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01-15 浏览次数:7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定了邮政律令,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汉朝继承了秦 朝的邮驿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 令》;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共有陆驿、水驿、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有具体规 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古代中国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 推动交通建设 B . 促进经济交流 C . 完善法律体系 D . 有效控制地方
  • 2.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 上。”材料主要是反映了(   )
    A . 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的权利过大 B . 郡县制的弊端是因为皇权过于集中 C . 顾炎武对旧制的反思和新制的探索 D . 封建社会自上而下对劳动者的压迫
  • 3.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面对中国的禁烟运动,要不要发动战争,英国议会展开了激烈争论。部分议员以不了解中国没有把握战胜、国家财政赤字严重、贩运鸦片有 悖道德等为由反对贸然发动战争,而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强烈要求对中国付 诸武力,因为禁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 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借此有人认为“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他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   )
    A . 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得到发展完善 B . 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C . 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 1832年议会改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 4. 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国家政权体制问题上作 出了重大调整,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在权力关系处理上,扩大参议院的权力,规 定参议院除拥有立法权外,还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和对总统、副总统的弹 劾权。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做出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帝国主义的干涉和满清政府的阻挠 B . 革命党人政权建设经验不足 C . 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D . 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 5.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 “三三制”原则,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 分配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调整了各阶级 的关系,促进了减租减息运动的落实,一些跑到敌占区的地主回乡,乡绅富商也有了 在根据地投资经营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被选进或者聘任为参议员和区代表的乡绅, 表现出空前的抗日热情。这反映了( )
    A . 乡绅是我党要团结联合的对象 B . 乡绅是当时基层建设的主导力量 C . 政权建设须服从社会主要矛盾 D .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初步形成
  • 6. 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 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庶人家庭六十至亲王三百人为 限,至于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初规定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B . 奴婢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C . 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D . 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 7.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 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 一条鞭”“一条鞭法”施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 末”的现象。这反映一条鞭法(   )
    A .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 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D . 计亩征银使中国赋税制度开始简化
  • 8.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人们常 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 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 有'真做'的一面……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 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清末新政完成了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B . 出于自救的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C . 清末新政适应时势,实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D . 新政宗旨仍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延续
  • 9. 《荀子•大略》有云:“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 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导之也。" 荀子意在说明(   )
    A . 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B . 百姓要明礼仪和遵守道德规范 C . 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D . 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 10.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听闻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之后,“心悦而好之", 与司马相如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 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 “当大喜,何耻为”。李贽如此评价的主要原 因是(   )
    A .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 李贽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予以深切同情 C .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李贽主张追求人性解放 D . 李贽主张“革故鼎新”,否定“万世至论”
  • 11. 周相号称“罗马法的活字典”,他在《罗马法原论》中提出:“法律上的平等原则, 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价值来进行。”下列最能说明材料 观点的史实是( )
    A . 《十二铜表法》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罗马万民法 D . 美国《1787年宪法》
  •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 样容易使人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其 中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出售宗教场所、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许和豁免等,这些弊 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他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   )
    A . 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B . 天主教会腐败导致了新教徒的宗教改革 C . 宗教改革继承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 D . 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揭示改革的实质
  • 13. 在新中国宪法发展史上,1982年宪法的制定,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宪法颁布以 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 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
    A .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 . 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C . 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D .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14.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曾有记载,“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施 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一舟数百人,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 1987年,在广东省川山群岛阳江海域附近发现了 “南海I号”古沉船,有人评价说该 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有(   )

    ①经济重心南移

    ②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③辽、西夏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⑤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 15. 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提到:“欧洲在近代形成民族的过程中,专制 王权是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 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 权。”民族国家第二阶段的典型史实是(   )
    A . 德意志王朝战争 B . 英法百年战争 C . 法国大革命 D . 《至尊法案》
  • 16. 有学者提出:“1945年到1970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在许多新独 立的国家,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 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该学者的主 要观点是(   )
    A . 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独立国家 B .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各自为政,无法抗衡帝国主义 C . 帝国主义国家粗暴干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内政 D . 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利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明万历 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 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 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 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 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 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 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 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 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二: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比英国还极端。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 胜,上台后就清洗了上届总统亚当斯卸任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的大批联邦党官员,换 上了民主一共和党人。……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的拥护者、纽约州参 议员威廉• L•马西竟无耻地辩解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 属于胜利者所有"。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 而死。

    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大规模改革的序幕。改 革法令规定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 工作至退休。法令要求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 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编自古燕著:《西方政治的稳定一文官制度》等

    1. (1) 根据材料一,评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形象。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因素,并概括西方国家的文官制 度有哪些共同特点。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失天下)……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 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 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 材料二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 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昨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 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 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清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顾、黄两贤都将“三代封建”之君认定为“藏天下于天下” “未尝为一己而立" 是“以公心待天下之人”;相应则简单地指斥秦以后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独私其一人 一姓” “一人之产业”,均无法通解前后历史。(顾)亭林、(黄)梨洲先贤因为得 不到类似亚里士多德那种政治学理念的支撑,既撤不走政治道德化的心理屏障,也跳 不出“封建、郡县"“公天下、私天下"等固有的概念陷阱。可见中国传统的思维方 式在政体分析面前,实在是捉襟见肘。

    ― 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柳宗元、顾炎武关于郡县制观点的不同并分析 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假如我们以“中国古代国家对地方的治理”为主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你认为可从哪些视角进行探讨。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孙违犯教令”是清末礼法之争的两大焦点之一。礼教派认为,“子孙治罪之 权,全在祖父母、父母,实为教孝之盛轨"。在正当防卫的概念是否适用于子孙受到 尊长亲属侵害的场合上,礼教派主张保留尊亲属对子孙的教令权,对“正当防卫"条 款予以限制;而法理派则认为教令权是旧的家族主义的残余,与宪政时代的国家主义 原则格格不入。

    一编自梁治平著《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

    材料二:儒家思想以伦常为中心,讲究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因此制定有差别性 的行为规范——礼。法家则讲一赏一刑,反对有别,认为亲亲爱私则乱,不因人而并 其法,太史公所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之于法"者也。所谓“儒法之争”主 体上是礼治、法治之争,更具体言之,亦即差别性行为规范及同一性行为规范之争。

    —摘编自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子孙违反教令"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法律与近 现代法律思想的差异。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统治者

    表现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与汉士族联姻。

    东魏掌权者高欢

    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 齐。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

    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 化运动”。

    北周武帝宇文邕

    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

    隋文帝杨坚

    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竖掌权后恢 复汉姓。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 被称为“汉人”。

    唐高祖李渊

    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 母亲为鲜卑人。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从上表中提取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方面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 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