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1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 1.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陶寺文化( )
    A . 代表器物是黑陶 B .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 . 阶级分化不明显 D . 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
  • 2.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强调的是(   ) 
    A . 治国理念 B . 有教无类 C . 道法自然 D . 个人修养
  • 3.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时,参加会盟诸侯国只有齐、鲁、宋、卫等七国,周王派代表参加。到了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践土会盟时,参加的诸侯国増加到九国,周王也被晋文公“召”来参加会盟。这反映出(   ) 
    A . 君主专制制度日趋成熟 B . 晋国的实力强于齐国 C . 分封制逐步遭到了破坏 D . 周王室支持诸侯争霸
  • 4.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齐、燕行刀币,赵、魏行布币,楚国行蚁鼻钱,秦国行钱。在晚期楚国亦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钱。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 秦国国力明显增强 B . 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 C . 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D . 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 5. 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築地出土了秦简《语书》,经比对,竹简上的文字多处为避秦始皇名讳,改“正”为“端”,如”“端民心”“公端人心”等。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 
    A . 皇帝权威至高无上 B . 秦始皇的功德受到称颂 C . “书同文”遭到抵制 D . 君主专制体制严谨高效
  • 6. 汉惠帝时,为整修长安,征发徭役一般均利用农闲的时间,且每丁每年不超过30天,以不误农时,所以长安城的整修历时6年才完成。这反映出汉初(   ) 
    A . 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 . 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C .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D . 儒学确立了主流地位
  • 7. 汉武帝即位后,在经济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等。上述举措本质上反映了(   ) 
    A . 汉初经济凋敝的现实 B . 儒家仁政思想的要求 C . 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D . 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
  • 8. “封狼居胥”出自《汉书霍去病传》,指的是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背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背”成为中华民族式将的最高荣誉之一。霍去病的主要功绩是(   ) 
    A . 出使西域 B . 北击匈奴,屡立奇功 C . 平定七国之乱 D . 出任西域都护府长官
  • 9. (2020高一下·金华开学考) 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下列书法作品与其风格一致的是(   )
    A . B . C . D .
  • 10. 贞观元年,检点使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但时任要职的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令诰敕没有颁行。据此推断,魏征最有可能任职于(   ) 
    A . 中书省 B . 门下省 C . 尚书省 D . 兵部
  • 11. 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挙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 
    A . 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 B .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 .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 12.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含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 . 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C . 促进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D .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3. 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到郊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就馆,始与彦卿相见,略不降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 . 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 . 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 . 宋朝重文轻武的方针政策
  • 14.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衛,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本质上说明(   ) 
    A . 皇帝权力日益衰落 B . 内阁日益掌握实权 C .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 .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
  • 15. 据表可知,清代(   )                
     

     顺治 

     

     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尊号 

     

     康熙 

     

     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雍正 

     

     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乾隆 

     

     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去世后再选的转世灵童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A . 中央政府对西藏因俗而治 B . 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统治 C . 西藏地区经济文化加速发展 D . 政府高度关注边疆问题
  • 16. 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四洲志》 C . 《变法通议》 D . 《资政新篇》
二、材料解析题 
  • 17.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ロ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怖表現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 

     材料二: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怖的规定,紧紧国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怖赏析》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佛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受少敏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制得以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 
  • 18. 城市的发展折射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示意图。 

     

     (注:市署为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常平仓、平准署是隶属中央的派驻机构,邸店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 

     材料二:北宋时期商业空前繁荣。都城东京自州桥“出朱崔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城内著名的酒楼丰乐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内城的“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钱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至千万。以东街北日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改编自白寿界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马木棉花以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长安城内东西两市布局的相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19. 晚清时期,随着列强入侵,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中英《北京条约》签字页   

     

    ②《南京条约》签字页      

     

    ③《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④《马关条约》签署场景 

     材料二:春愁难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清。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 

     

    1. (1) 请将材料一中图片所示四个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序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 (3) 从材料三的时间轴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实正确,论述准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