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2022届高三文综历史一诊试卷

更新时间:2022-02-23 浏览次数:13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突出历代周王的成绩,其后才讲到史墙自己的家族。西周晚期的述盘铭文与史墙盘的内容、主题相似,但家族的传承成了后者表述的中心,周王朝的世代发展则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青铜冶炼技术进步 B . 历史记载注重传承 C . 宗法体制走向崩溃 D . 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 2. 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    )
    A .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 目的在于统一思想 C . 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D . 表明官僚政治确立
  • 3. 南北朝时期,北方人保持家族成员间的密切联系并共享财产,登记户籍时经常会十几户人家都注册在同一个家族之下,而南方的家族则倾向于分财产,所以宅子也都会各自分出来。这反映南方(    )
    A . 政局相对稳定 B .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 . 门阀士族兴盛 D . 均田制的广泛推行
  • 4. 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反映(    )
    A . 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 . 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 .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 . 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 5. 某研究者根据下表数据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论断。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据此可知,该研究者(    )

    A . 用不充分论据得出普遍性结论 B . 史料选取违背了典型性原则 C . 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D . 立足可信史料再现历史过程
  • 6. 清朝康熙命钦天监焦秉贞重绘《耕织图》,在南宋《耕织图》的基础上加了《初秧》和《祭神》两幅,使之更加完整,且祭祀的“后稷神”则是历代封建王朝都认同的农业始祖。康熙的这一做法(    )
    A . 描绘了安定祥和的农耕生活 B . 是为了展示江南经济发展成果 C . 建构了满汉一家的文化心理 D . 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强化王权
  • 7. 19世纪60年代初,上海租界出现洋商大量申请地皮以投机地产业的现象。下表为这一时期上海道契(上海政府签发给外国人的土地契约凭证)的数量和面积(单位:亩)统计:

    国别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道契

    面积

    道契

    面积

    道契

    面积

    道契

    面积

    道契

    面积

    道契

    面积

    16

    78

    170

    1346

    179

    2186

    95

    1023

    46

    686

    19

    394

    7

    27

    55

    393

    60

    338

    24

    107

    12

    71

    11

    82

    17

    149

    42

    156

    27

    337

    15

    55

    5

    61

    1

    11

    6

    55

    4

    37

    9

    48

    8

    55

    据此可知,当时(    )

    A . 政局变动影响了上海土地市场 B . 列强加紧资本输出刺激土地需求量 C . 民族工业产生推动城市近代化 D . 贸易中心转移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
  • 8. 淮阴(曾名清江浦,现与淮安市合并)在明清之际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岸的“四大都市”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准阴行旅中转站的地位丧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之时,竟失去了设市的资格。以上变化说明(    )
    A . 近代交通起步晚发展慢 B . 交通发展促进经济往来 C . 交通变迁影响城市发展 D . 交通进步推动了近代化
  • 9.   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使农民站在合法和有理地位”。这一指示表明(    )
    A . 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 B . 中共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C . 民族战争促使中共政策调整 D .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 10.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贵族发明了“刺杀僭主”叙事,其动机是维护贵族的价值观。到公元前5世纪,雅典通过公共空间内的雕像和图像的展示,定期举行公共祭祀等方式,逐渐将这个贵族的传统吸收进城邦的政治体系,将贵族的英雄转化成城邦的英雄。由此可知雅典(    )
    A . 贵族政治地位提高 B . 贵族话语权凌驾于民主政治 C . 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D . 民主政治在继承传统中发展
  • 11.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但看法不一。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派热情赞颂中国的法律、政治、道德等,将其视为欧洲社会的榜样,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中国是落后封闭专制暴政国家,习俗、风尚、法律和宗教混为一体。这种不同(    )
    A . 是研究资料获得渠道的差异所致 B . 导致法国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 C . 源于政治观念与学术立场的不同 D . 反映了法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 12. 下图是创作于1821年的作品《赛马》,在这幅画中,画家没有去仔细刻画人物具体个性特征,而是着力描绘人驾驭烈马的气势,竭力夸张人与马的动势,借以传达画家自身不可按捺的狂暴的情感。该作品(    )

    A . 注重表现画面的真实感 B . 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质疑 C . 表达了对工业革命批判 D . 反映了对天人关系的反思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

    时期

    收入

    支出

    1750年以前

    英格兰的教区(较大的农村社会的地方行政机关)以一定的税率征收济贫税。

    爱尔兰不存在政府的救济系统,而苏格兰则主要以私人自愿捐献为基础。

    1750-1837年

    1806年所得税以完整的税制出现。工农业部门都采取了一些纳税措施。

    1795年伯克郡决定,根据家庭的大小和面包的价格对当地的农业工人增加工作补贴。

    1837一1880年

    1894年提出了修正遗产税案。关税和货物税占英国政府国家收入的1/3至2/3。

    1834年,中央政府从此开始集中地对救济进行管理;1870年通过教育法建立小学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

    1880-1914年

    1907年开始区分劳动所得税和非劳动所得税,1909年开始实行累进所得税制。

    1908年法律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获取年金。1911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也把失业保险涵盖在内,是由雇员、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资。

    ——整理自韩玲慧《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从1597年至今》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许多预算外支出数额庞大,“量出制入”成为政府的财政原则。除田赋仍是主要来源外,盐课、关税等传统税项的地位逐渐为厘金、海关税等新增税项取代。各种新税(海关除外)的征收和支配权从一开始就掌握在各省手里。晚清国家财政有三个主要支出方向:军费、洋款、皇室消费,用于如实业、行政、司法等建设的财政资源少之又少1865—1894年30年间,洋务企业支出总额仅占国家财政的2.9%。清政府一味强调“量出制入”,完全忽视财政收入水平和民众承受赋税的能力,结果自掘坟墓,亡于辛亥。

    ——摘编自邓小章《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为什么不能成功——以晚清财政为分析视角》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演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英两国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共同启示。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约翰·加尔文(JeanCalvin,1509—1564),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1536年,加尔文发表了著名的《基督教原理》。他综合了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理论成果,对新教的信仰作了最为明白、严谨的说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加尔文说:“我们把上帝的永恒教导称为预定,他以此预定他愿意为每个人所做的事。”强调上帝和《圣经》是唯一的权威。他还认为“上帝在我们的一切工作生活活动中欣赏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他的眼中没有任何工作是庸俗、卑污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伟大的、有价值的。一切适当的工作都有荣耀上帝的价值。”他还提出,教职人员不能由某一个人的权威来委任,应以教徒投票的方式选举,要从世俗教徒中选举教会管理人员,由教士代表会议管理宗教事务。

    ——整理自李会军、王罡《加尔文的新教伦理及其启蒙意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新教伦理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加尔文新教伦理的意义。
  • 15.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大钊(1889—1927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他撰写了《政治对抗力之养成》等文章,所运用的理论资料正是当时在日本流传的欧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家的民主自由思想和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李大钊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在此期间,他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工作,周恩来、邓中夏等党的早期领袖和其他社会仁人都受到过李大钊的影响。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授现代政治、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劳动教育和妇女解放运动,“更多地注意劳工、农村、妇女、青年问题”,1920年8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在以后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1923年10月,李大钊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成员。1927年,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他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杀害。

    ——摘编自白寿葬《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思想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大钊的历史贡献。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运动过程经历过三轮半大循环。所谓大循环是由于人口(数量、地理空间分布、族群分布等)和技术(生产技术以及知识传播技术)的变化,引发新经济要素的出现,使得普遍理想遭遇真正的精神危机,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担纲者阶层发生根本的变化)。

    第一轮,是商周的封建社会的大循环:完善于周,终结于奏政;

    第二轮,是由汉至唐的豪族社会的大循环:从汉武帝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

    第三轮,是由宋至晚清的古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循环进程中的第四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浮现的现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革命史只是故事的一半,精神的重构与自我超越很可能是这一轮大循环的引领性力量。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自我超越

    ——摘编自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