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綦江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

更新时间:2022-02-17 浏览次数:68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zào) 酒( sì ) 黑(yǒu) 广无垠(máo) B . 名(nì) 热(zhì)   形(jī ) 无消息(yǎo) C . (xū) 首(qiáo)  天( nì ) 深痛疾(è) D . 责(jié) 留(zhì) 亮(zèng) 首低眉(hàn)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荧光     横蛮      粗制滥造      不辍劳作 B . 镌刻     操纵      油光可鉴      诚皇诚恐 C . 俭朴     窒息      和言悦色      筋疲力尽     D . 粲然     躁热      殚精竭虑      震聋发聩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从来天才的思想家都常常要跳出形而上学方法的禁锢 , 而对于辩证法的发展多少贡献一些东西。 B . 人之所以诗意,是因为他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 C .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细腻的描述,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D . 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骄傲的人最终总会黯然失色,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
  • 4. 下面画线句中,有语病的一处是(

    (A)历史,总会给人以无尽的智慧和继续前行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B)为了更好的激励同学们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学校开展了主题为“百年正青春,奋斗正当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了党的奋斗历史。(C)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获得了力量。(D)全体同学决心弘扬和传承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 5. 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揭示事物所蕴含的意蕴,句式不限。

    示例:谷穗——我时刻都要把头向下低,向哺育我的大地敬礼。

    备选事物:橡皮  扫帚  粉笔

  • 6.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片段一: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着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片段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1. (1) 片段一中,埃德加•斯诺采访了 A (人名)。全书记叙他紧接着又到保安采访了毛泽东,途中从随从李长林口中了解到 B (联系全书填人名)二三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拿着菜刀闹革命凭,建立了一个苏区的传奇故事。
    2. (2) 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不肯放行彭德怀,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 7. 综合性学习

    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探“诚信”之义】

      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请你搜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一条名言、一个故事,填在下面相应的空白处。)

      名言:

      轻诺必寡信。

      故事:

      曾子烹彘

    2. (2) 【“诚信”活动我策划】

      请围绕主题,仿照示例,策划两个活动。

      示例:引经据典话诚信

      ...............................

      ..............................

    3. (3) 【访“诚信”之人】

      王阿姨是诚实守信模范,下面是《校园传真》的小记者对她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帮忙完成。

      小记者:

      王阿姨:比如平时对朋友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将诚信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小记者:谢谢您!

二、古诗文积累和阅读(25分)
  • 8. 根据积累,填写句子。
    1. (1) 请将下表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类别

      古诗文句子

      出处

      自然

      风光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借物

      喻人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思乡

      愁绪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⑥仍怜故乡水 ,

      李白《渡荆门送别京》

    2. (2) 道者,文之根本,志之所之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借景抒情,淡泊名利。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通过对夕阳和鱼儿的描写表达了对山川之美的由衷喜爱。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解衣睡   ()           ②无与为乐者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④相与步于中庭 ()

    2. (2) 翻译下列语句。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3)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 . “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至辜负如此良夜呢? C . 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4. (4) 文中最后一句作者自称为“闲人”,下面链接材料中又有“闲者”,根据内容,说说“闲人”和“闲者”有哪些共同点。

      【链接材料】 

      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选自苏轼《临皋闲题》)

      【注】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 两税:夏秋两税。   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

    葛 闪

    ①小区门口有个补鞋的老者,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老者虽身残,却心善,坚持良心做人,修补一双鞋只收两元钱。小区里的人看他可怜,也都极为照顾他。

    ②上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染着黄发的小伙子,把自己的运动鞋送给他补。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老人补得不好,不停地让老人返工。我站在旁边实在气愤不过,张口欲为老者抱不平,但老者仿佛看出我的心思,用一个温暖的眼神阻止了我。就这样,老者反反复复为小伙子修补了好几次。小伙子这才心满意足,丢下了十元钱,说:“反反复复补了这么多次,十元钱就不找了。”说完,便吹着口哨离开了。

    ③小伙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给了我一个狡黠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者。这样,既能帮助老者于无形,又能维护老者的尊严。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也突然桃红柳绿了。

    ④前不久吃早餐时,我被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住了。她们雍容华贵的穿着,优雅的吃态,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⑤那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放下筷子,向早已吃完的母亲娇声说:“妈,我饱了,剩下的三只包子我不吃了。”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只包子,不值得打包。

    ⑥母亲笑了:“刚才你还拼命喊饿,现在又说吃饱了。以前你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你看现在你也开始败家了。”

    ⑦母女优雅地离开了餐厅,出门时,女孩回头望向刚才吃饭的地方,眼神里满是温暖。那里,餐厅里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地把三只小笼包当做珍宝似放进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

    ⑧也是那一瞬间,在这个极冷的早晨,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

    ⑨去年夏夜,我和看护桃园的三叔公聊天,突然听到悉悉索索声。我马上提醒三叔公,肯定是偷桃的蟊贼,并操起了一根木棍。

    ⑩“不,”三叔公阻止住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子吃?这么晚偷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给摔下来怎么办?随他们吧。”三叔公眉眼里爬满的都是慈祥。
           ⑪那一晚,我觉得整个天与地间都是那么美好。
           ⑫我一直认为,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诸多苦难的字眼,但这个尘世里,也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里,宛如朵朵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1. (1) 作者写了三个让人感到美好的事件,请仿照示例,补充第一、二件事。

      事件一:

      事件二:

      事件三:为了不惊吓孩子对孩子造成伤害,三叔公阻止我教训偷桃的贼。

    2. (2) 揣摩下列语句,联系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这么晚偷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说说加点词语丰富的的表达效果。)

    3. (3) 第①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4. (4) 请指出题目《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中“美好”在⑴-⑶段的具体含义。
    5. (5)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的妙处。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炊  烟

    张鹏程

    ①烟,是乡村的灵魂。

    ②一方旷野,有了第一缕炊烟,才有了人家。几户人家,组成了村庄。有了村庄,炊烟成了别样移动的“森林”。乡村,正是有了这淡墨的点染才诗画同园,魅力无限。一片旷野,满目画意。几十户人家,是旷野上长出的香菇,缕缕炊烟,是香菇连连的哈欠。乡村可以被旷野掩埋,但是,炊烟是隐不住的,它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任你如何遮盖,它总有办法冒出头来。

    ③乡村最恬静、最温情的时候,便是炊烟飘起的那一刻。记忆中,黄昏中的炊烟是徐缓的、抒情的、淡然的。你无法想象,它们刚在烈火中涅槃,又奋争在漆黑的烟道,满身伤痛。一经破囱而出,它们便成了最美的绽放。满目灿笑,一心坦然。像昙花,像月辉,像一个贤良的淑女,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一片片炊烟徐徐地离开一户户农家,向着更远处飘去,最后融入天边。于是,它们成了一朵云,一座山,一片海……

    ④很久以前,它们还不是炊烟,它们也从不曾想过能成为炊烟。它们是一株株碧翠的生命,鲜活在野外,灿烂着沃土,恣肆了生命。鲜艳的花朵,引来了劳碌的蜜蜂;满身的翠绿,被鸟们衔去做巢;敞开的胸怀,接纳了大把的阳光。离开了那片土地,它们枯萎了,风干了。但是枯萎不等于死亡,风干也未必是消失。枯萎,是更鲜活的再生;风干,有了更空灵的飘逸。缕缕炊烟,是它们的魂魄,是它们的眷恋,是它们生命更精彩的绽放。万事万物,都是通过一缕炊烟得到了飞跃和升华。

    ⑤乡村的炊烟,是味觉的盛宴。张家的鲜鱼,李家的嫩鸡,王家的肥羊……小村所有的美味,都是通过炊烟酿成的,又都是通过炊烟会集和传播的。那美味,成了乡村别样的烈酒,醉人醉心醉生灵。不尽的美味,逗得那些鸟们站在枝头歌唱不止、那些家畜亢奋难安;夕阳更是红着脸,迟迟不肯归去。没有哪位厨艺大师,能烹出乡村炊烟中那鲜活饱满的味道。没有哪一种味道,能被炊烟渲染得那样淋漓尽致。

    ⑥点点炊烟,像小村人一样,相扶相搀,相容相爱。哪一天,整个村庄的炊烟都消失了,怕是随之而来的是荒凉,是死亡。日出日落,是炊烟极好的舞台。他们歌唱卑微,歌唱琐碎,歌唱平淡,歌唱幸福……各种牲畜,也不会错过这个舞台。长长的牛哞,挽留着夕阳;声声狗叫,驱赶着暮色;嘶嘶马鸣,呼唤着温馨……大鹅的叫声,一惊一乍;肥猪只能哼哼,也吟出满心的欢喜;老母鸡小声地叮咛小鸡仔,一首摇篮曲给孩子们一个酣酣的梦……炊烟,给动物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舞台,生灵们的交响曲犹如天籁。

    ⑦如果说,黄昏中的炊烟,带了几分柔情,那么,晨曦中的炊烟则多了几分神秘。

    ⑧炊烟,由寥落到稠密,见证着小村的壮大;由寡淡到浓香,彰显着小村的富足。

    1. (1) 本文围绕“炊烟”,写出了乡村美景。阅读②—⑥段,从文中找出相应段落的中心句。

      ②有了第一缕炊烟,才有了人家。

       

      ⑤乡村的炊烟,是味觉的盛宴。

      ⑥日出日落,是炊烟极好的舞台。

    2. (2) 有人认为,本文主体部分描写的是炊烟,可是第④段却写植物的生命,第⑥段却写动物的表现,显得偏题。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 (3) 某班组织“作家与读者零距离”对话活动,假如你是作家张鹏程,你将如何回答学生的以下问题?

      学生:本文重点是写黄昏的炊烟,为什么还要写“晨曦中的炊烟则多了几分神秘”?

      张鹏程:

    4. (4) 如何理解第⑧段的含义?
    5. (5) 本文通过一系列精美的描写,具体展现炊烟的袅娜风姿,读来趣味盎然。请从第②段或第③段中任选一处描写抄下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题目

      炊烟

      作者

      张鹏程

      佳句摘录

       

      赏析品味

       
四、写作(55分)
  • 12. 以下两题,选作一题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得抄袭。

    ⑴步入初二,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你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你的斗志,磨砺了你的意志,让你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你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你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体育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你的身心,也让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

    请以“初二,让我更    ▲   ”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⑵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 写一篇作文。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