祖国这片土地的眷恋,相继为一批唐诗宋词谱曲,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通过他的谱曲和演唱,远去的诗意焕发出新的生命。

    ③前不久,我下班回家途中接到单位电话,通知第二天一早飞北京拜访陈彼得先生,内心瞬间有些激动,一直不敢奢望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陈彼得先生,因为他是华语乐坛的大家。回家后,我没有急于准备行李,而是在书房快速打开电脑,查询陈彼得先生的资料,聆听他那一首首开创一代音乐之风的歌曲。原本下午3点到北京拜访陈彼得先生,遇飞机延误,我们出机场后,提着行李,立即赶往约定的地方。北京的初春,蓝天白云,北风呼啸,春寒刺骨,杨树刚开始冒芽,我们在一家咖啡厅等候陈彼得先生的到来,感觉空气里有扑通扑通的心跳。看着那慈祥的面容、那花的须发、那纯士的打扮,举手投足流溢出音乐的气息,我远远就认出了他。他偕夫人健完身就立即赶来,见我们如同久未谋面的亲人,对我们的到来非常热情,打趣地说道;“非常欢迎老家来的客人,跟你们来的还有今天的艳阳天。”“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陈彼得先生非常喜欢杜甫《成都形》里这些意味深长的诗句,他曾专程到杜甫草堂捕捉创作灵感,还自嘲跟杜甫非常有缘,因为自己长得非常像杜甫。话说故乡成都,陈彼得先生表情凝重,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谈到了近 40年才见到的亲弟弟、位于四川剧场的老家、妈妈眼里的成都名小吃等等,而后他泪流满面,像四处漂消的游子刚见到故乡,故乡的那一草一木打开了乡愁的阀门。"成都是一座千年古都,杜甫等著名诗人在成都留存下来的诗词是老祖宗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最中国的完美体现。走在成都大街,感觉脚下踩着先祖留下的古诗词。我愿回到故乡,做这座千年古都的螺丝钉,为故乡留下更多能传唱久远的歌曲。”

    ④提及成都正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陈彼得先生滔滔不绝,拿出已经谱好曲的杜甫诗词和刚创作的书写成都的歌词。他期待回故乡定居,通过为杜甫在成都留下的诗词谱曲,来完成古典与流行的对接,把最动人的成都音乐推向世界,他的言语里流露出音乐大家视艺术为生命的刚毅与技着。

    ⑤我们与陈彼得先生见面的时间较为短暂,席间不忍心打断他的述说,他的心与故乡紧紧相连。这样一位音乐泰斗没有拒绝我们的陌生拜访,他说话语气平缓,与他交流如同欣赏一场高雅的音乐会。他没有把余生寄情于山水,而选择了献给音乐事业。他少小离家老大回,注定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归来者,好像杜甫在成都等他,等他为那些诗篇注入新的生命。

    ⑥我回到成都,萌发了写一篇关于陈彼得先生的文章,结果久久无从下笔,这一切缘于先生高尚伟岸的人格魅力。成都的春天气候温润,花团锦簇,夜间时常会有细雨悄情潜入,正如杜甫诗中所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陈彼得先生,追寻着千年来先贤们的足迹,努力为成都这座城市唱出最美的风景,最后也成为这座城市里最美风景中的风景。

    1. (1) 选文第①段从宽窄巷子传出的《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写起有何妙处?
    2. (2) 选文第⑥段写“我”“ 萌发写一篇关于陈彼得先生的文章,结果久久无从下笔”,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 (3) 选文中的陈彼得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4. (4) 结合选文,根据你的体验,谈谈你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三、写作(60分)
  • 15. 根据下面提供的题目,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文题一∶《你,我心中的明灯》

    文题二∶《你给我  ▲  》(先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或短语,再写作)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

    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