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02-15 浏览次数:1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东周时期,把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例如杞国朝鲁国,用夷礼,杞被贬称为夷;后来杞国朝鲁国用周礼,杞又得称为诸夏。这种现象(    ) 
    A . 加剧了民族间冲突与对抗 B . 有利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 C . 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D . 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 2. 表1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 . 政治统一日益加强 B . 官僚体制发生异化 C . 诸子百家文化没落 D . 官员群体出身多元
  • 3. 唐朝某一时期,“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 
    A . 增强了政府对土地的控制 B . 缩小了征税对象和征税项目 C . 适应了土地制度变化的趋势 D . 实行人丁财产并重的征税标准
  • 4. 《春明梦余录》载:“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乃国家经赋,专以收花文银为主,而银遂踞其极重之势,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这种现象的影响是(    ) 
    A . 商品经济社会建立 B . 中国与世界建立互动关系 C .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 . 社会传统经济关系受冲击
  • 5. 据史料记载,烟台东海关税收自1874年至1910年间,华商所缴纳的进口正税总额为129232海关两,年均不足3500海关两,而洋商自1861年至1910年间共纳税5333300海关两,年均10万多海关两。据此推断(    ) 
    A . 洋商在中外贸易中优势明显 B . 外贸主导权操纵在华商手中 C . 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外贸总量 D . 贸易中心由内地转移到沿海
  • 6. 图1、图2是1917年《新闻报》刊登的两幅漫画。图1中文字为“死灰尚欲复燃耶”,图2中文字为“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漫画的寓意在于(    ) 

     

    A . 反对袁世凯复辟 B . 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C . 讽刺军阀间混战 D . 捍卫民主与共和
  • 7. 表2是中国1913-1925年进口各国商品百分比(单位:百万英镑)。其中,甲国应是(    )                         
     

     年份 

     
     

     总量 

     
     

     国家 

     
     

     甲 

     
     

     乙 

     
     

     丙 

     
     

     丁 

     
     

     1913 

     
     

     80.615 

     
     

     17 

     
     

     6 

     
     

     5 

     
     

     20 

     
     

     1922 

     
     

     182.819 

     
     

     15 

     
     

     17 

     
     

     3 

     
     

     22 

     
     

     1923 

     
     

     166.011 

     
     

     13 

     
     

     16 

     
     

     3 

     
     

     24 

     
     

     1926 

     
     

     176.466 

     
     

     10 

     
     

     16 

     
     

     4 

     
     

     29 

     
     

     1929 

     
     

     167.781 

     
     

     9 

     
     

     18 

     
     

     5 

     
     

     25 

     
    A . 英国 B . 美国 C . 德国 D . 日本
  • 8. 图3和图4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变化。它们的共同点是(    ) 

     

    A . 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 B .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C . 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 . 显示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 9.   1964年,中国开始在全国推广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30%;1976年开始推广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产量在矮秆水稻的基础上再增加30%。由此可见中国(    ) 
    A . 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的影响 B .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C . 形成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 D . 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 10. 图5为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主要路线示意图。据此判断(    ) 

     

    A . 世界发展呈现多元一体 B . 亚欧大陆交通畅通无阻 C . 交往交流促进文明发展 D . 世界各地区连成了一体
  • 11. 9-13世纪,西欧庄园盛极一时。图6是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该图表明庄园(    ) 

     

    A . 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B . 实物地租成为主体 C . 成为王权的经济基础 D . 逐渐发展形成城市
  • 12. 18世纪中后期,对《百科全书》的需求遍布法国全境。有人描述:从未有一个项目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和以如此快的速度进行,在不到21年半的时间里和经过两次重新预定后,我们已经印刷了8000部这样的《百科全书》,只剩下一小部分有待销售。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法国启蒙思想已普及欧洲 B . 《百科全书》获得丰厚利润 C . 人们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求 D . 法国大革命舆论准备充分
  • 13. 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要想世界永久和平,必须有一个新秩序,不应再用老一套的外交方式来解决战争问题,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威尔逊的提议(    ) 
    A . 使美国攫取了世界政治霸权 B . 维持了持久的国际和平 C . 有利于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 D . 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 14.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增长95%;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140%,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据此可知,苏联(    ) 
    A . 经济体制趋于完善 B .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经济政策侧重民生 D .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 15.   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形成了“万隆精神”。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非洲国家统一组织、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安第斯条约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先后形成。这表明(    ) 
    A .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B . 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C . 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世界一极 D .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 

     

     类别 

     

     引文 

     

     富儿更替做 

     

     经济谣 

     

    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与…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谣 

     

    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 

     

     政治谣 

     

    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 

     

     社会谣 

     

    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 (1) 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的思想主张 

     材料: 

                               
     

     内容 

     

     出处 

     

     振兴中华! 

     

     《兴中会宣言》( 1894年)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1905年8月13日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时的演讲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自序》 ( 1918年) 

     

    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

     

     《三民主义》(1924年)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1924年11 月,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

     围绕材料,谈谈你对孙中山思想主张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城市 

     材料:城市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图8是当今中国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 

     

     观察图8中的城市,以国家某一政策为主题,选取一组城市,并简要说明该主题。(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革命”?“非革命”? 

     塞缪尔·P·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国内变革。” 

     材料一:对于工业革命,希顿指出:“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为了准备它至少另外花了150年的革命,看上去需要一个新的名称。” 

     ——严鹏、陈文佳《工业革命:历史、理论与诠释》 

     材料二: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他要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史学界关于工业革命有“革命说”和“非革命说”两种观点。结合亨廷顿对革命的定义,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