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1.2:古代世界的帝国与...

更新时间:2022-01-25 浏览次数:5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公元前8至前6世纪,是希腊历史上的“大殖民”时期,希腊殖民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为希腊接触并吸收什么文化直接提供了方便( )
    A . 埃及、波斯和腓尼基 B . 埃及、罗马和马其顿 C . 罗马、巴比伦和腓尼基 D . 埃及、巴比伦和腓尼基
  • 2. 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 . 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各失败者 B . 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 . 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D . 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散
  • 3. 古巴比伦王国一度通过扩张盛极一时,但由于人口剧增,毁林开荒,结果造成水土流失,连年洪灾,土壤沙漠盐渍化,后终使该国成为一片废墟。这说明( )
    A .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文明发展趋向 B . 生态平衡是文明能否延续的关键 C . 农耕社会无法根本解决人地矛盾 D . 对外扩张最终必将导致文明衰落
  • 4.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进行改革,让各行省的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 . 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 . 便于国王加强对官员控制 C . 适应不同地区风俗的需要 D .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 5. 公元前4世纪晚期,灭亡波斯帝国的国家是( )
    A . 赫梯帝国 B . 埃及 C . 亚述 D . 马其顿王国
  • 6. 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新郎新娘有1万对之多。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这说明亚历山大( )
    A . 力推希腊人与波斯人的融合 B . 试图消灭波斯民族 C . 主张东西方民族平等 D . 试图融入波斯上层社会
  • 7. “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由此说明( )
    A . 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B .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 .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 .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 8. 她在经历从共和国到帝国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大肆扩张领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她”是( )
    A . 亚历山大帝国 B . 罗马帝国 C . 波斯帝国 D . 孔雀帝国
  • 9. 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欧洲 B . 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 C . 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海洋 D . 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 10. 伏尔泰的《风俗论》认为是“蛮族入侵和宗教纠纷”两重灾祸摧毁了罗马帝国。伏尔泰所说的“宗教纠纷”是指( )
    A . 基督教内部纠纷 B . 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矛盾 C .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纠纷 D .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纠纷
  • 11. 下图是腓尼基人发明的腓尼基字母,成为字母文字的源头,腓尼基人能够发明腓尼基字母的原因是( )

    A . 腓尼基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B . 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发达 C . 腓尼基字母书写简单,易于记忆 D . 腓尼基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位置
  • 12. 海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在某史诗的注释中写道:“它是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叙事诗,是一部关于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吉尔伽美什的赞歌。”“它”最早由什么文字写成(   )
    A . 象形文字 B . 楔形文字 C . 字母文字 D . 甲骨文
  • 13. 一位西方学者说道:“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他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这表明( )
    A . 古埃及艺术功利目的性强 B . 古埃及人宗教思想的具体体现 C . 以来世为中心的宗教影响深刻 D . 重视选材上对石料的偏爱
  • 14.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在帝都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从此佛教正式开始传入中国。这表明( )
    A . 阿拉伯人在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B . 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始于丝绸之路 C . 景卢在洛阳认真聆听伊存讲授佛经 D . 甘英出使大秦奠定了佛教传入的基础
  • 15. “—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 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 . 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罗马与秦汉帝国,都将广大地区组织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但是罗马各地物产的交流,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而汉代中国,通过一个道路系统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展,却难以裂解。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之间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和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便没有再求重整的需要。中国的大帝国、文化圈与经济网络,彼此叠合,互相加强,遂有强固的凝聚力。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罗马帝国之后,欧洲、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

    ——摘自《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1) 依据材料,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经济体系的差异。
    2. (2) 上述差异说明了什么?
  •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班超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

    材料二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中印半岛海外)献象牙、犀角,始乃一通焉。

    ——以上材料均摘自《后汉书》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班超派甘英穷临西海的目的何在?结果如何?
    2.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