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

更新时间:2022-02-17 浏览次数:6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 1. (2019九上·金华月考) 有专家说:“就像1914年时那样,一起小事件就能够触发同盟义务,引发一场覆盖面更广的战争。”这起“小事件”是(   )
    A . 克里木战争 B . 英俄签订军事协约 C . 萨拉热窝事件 D . 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 2.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整个和会拖了半年多时间,全体会议只开过7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材料强调巴黎和会(   )
    A . 是一次分赃会议 B . 使各国矛盾激化 C . 对德国进行严惩 D . 被大国强权操纵
  • 3. 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某校为“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进行了图片展。下列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总统誓词                    ②武昌起义军胸章                     ③《民报》                                 ④邹容《革命军》 

    A . ②③④① B . ④③②① C . ③④②① D . ③④①②
  • 5.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上海(   )
    A . 观念开放, 崇洋逐渐盛行 B . 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 . 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 . 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 6.  20世纪初,“资本家”一词极少使用,1919年前后,“资本家”与“劳动者”在《新青年》成为高频词汇,该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 . 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B . 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C . 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7. 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了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这里的“它”是指(    )
    A . 阿拉曼战役 B . 诺曼底登陆 C . 中途岛海战 D . 珍珠港事件
  • 8. “第一仗,我们就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当年吹响战斗号角的司号员强勇回忆,“激战一天,歼敌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余辆、马车二百余辆,缴获的呢子大衣,足够115师每人一件。”这场战役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长沙会战 C . 百团大战 D . 台儿庄战役
  • 9.  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好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 . 广州 B . 重庆 C . 西安 D . 北平
  • 10.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 1919-1927年——开天辟地,实现共和 B . 1927-1937——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C . 1937—1945——统一战线,团结抗战 D . 1945-1949——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 11.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这一军事行动指的是(  )
    A . 平津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挺进大别山 D . 解放南京
  • 12. 某校学生编排历史情景剧《红旗飘飘》,其中有一场景与史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   )
    A . 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 . 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C .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D . 红军长征—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 13. “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
    A . 占领中心城市 B . 农村包围城市 C . 和平夺取政权 D . 实施战略决战
  • 14. 某同学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   )
    A . 文化大革命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维新变法运动
  • 15.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一段铭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段铭文所述的历史时期是指(  )
    A . 中国近代史 B .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二、非选择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美国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参战,其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利用作战双方已经精疲力竭的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事实上,美国的参战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自19世纪末开始,美德矛盾逐渐加深。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凡尔赛条约》中有一项条款明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加入战争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凡尔赛条约》对战争责任是如何认定的?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客观认定战争责任?(提示:从战争背景、战争性质分析)
  •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进程,就是不断开拓创新、永续接力的过程。

    材料一:“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人人全想向“觉悟”方面走。

     ——周恩来《“觉悟”的宣言》(1920年1月20日)

    材料二: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论新阶段》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引导人们思想发生“觉悟”和全国的“学潮”分别是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2. (2) 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那样规模的全国运动都失败了”的依据?
    3. (3) 列举第一次国内战争的相关史实,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 18. 弘扬革命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

    材料二: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并得敌人扑溯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1. (1) 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列举两则红军在长征中凭借“铁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的战斗史实。
    2. (2) “铁的意志”“血的牺牲”,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3. (3) 指出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