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

更新时间:2022-05-31 浏览次数:5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yú)     秀(qí)     密(zā)匝     张口(jié)舌 B . (yòu)    婆(suō)    解(pāo)学    不(zhé)不挠 C . (zōng)   (qiú)枝    镭和(pō)     (wéi)富不仁 D . (dí)     (yān)恹    (lǜ)化镭     (dān)精竭虑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妄图     绯红     哈密瓜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B . 泄气     劳碌     水蒸气     不辍劳作     脱贫攻坚   C . 建树     侏儒     叠罗汉     正襟危坐     老骥伏枥 D . 帐篷     蒙昧     抱佛脚     诚慌诚恐     举箸提笔
  • 3. 古诗文默写。
    1. (1)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3) ,闻天语,。(李清照《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殷勤问我归何处
    4. (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水中藻、荇交横,。”
    5. (5)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景堪称一绝。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早春莺歌燕舞的生机勃勃的气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晓雾将歇,”,写出了热烈欢快的晨景之美。
  • 4. 名著阅读。

    为献礼建党百年,班级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项目化学习,小组打算制作微纪录片《周恩来》。有同学不理解剧本部分选材,请你结合作品帮助释疑。

    剧本选材:【家庭背景】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响(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造反者》)

    1. (1) 介绍“造反者”周恩来,为什么要拍摄他的家庭背景?请联系你对名著的阅读简要分析。
    2. (2) 剧本选材:【片头配诗】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那惊醒他的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额想望。(节选自《艾青诗选·吹号者》)
      片头配诗展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形象?请联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结合诗节词句分析。
  • 5.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确诊?新闻报道中常提到确诊病毒感染的诊断手段是“核酸检测”。那么,   ①   ?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主要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病毒主要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核酸检测”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检测被测者体内是否存在某种病毒的核酸,  ②   , 如结果呈阴性,则表明被测者可能并没有感染这种病毒。

  •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1. (1) 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0字)

      河南日报2019年5月9日讯   “传民族薪火,展中原风采。”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郑州登封观星台举行。上午11时,火种采集仪式正式开始,手持采火棒的火种采集使者从观星台顶端楼梯缓缓走向采火器。来自全国不同民族的56名小歌手身着各民族盛装,诵唱《二十四节气歌》,礼赞先贤智慧。以火种采集仪式为标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帷幕全面拉开。

    2. (2)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该会徽主体图形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语言简明得体。)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 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①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

    ②大兴安岭的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里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会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

    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不长也就罢了,它还变黑了。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哎呀,可真涩!

    ④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父亲说:“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大兴安岭刚开发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那时候,铁道兵们的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正值稠李子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付铁虎的遗体……

    ⑤父亲的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稠李子熟了,它就会变甜。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到了秋天,稠李子树的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都挂满了又黑又亮的果。

    ⑥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里,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笑颜,回报给大兴安岭灿烂的笑。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时,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

    ⑦雨过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沿着林荫小道,我拾级而上。寂静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有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稠李子树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

    ⑧稠李子果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果能够清热解毒,止咳化痰。那年母亲牙疼,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果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打那以后,母亲每天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果,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内以备药用。

    ⑨那年,我在湖北工作。母亲给我打电话说:“想不想吃稠李子果?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我连说:“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我放下电话后才反应过来,母亲哪是要给我邮稠李子果,分明是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了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湖北的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

    ⑩这些年,小城没少栽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稠李子果熟了,不用入山入岭就可随处遇到。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那棵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菜园子中的稠李子果更黑、更亮……

    (作者:朱明东。有删改)

    1. (1)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是怎样逐步认识、懂得“稠李子花,稠李子果”的。
    2. (2)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点一点,一粒一粒 , 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加点词语运用角度)

      ②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人物描写角度)

    3. (3) 欲扬先抑是散文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该表现手法的作用。
    4. (4) 本文结尾意味深长,请分析其妙处。
  • 8.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祖父叶圣陶

    ①在纪念祖父一百周年诞辰时,我有一点想不明白,那就是人们为什么对整数特别感兴趣。莫名其妙,就成了习惯。记得祖父在世时,对生日似乎很看重,一家老小都盼过节似的惦记着祖父的生日。是不是整数无所谓,过阴历或阳历也无所谓,快到了,就掰(bāi)着指头数,算一算还有多少天。

    ②祖父的生日庆祝,有时安排在阳历的那一天,有时却是阴历,关键是看大家哪天方便。最好是一个休息天,反正灵活机动,哪个日子好,就选哪一天。祖父很喜欢过生日,喜欢那个热闹。有一年,阳历和阴历的这两天,都适合过生日,他老人家便孩子气地宣布:两个生日都过。想一想也简单,一位老人乐意过生日,原因就是平时太寂寞。老人永远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高寿的老人。而老人的寂寞,往往被我们忽视。

    ③祖父是最会排遣寂寞,最能享受寂寞的智者。

    ④我侄女上的小学要给解放军写慰问信,但没人会写毛笔字,侄女就自告奋勇带回来,让祖父给她写。同样,父亲想要什么内部资料,想要哪些一时不易到手的马列著作,只要告诉祖父,祖父便会一丝不苟地抄了,邮来。有一段时间,向祖父讨字留作纪念的人,渐渐多起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祖父就挨个地写。唐诗,宋词,毛主席的教导,一张张地写了,寄出去,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了为止

    ⑤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在祖父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给他当邮差,陪他散步,也陪他接待和拜访文化圈里的名流。记得我常常陪祖父去四站路以外的王伯祥老人处。这是一位比祖父年龄更大的老人,他们从小学时代起就是好朋友,风风雨雨,已经有了好几十年的友谊。难能可贵的是,祖父坚持每星期坐公共汽车去看望老朋友。祖父当时订了一份大字版《参考消息》,王伯祥老人也喜欢看,于是祖父便把自己订的报带去给他看。每次见面大约两个小时,一方郑重其事地还报纸,另一方毕恭毕敬地将新的报纸递过去,然后就喝茶聊天。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语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

    ⑥祖父平时很喜欢和我对话,他常常表扬我,说我小小年纪知道的事却不少。我记得他总是鼓励我多说话,说讲什么并不重要,人有趣了,说什么话都会有趣。早在还是一个无知的中学生时,我就是一个善于和老人对话的人。我曾经是真的觉得,自己知道的事多,肚子里学问大。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老人的寂寞。

    ⑦祖父还教我做对子。后来我开始写小说,把发表的小说寄给祖父。祖父回信说,写得不错。祖父并不曾有意识地要培养我成为一个作家。真正要谈起文学的启蒙,我的堂哥对我的影响要远大于我的父亲,更大于我的祖父。如果说,当作家和家学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家中无处不在的书,以及父亲和祖父的读书习惯。

    ⑧祖父即使到了八十岁,还每天在写字桌前坐八个小时,在那里写信看书。家里的东西通常摆放很整齐,但祖父的书桌上却经常堆满书和纸。他的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毕露。他的腰也因年老变得佝偻了,他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祖父的一言一行,使我明白,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坐在那里坚持写。一个作家写得怎么样,是一回事儿,不间断地写更重要。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

    ⑨老人最害怕告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祖父晚年时,每次和他分手告别,大家心里都特别难受。于是大家就不说话,在房间里耗着。他坐在写字桌前写日记,我站在一边,随手捞起一张报纸,胡乱看下去。那时候,要说话也是一些和分别无关的话题,想到哪里是哪里,海阔天空,就这样静静地享受寂寞。不得不承认,我在老人的寂寞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明白了许多珍贵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逝去时,我们才会感受到它们的珍贵。

    (作者:叶兆言。有删改)

    1. (1)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以第⑧段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2. (2) 作者是如何塑造祖父这一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 (3) 本文语言简明质朴、如话家常,同时又不失典雅之感。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u></u>
  • 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二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1.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行拂乱其所为      拂:

      衡于虑        衡:

    2. (2) 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3) 语段(一)中孟子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4. (4)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结合语段(一)语段(二)的内容各分析一处。
  •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该诗结尾两句。
四、作文(50分)
  • 11. 任选一题作文。

    ⑴在“环境保护月”活动中,你所在的班级将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请以班级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不少于500字。

    要求:①主题明确,表达得体。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①节日具体,场面生动。②考场作文,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班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