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2-02-15 浏览次数:5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9·全国Ⅰ卷)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 .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 2. (2021高一上·简阳期中) 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 .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 3. (2019高一上·合肥期中)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礼乐制 D . 郡县制
  • 4. (2021高一下·湖州期末) 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 B . 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 C . 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D . 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
  • 5.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A . “仁” B .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
  • 6. (2020高一上·揭阳月考) 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在( )
    A . 仰韶文化时期 B . 大汶口文化时期 C . 河姆渡文化时期 D . 龙山文化时期
  • 7. (2019高三上·通榆月考)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 8. “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据此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   )
    A . 选官方式上体现相对公平 B . 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统治力量 C . 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D .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 9.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举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有(   )

    ①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②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颁行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 . 《女史箴图》 B . 《送子天王图》 C . 《山水十二景》 D . 《清明上河图》
  • 11.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 .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 12. (2018高二上·东辽期中)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
    A .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 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 .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 13. 如图是唐代至清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柱状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南北经济差异逐渐消除 B .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 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D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14. 《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   )
    A . 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B . 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C . 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 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 15.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   )
    A .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 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C . 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 . 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 16.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 .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 .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 .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 17.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
    A . “存天理,灭人欲” B .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18. 表2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表2

    时间

    人口数量 ( 亿)

    耕地面积 ( 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 ( 亩)

    1753 年 ( 乾隆十八年)

    1 84

    约 4902

    4 00

    1784 年 ( 乾隆四十九年)

    2 86

    约 5071

    2 66

    1812 年 ( 嘉庆十七年)

    3 34

    约 5260

    2 36

    1851 年 ( 咸丰元年)

    4 32

    约 5042

    1 75

    A .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 农业技术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 D . 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
  • 19. (2020高一下·涟水开学考) 1861年,曾国藩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提出:“购买外洋器物”让人学习仿造,一两年后,就可以“剿发逆,勤远略。”这表明曾国藩(  )
    A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 B . 提出了切实的国家发展战略 C . 未能认识到中外的实质差距 D . 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
  • 20.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体现李鸿章“求富”思想的企业是(   )
    A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 .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 天津机器局 D . 福州船政局
  • 21. 此役后,中国被边缘化,沦为欧美列强和日本恣意宰割的对象,东亚的国际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朝野无暇有条不紊地开展洋务运动,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这旨在说明(   )
    A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D . 中国领土开始遭到破坏
  • 2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最能反映这场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23. 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   )
    A . 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 .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 .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D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 24. (2020高二下·吴起月考) 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湖北新军起义 B . 护国运动 C . “二次革命” D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二、非选择题
  • 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辛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战!”

    材料三: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词汇和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 27.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