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重点中学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3-02 浏览次数:8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浙江海盐龙潭港遗址是一座普通村落,上面发现了两个小家族的墓地。其中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格都比较大,除了随葬一些日用陶器之外,还有精制陶器和不少玉器。另外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模小,没有葬具,随葬品也仅止几件日用陶器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
    A . 开始普遍使用陶器 B .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 . 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已经产生 D . 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 2. 下表是齐国世系表(部分)可知,周朝(   )

    A . 通过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 B . 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C . 利用分封宗法来巩固贵族政治 D . 政治构建在社会转型中嬗变
  • 3. 《诗经》中的一些诗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 . 为先秦史研究提供了史料 B . 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 .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D . 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的呼声
  • 4. (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米、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 .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 . 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 .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 .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 5. 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 .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 . 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 D . 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 6. 下图描绘的是古代制作古琴的场景,有的人物在断板、制弦、试琴,有的在指挥、合共14人、皆坐于大块的兽皮上,其中一块可见明显的虎皮花纹。该图反映了当时(   )

    东普顾恺之《斫琴图》(摹本)

    A . 底层劳动群众的辛劳 B . 南方商品经济的聚荣 C . 官营手工业发展水平 D . 士人阶层的社会风尚
  • 7. 如表是部分唐朝诗人作品摘选。该表内容(   )

    材料

    来源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柴。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杜牧《不寝》

    A . 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 B . 体现出盛唐士人风骨高雅 C . 反映出士人普遍重义轻利 D . 说明诗人都具有高尚情怀
  • 8. 唐宪宗(806-820在位)时,逐渐形成“上供”(供应中央)“送使"(归节度使)“留州”(留给各州)各占三分之一的财政分配模式。这一模式(   )
    A . 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 . 顺应了赋税货币化的趋势 C . 导致了潘镇制据现象的出现 D . 有利于唐王朝的对外战争
  • 9. (2021·南海模拟) 唐朝人认为导致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是:“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边境地区)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针对上述问题,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实行的政策是(    )
    A . 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 . 推行保甲法,战时将保丁编入军队 C . 采用重文轻武政策,贬低武官地位 D . 实施将兵法,加强军队的管理训练
  • 10. (2021高三上·广东月考) 北宋时,大量“行市”在东京汴河两岸兴起,这种商业模式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
    A . 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 .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 . 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D . 朝廷打压私商经营
  • 11. 《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   )
    A . 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 B . 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 . 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 D . 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
  • 12. 元朝政府编辑推广的《农桑辑要》和《齐民要术》相比,新添了许多作物种类和栽培法。包括原来生长在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的植物,如苎麻、茶、橙、桔、甘蔗等作物的种植方法,都有介绍。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   )
    A . 原产美洲的作物品种的传入 B . 元朝是地兼南北的统一王朝 C . 北方的作物品种传播到南方 D . 北方地区处于长期战乱之中
  • 13. (2019高三上·吉林月考)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 .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 .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 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 .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14. 清顺治皇帝曾敕谕∶“中官(太监)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这一举措(   )
    A .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 . 规范了中官的权力运行 C . 有利于防止皇帝权力旁落 D . 使皇帝掌握了军政大权
  • 15. 明清小说家的作品往往“使人读之为轩然笑为潸然泪,即樵夫牧子,厨妇爨婢,皆感动于不容已。”如《醒世姻缘传》中,作者用方言俗语描摹人物情状,通过对两个家庭、两种姻缘的描写,呼吁尊重女性、夫妻应当“相敬如宾”这表明(   )
    A . 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B . 经济发展使近代平等观念形成 C . 封建礼教抑制了文学的发展 D .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 16. 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判断中西关系为华夷秩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策。徐继畬《瀛寰志略》则认为中西关系面临“大变局”,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自强说。二者相比较(   )
    A . 筹海策较自强说更具可行性 B . 都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C . 徐继畬代表了新兴阶级利益 D . 徐继畬的方案会遭遇更大阻力
  • 17. (2020·江苏) 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人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
    A .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C . 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 . 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
  • 18. (2020高三上·汕头期末) 1869年上海、香港进口洋货值占到全国洋货进口总额的83.68%,190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7.54%。这说明中国(    )
    A .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广泛 B . 自然经济仍发挥了抵抗作用 C . 东南沿海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19. 道光年间有人指出,各省总督、巡抚常畏惧凛凛,"事权之一,纲纪之肃,推校往古,无有伦比"。光绪年间康有为指出∶"财政、兵政皆散在各省。如何筹饷,如何练兵,如何开军械局、如何开银行、如何铸钱币,一皆听各省督、抚之各自为谋。"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 . 列强侵略冲击了专制政体 B . 农民运动引致地方势力坐大 C . 洋务新政动摇了清廷权威 D . 戊戌维新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 20.  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可知,当时(   )

    A .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 .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 .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 .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 21.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 清廷革新能力的减弱 C .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 .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22.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写到,(辛亥)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小说的这些情节反映了(   )
    A . 中国社会环境不适合民主革命 B . 三民主义没有顾及农民利益 C . 辛亥革命没有充分的发动农民 D . 农民阶级积极参加民主革命
  • 23.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先后提出。这些观念(   )
    A . 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全面进步 B . 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C .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 . 在当时中国无法得到实现
  • 2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为作者观点提供最主要依据的是(   )
    A .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辛亥革命实现了社会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C .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D .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项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   )
    A .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 宣扬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 . 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D .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总统独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重仲舒传》

    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信不察,以工商为木,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益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人主张的主要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你对此有何认识?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清朝)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用白银为计算单位。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 28.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抗争和探索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先进的中国人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源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思想。
    2. (2) 分别说明材料二中的人物“内部改变”的方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中国“内部改变”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