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1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火灾发生时不要(mào)然跳楼。家中有绳索的,或将床单、被罩、窗帘等厮成条,(nǐn)成麻花状,可直接利用其逃生。 B . 登高远跳,游目骋怀,不仅可以在西湖的四月天里赏云的流盼、树的摇(yì)、草的丰(rùn),还可以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 C . 朗读时,必须要真正理解文句的意思,否则音质再好、语言再流畅也是枉(wǎng)然,甚至还会产生歧(qí)义。 D . 现在许多媒体为了制造一些所谓的“独家新闻”,将一些本是无关紧要的(suǒ)事,故意断章取意,使事情失去原本的样貌,(sǎn)播“负能量”。
  •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不可否认,     干部对群众疾苦             , 倚仗权势而          。而焦裕禄同志却是心中只有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好干部。他一直         地致力于服务群众、造福百姓的事业。

    A . 个别 漠不关心 随心所欲 心无旁骛 B . 个别 莫衷一是 得心应手 心无旁骛 C . 特殊 漠不关心 随心所欲 心急如焚 D . 特殊 莫衷一是 得心应手 心急如焚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今天所讲,乐业即是责任心,敬业即是乐趣。 B . 春节假期结束后,图书馆逐步恢复对市民开放。 C . 通过桂林市民积极参与创城的活动,使我深受感动。 D . 父母能否监督孩子学习是在线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 4.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郑振铎先生的《燕子》,简洁流畅,脍炙人口。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象,是春天最诱人的风景。即便歇脚在电线上,           谱成嘹亮悠扬的春曲。

    A . 不也是“五线谱”吗? B . 不也像“五线谱”上的音符吗? C . 也像“五线谱”一样。 D . 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 5.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蛙们欢快地跳着唱着,仿佛要把草儿从泥土里叫唤起来,一同迎接春雷。(比喻) B . 乌云越压越低,“哗”的一声,天塌了似的,雨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倒下来。(夸张) C . 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里,偷偷地孕育起来,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拟人) D . 野菊花不像蜡梅一般孤高自傲,但它有一种朴实的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湖上晚归[清]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虽然无一字写秋、写晚,却紧紧把握住了暮秋黄昏时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 B . 颈联描绘了一幅晚来檐角下群鸟归来,已见树丛中的那一星灯火的画面。 C . “寒钟过雨声”一句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触觉(寒)。 D . 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颈联就是以人的“移步”暗写景的“换形”,表明人归来时已经很晚。
    2. (2) 诗歌的尾联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薛奎传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节选自《宋史·薛奎传》)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尝

      ②徐

      ③悉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

      ②之翰怒,欲劾奏之。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薛奎的认识。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长沙过贾谊宅》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 。
    2. (2)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示获罪之快,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是: ,   。
    3. (3)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乡愁诗人与运河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②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小路的尽头有老人魂牵梦萦的大运河,还有老人梦萦魂想的亲人。50多年前玩耍时走过的乡间小路,没想到今天又重走。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

    ③老人是教书的,在中山大学教国语。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水,就这么久久地挂在那儿,永不干涸。

    ④老人是来凭吊的,凭吊埋在大运河边的十几位娘家亲人。坟茔上的土是新的,墓碑上的字是鲜红的,老人恭恭敬敬奉上香,献上花,恭恭敬敬朝着坟茔鞠躬,拜谒已故的长辈。

    ⑤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⑥老人是余光中。

    ⑦外婆是运河边上的人,妈妈是运河边上的人,妻子也是运河边上的人,余光中也就把自己当作是运河边上的常州人。在没有大运河的台湾岛上,余光中怎么能够不惦念这条与亲人的血脉连在一起的河流呢?余光中拜谒完先人,就脱了像标着地球经纬度的横一道线竖一道线的厚实衣服,与青年诗人一起走在运河大堤上,他生怕厚实的衣服会阻碍自己的心脏与大运河一起搏动。大运河,在一老一少两位诗人的面前湍流不息,闪闪发亮。

    ⑧这运河的流向是朝着哪面?余光中问。青年诗人回说:运河是向东流的,前面是湖,湖的前面是海。余光中接着说:海的前面是岛啊。

    ⑨一句话说得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有谁知思乡的痛楚呢?有谁知人生路途留下的那些情感灰烬会时时复燃呢?

    ⑩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面对运河,余光中对同住过一个村庄、同喝过一条运河水、同样以诗歌的形式抒发心灵之声的青年诗人说:就像小时候在运河边捉迷藏啊,有的小伙伴躲到茅草丛中,有的躲到竹林里,等我睁开眼,小伙伴们却是不见了,等我真的来找时已经物是人非了。一辈子的颠沛流离,运河里凝结的乡愁成了余光中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时的余光中只有19岁,正是长血脉长思想的时候,他在运河边汲取了血液和营养。

    ⑪今天的余光中终于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充盈神韵的运河边,他不是一个外来者。凭借浑黄而睿智的大运河水,他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他在接近自己的灵魂------在运河边的老屋里,他掀开井盖看着清冽冽的井水,说这井水扩大一万倍就是一汪日月潭啊!他摸着老屋的墙,一阵尘埃在指间随风而落,说这如何盖得住50多年的乡愁啊!他端起运河水泡出的茶,不忙喝,只是深情地闻着,说我闻到了这熟悉的血统气味啊!他凝望着横跨运河两岸的洽盛桥,久久不忍离去,说这座桥要是横跨在······余光中说到这里便不再说,声音开始哽咽了。

    ⑫曾有人问及余光中如何看待祖国统一问题,他知道窗外就是大运河,说:我相信,泱泱中华文化总会发挥它的震撼力和向心力,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

    ⑬回到台湾,会思念大运河吗?

    ⑭怎么不呢?在台湾,只要我不走,我就是一滴运河水,这滴水,会蒸发成漫岛的甘露,所有思乡的人只要轻轻伸出舌头,两千五百岁运河的甘霖就会流入心田的。

    1. (1) 文中余光中睹物生情:询问运河的流向,想到血脉相连的宝岛台湾;端起运河水泡的茶,闻到熟悉的血统气味··..···这样的联想在文中还有许多,请再找出两处。
    2.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⑭段中的画线句子。
    3. (3) 余光中的《乡愁》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假如让你来表达乡愁,你想用什么意象?试着写下来。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给阅读加点儿“养”

    ①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十几年来,“多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氛围越来越浓郁,国民阅读率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应该说,去年的国民阅读率数据还是不错的,值得肯定,但细看数据,有些短板值得重视。

    ②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具体地看,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16.33期(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2.33期(份)。那么,数字化阅读的情况又如何呢?有数据表明,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纸质阅读“下降”和深度阅读“偏低”放在一起,指向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忧虑,那就是阅读质量。

    ③广义上讲,只要开卷那就有益。任何一种阅读,只要内容不是庸俗的错误的,读下去都会得到一些收获。而且,不能否认消遣式阅读的价值。但是,我们今天听到的与阅读有关的所有名言,几乎都指向有质量的阅读。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高尔基也有句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优秀的书籍才是阅读文化的“良药”“面包”。倡导阅读,应该是有营养的阅读。

    ④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它可以使人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就像我们读史铁生的作品,能读出他对自身所处机遇的警醒和思考,能读出他苦苦追索的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能读出他坚定地直面命运挑战的勇气和执着。如果你正在经历磨难,他一定可以成为你暗夜里的一道光,指引你前行。可见,有营养的阅读可在人生关键处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⑤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二是在阅读方式上,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

    ⑥经典是文化史的源头活水,是思想精华的浓缩,取之能事半功倍,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此外,阅读经典的过程也是读者进行人格重塑的过程。因而,经典的价值不只在于提供知识,更在于提供人格的典范。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所以,经典会成为你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⑦纵观古今,我们看到,大凡有成就者均广读博览,执着不息。司马迁遍读典籍,倾力著史;鲁迅秉烛夜读,笔耕不辍;范仲淹啖粥而读,忧思天下;毛泽东手不释卷,挥斥方遒;陶渊明执卷会意,欣然忘食;闻一多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这些古今先哲无不凝神专注,汲取精粹,畅意人生。因此,营养阅读静字为先,定气神闲,功到始成。

    ⑧值得重视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度,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容易走向无营养,但数字化阅读可以为纸质阅读导流,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从阅读革命到创作革命,未来会有更多符合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出现,关键还是看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⑨读一本好书,好好读一本书,比简单追求阅读量更有意义。国民阅读率数据喜中也有忧,是到了强调有营养阅读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自己的阅读加点“养”吧!

    1. (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人纸质阅读数量下降,数字化阅读中,娱乐化和碎片化阅读特征明显。 B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倡导阅读,应该是提高阅读的数量。 C .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优秀书籍比作“良药”“面包,生动地论述了优秀书籍对人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D . 第⑥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来论证阅读经典的重要作用。
    2. (2) 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 (3) 简述你人生中一次“有营养阅读”的经历,并谈谈收获。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近日,在某市中招体育中长跑测试中,考生张超的回身奔跑被很多人评价为“最赞转身”:当注意到同场参考的徐涛不慎摔倒,一时无法站起,已冲出几米远的他立即转身,将摔倒在地的徐涛扶起,继续一同奔跑。事后,徐涛回忆说:“多亏张超及时回来扶起我,否则就悬了。”张超说:“当时并未多想,就想着赶紧扶起同学,毕竟中长跑只有一次测试机会,对我们都很重要。”幸而,两位同学的最终成绩都很理想。

    对于学生,体育中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可能影响自己分数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这是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在体育竞赛中闪光。张超的转身“获赞”,正是因为他让更多人看到,体育运动健全人格、拓展格局的教育内涵。剥离应试思维,褪去功利色彩,体育的育人价值才会在校园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竞技赛场,竞争激烈,但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可供追求的不只是胜负。就像身边一名酷爱乒乓球的朋友所说:“我打球,不求胜、不怕输,一天打出一两个赏心悦目的好球,就会感到特别的满足。”这种感触就表明:体育赛事包含着一种超越输赢的竞技之美。

    近日一场自行车赛给出了别样的角度:赛道穿梭于绿意盎然的茶园,骑手行进在雾气缭绕的山间······珍珠山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让骑手体验挑战自我的美好感受,也尽赏江西婺源的美丽风景。不少人说,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次比赛,那就是“美”。

    在2021年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伴随着或振奋、或悠扬、或凄美的乐曲,参赛者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如果说花样滑冰选手变幻的舞姿展现的是优雅之美,那么,举重健儿挺起的身姿则诠释了力量之美,体操健儿娴熟的动作则体现着技巧之美,赛跑选手冲刺的脚步则展现着速度之美。竞技之美,难以言尽。赛场上必然有输赢,但即便没有胜利赋予的高光,人们也能从运动员的拼搏姿态中获得审美体验。观赏赛事活动,本质上也是在欣赏美。参与体育锻炼,又何尝不是实现美的过程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三

    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体育的育人功能才是最本质的功能,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首先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体育是一项艰苦而愉悦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圈”,走向运动场,向自己的惰性、体力、运动技能发起一次次挑战。体育没有捷径,唯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艰苦训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次是团结协作的精神。团体体育项目要求每个成员齐心协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潜能,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考验的是个人学习能力,而体育运动则可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打破以自我为中心、孤军奋战的格局,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心态和主动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有遵守规则的意识。体育运动有明确的竞技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参与者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因此,体育是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对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体育中获得的这些品质和精神将使学生受用终身。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张超转身扶起徐涛并双双取得理想成绩,张超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体育的育人价值。 B . 材料二中酷爱乒乓球的朋友的话,表明了他更在意对乒乓球技术之美的享受。 C . 材料三第1段引用教育家蔡元培的话,意在引出观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 D . 赛场上必然有输赢,所以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不必追求胜负,要更多地感受那些赏心悦目的瞬间。
    2. (2) 阅读材料三,依据示例简要写出第2~6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观点: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接着,

      最后,

    3. (3) 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体育有哪些育人功能,并就其中一点谈谈某项体育运动对你的积极影响。
四、名著阅读(10分)
  • 12. A把自己的脑袋钻进圆球帽子里面去。康塞尔和我照着他的动作,各自戴上圆球帽。我们又听到加拿大人讽刺地对我们说了一声“好好地打猎去吧”。我们潜水衣的上部是一个有螺丝钉的铜领子,铜帽就钉在领子上。圆球上有三个孔,用很厚的玻璃防护,只要人头在圆球内部转动,就可以看见四面八方的东西。

    以上文段出自《》(填书名),A指(填人名)。

  • 13.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骆驼祥子》中,祥子卖了顺手牵来的三匹骆驼,积攒了一些钱,然后省吃俭用拼命拉车攒钱准备买新车,却因虎妞的事和刘四爷闹翻,买车的钱被刘四爷扣下,致使他买车的希望成了泡影。 B .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散文《五猖会》。 C . 《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行至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借来辟火罩罩住唐僧,把禅院烧了。 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先是在硬板纸上刻出一条条长格子,然后在上面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最终写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 14. 艾青的创作开启了一代诗风,其作品堪称经典,但小瑞对此毫无兴趣。请你结合《艾青诗选》,谈谈你对阅读经典的认识,以此启发小瑞,150字左右。

    要求:①观点明确,可从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②条理清晰,表达得体,语言有说服力。

五、写作(50分)
  • 15. 英国女王的孙女尤金妮十二岁那年,因脊柱侧弯进行了手术医治。手术很成功,只是她的背部永远留下了一条疤痕。十几年后,在尤金妮的王室婚礼上,她特意选择了后背“深V”设计的婚纱,而且不戴头纱,大方地展现那条长长的疤痕;她还特意邀请当年为她动手术的医护人员参加婚礼,感谢他们当年付出的艰辛劳动。在接受采访时,尤金妮说:“美丽的定义是可以改变的。”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和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