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03-22 浏览次数:7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①有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②1950年,朝鲜战争在一江之外爆发,为了底御侵略、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意然决然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③“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杨根思、黄维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和人民,我们不能后退一步【乙】④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敬的人!

    1. (1) 在上文【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2. (2) 语段的第②句话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应改为

      应改为

    3. (3) 语段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一句有语病,请修正,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4. (4) 第①句中“血性”一词的意思是
  • 2.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2. (2) 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3) 子曰∶“,可以为师矣。”(《论语》)
    4. (4)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秋思”是写作主旨,最能表现"思"的句子是
    5. (5)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二、阅读(45分)
  •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运。

    屠惧,披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粮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孢担持刀。狼不敢前,眈院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粮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因星。屠自后断其股,亦妮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市默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1) 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2.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甚远(连接、紧跟) B . 恐前后受其(敌人) C . 起(突然) D . 乃悟前狼假(睡觉)
    3.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 .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 . 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D . 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4. (4) 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郊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秀。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婴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释∶①齐己∶步朝和尚、善讨,②谒∶拜见。③兼∶提起、整理。

    1. (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秀

    2. (2) 文中“一字之师”中的双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3. (3) 郑谷成为齐己的一字之师,由此你会联想到《论语》中的哪句话?出自谁之口?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冬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儿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作“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作“逍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1. (1) 理清思路;完成下面有关冬天里的生活活动的思维导图。

      这篇散文看似顺手写来,随意安排,给人以"散"的感觉,但有一条情感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形散神不散,这条主线是   ④  

    2. (2) 文中出现了5处括号,下面对其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①括号中的内容是对前而的话加以解释或补充说明。

      ②括号中的内容使读者获得了相应的知识。

      ③增加括号的内容,打断原有的叙述节奏,读起来不舒服。

      ④增加括号的内容,给人一种不紧不慢的闲聊感。

    3. (3) 第⑥段,作者不惜笔墨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为什么?
    4. (4) 本文的题目改为“我的家乡”可好?为什么?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油锅里盛开的花朵

    李丹崖

    ①奶奶说,馓子是油锅里的花朵。

    ②奶奶一辈子围着锅台转,没有上过半天学,却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相信,是锅台给她的灵感。

    ③我曾见过奶奶做馓子的情景。麻油和面,里面放上些许黑芝麻,奶奶说,黑芝麻是馓子的眼睛,没有它,馓子做得再好看,也便没了神。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把面擀至长长的一段,中间用刀划开,成面条粗细,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约莫五厘米左右,为一个馓子,拎起来,两端捏在一起,或是成对角线状捏合,馓子就做好了

    ④这时候,把馓子放在七成热的油锅里,翻两个身,停顿两分钟,待馓子成金黄色,即可出锅。捞出来的馓子放在竹筐里,控油冷凉,焦酥可口,在旧时的农村,每到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馓子,这可是待客的最高礼节。

    ⑤旧时的农村,婆媳关系还十分紧张,在皖北,常常听老年人这样说∶“麻叶小馓子,婆婆给我好脸子”,意思是,年轻媳妇若是会做麻叶和小馓子,婆婆会对媳妇笑靥如花。一种美食,改善了婆媳关系,这是美食的贡献。

    ⑥馓子也分大小,以上所说的是小馓子。大馓子和小馓子形状不同,在馓子的线条上,两者粗细相差无几,大馓子无需提面来捏,而是一长条缠成环状,放在油锅里炸制,炸出来还是环状,这点,对和面与炸制的手艺要求都很高,旧时是纯手工制作,如今,已然有机器帮忙,线条上匀称了许多,味道上也气息均匀了,只是少了一些朴素的美感,越发有了工业化的味道了。

    ⑦在皖北吃馓子,数蒙城最为著名。我曾有缘吃过一次蒙城馓子,黄如金镯子,酥比麻花子,香如焦丸子。吃馓子,是一件雅事,远远要比啃排骨要雅得多。馓子拿起来,一根根嚼在嘴里,面粉在油脂的催化下,纹理细腻绵滑,些许的芝麻,冷不丁地给你制造着惊喜,馓子,在味蕾上给你罩上了一顶美食的“伞”,让你私享着美食带给你的愉悦。

    ⑧犹记得当奶奶在厨房里做馓子的光阴。土屋,黄昏,淡淡的灯火,奶奶用毛巾系着头,一头银发也似那馓丝。一枚枚馓子像是一只只刚刚从蛋壳里拨出来的嘤嘤鸡仔,油锅就是它们的池塘,馓子自在鸣唱,馓子唱得欢,光阴更清净。不多时,咕嚓咕嚓的咀嚼声,震彻了整个乡村的夜空。

    1. (1) 汪曾祺在上文中写到:冬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请在本文中找到与之相类似的画面,并简要概括。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面和好后,用猎面枝把面猴至长长的一段,中间用刀划开,成面条粗细,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约菜五厘米左右为一个徽子,拎起来,两粥捏在一起,或是成对角线状捏合,馓子就做好了。

    3. (3) 本文与《冬天》一文,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 7. 名著阅读
    1. (1) 重读经典

      以下是同学读《朝花夕拾》后写的读后感标题,请根据你的阅读经历,选择合适的篇名,将副标题补充完整。

      标题

      纸短情长话师恩一读①有感

      背书与看戏一读②有感

      公正的裁判在阴间一读③有感

      篇名

      A.《五猖会》   B.《无常》   C.《父亲的病》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E.《藤野先生》   F.《范爱农》

    2. (2) 研读经典

      《两游记》中,除了孙悟空喜欢叫八成为“朵子”外∶唐僧、沙僧有时也这样叫八成,读一读下面几句话,判断都是谁说的。

      A道∶“那呆子虽是心性题顽,却只是一味惨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还看当日菩芹之念,教他随我们去吧。料他以后再也不敢了。”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B笑道:“正是那样哀痛,再不许住声。你这呆子哄得我去了,你就不哭;我还听哩!若是这等哭便罢,若略住住声,定打二十个弧拐!”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A是 

      B是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 8. 七年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活动一 宣传标语设计】

      下列对联适合作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的是(  )

      A . 春风吹绿千枝柳,时雨催红万树花。 B .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C . 践践英以韶光老,人生唯因读书好。 D . 白发高堂游子梦,青山老屋故园心。
    2. (2) 【活动二 书写座有铭】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座右铭∶

    3. (3) 【活动三 探寻读书方法】活动中某同学把搜集到的读书方法整理如下∶

      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递去,又要跳得出来。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理学家来燕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列;心到、眼到、口到。上述方法,你最喜欢的是∶  理由是:

    4. (4) 【活动四 读书感悟】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读书心得中的一段文字,她的感想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找出帮她修改;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模线上。

      ①通过本次活动,我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②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③我希望这祥的活动能持之以恒池开展下去。有语病的是第  ▲  句,修改为;  ▲ 

四、 写作(50分)
  • 9. 下面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⑴暖心的一幕

    作文⑵我落泪了

    作文要求:⑴要表达真情实感;

    ⑵写一篇记叙文;

    ⑶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⑷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⑤不少于5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