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2-03-30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有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
    A .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 . 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 C . 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 D . 《周易》的记载不尽符合事实
  • 2. 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周王实行分封制,据图1可知,分封制( )

    A .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冲突与矛盾 B . 消除了殷商遗族强大的离心倾向 C . 确保了姬姓诸侯对权力绝对垄断 D . 突破了商朝同姓多为内服的成例
  • 3. 在先秦文献中,“母弟”一般是指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只有诸侯的“母弟”才被称为“弟”,异母弟则被称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A . 强化宗法观念 B . 维护母系权威 C . 突出分封差别 D . 体现礼乐教化
  • 4. 西周以前,耒耜的刃主要以石刃为主。西周时已普遍使用金属刃,但只是在锋刃边缘包有青铜而已。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 耕作方式发生变革 B . 冶铁工艺已经出现 C . 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D . 生产技术显著进步
  • 5. 周人灭商之后认为夏商都是由于嗜酒无度导致亡国。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周王从饮酒亡国的教训出发,在立国之初便颁布禁酒令。在礼制中,周人对酒的规定非常详尽,对饮酒的场合、礼仪、饮酒量都有明确规定。这反映了西周(    )
    A . 实现对天下直接控制 B . 礼乐制度的理性内涵 C . 农业生产比商代落后 D . 禁酒令得到有效执行
  • 6.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历史好比演戏,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运用这一观点,对图1和图2关系推论最合理的是(     )

    图1

    图2

    A . 国有土地转为私有的速度加快 B . 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 . 由“变”而“治”的历史趋势 D . 铁农具和牛耕已取代了新石器
  • 7.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贵族之间不管是贿赂、赔偿、馈赠、献纳等经济交往,大都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而非货币。这表明当时( )
    A . 国家政局影响货币形态 B . 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 .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有限 D . 小农经济制约商业发展
  • 8. 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天下”思想构造图。“天下”思想诞生于先秦时期,汉代以后进一步发展。由图可推知,“天下”思想的核心是(     )

    “天下”思想构造图

    A . “大一统 ”思想 B . 儒家伦理道德 C . 阴阳五行思想 D . 君权神授思想
  • 9. 《荀子·王制》中记载:“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中庸》中则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材料(     )
    A . 体现了鲜明的以民为本思想 B . 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C . 说明统治者应提高道德修养 D . 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 10. 公元前259年,秦军向赵国都城邯郸发起猛烈进攻,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公元前257年,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秦军大败而归,损失惨重。邯郸之战(    )
    A . 折射了宗法制度瓦解的社会现实 B . 反映出诸侯征伐不断的历史环境 C . 体现出合纵抗秦战略的重要意义 D . 蕴含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 11. 汉武帝去世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尚书台的工作。在废除昌邑王刘贺皇位的过程中,霍光是核心决策者,但领衔上奏太后时,霍光却把丞相张敞放在第一位。这反映出当时( )
    A . 霍光推卸叛君责任 B . 尚书台的地位显著提高 C . 丞相依然独揽大权 D . 尚书台是最高行政机构
  • 12. 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将功与能作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说明( )
    A . 官吏选拔标准日益严格 B . 统治者日益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C . 官吏选拔制度逐渐建立 D . 统治者日益重视加强专制集权
  • 13. 地图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下图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绘制于公元前2世纪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由此可以推断该图(    )

    《长沙国南部驻军图》

    A . 主要反映今长沙地区驻军概况 B . 材质上必定为纸张地图 C . 体现了汉朝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D . 体现此时中央集权强化
  • 14. 汉武帝时,治粟都尉、大司农桑弘羊提出:“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      )
    A . 加强中央经济控制 B . 巩固边防维护统一 C .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 15. 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春秋决狱”: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春秋决狱”有利于(  )
    A . 以法入情价值体系构建 B . 增强法律权威、保证长治久安 C .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 D . 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 16. 下图为1957年出士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对其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东汉成都击鼓说唱陶俑

    A . 表明东汉时期市井文化的盛行 B . 是研究东汉雕塑艺术的一手史料 C . 表明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成熟 D . 实证成都是我国说唱艺术发源地
  • 17. 魏晋玄学是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它所讨论的问题,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并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探究宇宙人生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这表明魏晋玄学的发展(   )
    A . 有利于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 B .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 C . 助长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泛滥 D . 促使汉代经学走向辉煌
  • 18.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时诏令“外官九品已(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 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这些举措(      )
    A . 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 B .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C . 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 D . 促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过渡
  • 19. 五代刘昫《旧唐书·职官二》“门下省”条云:“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马端临也曾说过:“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    )
    A . 三省议政导致皇帝权力旁落 B . 三省决策总是存在分歧矛盾 C . 政事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 政事堂是三省共同办公场所
  • 20. 唐朝吏部选官标准,据《通典》记载主要有四条:“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辨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材料说明(  )
    A . 中央行政机构分工负责相互监督  B . 政府重视教育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 . 封建选官制度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D . 科举制适应社会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 21. 据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唐朝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朝“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
    A . 独立君权之外 B . 重视制度完善 C . 强调官员素质 D . 分化丞相事权
  • 22. 唐代规定两京(长安和洛阳)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负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
    A . 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B . 造成地方藩镇割据势力 C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
  • 23. 诗中有史,诗可证史。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记述

    出处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唐)丁仙芝《赠朱中书》

    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

    (唐)杜甫《昔游》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A . 城市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 B . 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 C . 农业生产日益趋向专业化 D . 国家商业政策日渐宽松
  • 24. 《唐律疏议》(长孙无忌等编)规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代宗时下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德宗时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唐朝侵街现象屡禁不止说明(    )
    A .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B . 城市管理愈加严格 C . 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D .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是: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鹅。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平常吃的菜肴不能比祭祀用的牲牢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礼服好,平常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庙好。

    ——据《礼记·王制》编译

    材料二:古时,谷物菜果不合时不吃,不在池塘撒网、捕捞小鱼小虾。今富人捕杀幼兽小鸟,沉迷饭局,酒如河流,宰羊羔,杀小猪,春鹅秋雏,毛果虫貉,没有不吃的。今民间酒食,大鱼大肉满桌,还有鱼鳖、鹿胎、鹌鹑、肉酱等众物杂味。古时,百姓平常吃粗粮和野菜,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屠户,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背着粮食去,提着肉就回。……古时,没有卖熟食的,也不在市场上买卖食物。现在,熟食遍列,市场上菜肴陈列。劳动懒散,吃喝却赶时髦。例如烤乳猪、韭菜鸡蛋、狗肉、马肉、煎鱼、切肝、腌羊肉、冷鸡、马奶、驴肉、炖小鸟,等等。

    ——据西汉桓宽(汉昭帝时的散文家)《盐铁论》编译

    请回答:

    1. (1)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2.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昭帝时期饮食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据此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讲义目录(部分)

    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一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二 、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三 、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四 、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五 、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 、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七 、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八 、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九 、名分:“必也正名”

    十 、“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一 、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牛为耕稼之本”,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唐·张廷珪言:“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因此,自西周“诸侯无故不杀牛”起,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畜力,以“禁止私杀牛”为内容的耕牛保护制度便载入中国历代王朝的法律之中。历代法律以牛能否胜任耕作为原则,规定了严格的宰杀标准。《汉律》云:“不得屠杀少齿”,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不按照法定宰杀标准、不经官方机构的审批,无论是牛主(牛的所有者)还是他人,私屠乱宰都是犯罪,要受法律的制裁。《淮南子·说山》高诱注云:“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唐代之后,历代法律规定的具体刑罚有轻有重,因时而异,唐律规定“徒一年”,宋初《刑统》则是“决脊杖十七,放”,南宋《庆元条法事类》“徒一年半”,元代“杖一百”。明清律规定:私宰牛马者,杖一百。若病死而不申官开剥者,笞四十。法律禁止任意宰杀的目的,是保证有足够的耕牛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而保证政府财政有充足的税源,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魏殿金《中国古代耕牛保护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耕牛保护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严格保护耕牛制度的原因。
  • 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目睹民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仕途,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他提出行医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精”,即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即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他还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卫生,强调妇科病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邈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在医学上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优秀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