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1-12-27 浏览次数:1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假如你要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验目前我们考古界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你应该去(    )
    A . 陕西西安 B . 浙江余姚 C . 云南元谋县 D . 北京周口店
  • 2. 要联得研究北京人等史前人类的直接证据,最可靠的途径是(    )
    A . 专家论著 B . 名人笔记 C . 神话传说 D . 考古发现
  • 3.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请问这句话赞美了我国家个历史人物?(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D .
  • 4. “民主”从其字面上来看,代表着由人民统治,即“人(全)民做主”。我国古代能够体现这一朴素民主观的是(    )
    A . 分封制 B . 世袭制 C . 郡县制 D . 禅让制
  • 5.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国家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6. (2021七上·北京月考)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B . 受封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保卫周王 C . 阻碍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D .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成为春秋战国战乱不断的根源
  • 7. 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
    A . 分封制 B . 禅让制 C . 郡县制 D . 九品中正制
  • 8.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明代的标志之一。我国已知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 . 金文 B . 小篆 C . 甲骨文 D . 隶书
  • 9. 青铜器是我国曾经领先世界的一个文化象征,以它为代表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之为(    )
    A . 原始社会 B . 夏商周时期 C . 春秋战国时期 D . 秦汉时期
  • 10. 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 B . C . D .
  • 11.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能够首先称霸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
    A . 管仲改革壮大了齐国的力量 B . 齐国是较大的诸侯国,拥有山海鱼盐之利 C . 齐桓公具有雄才伟略 D .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 12. 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出现一些 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战争进一步瓦解和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④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13. (2021七上·北京月考) 东周时期大体分为哪两个阶段(    )
    A . 春秋和战国 B . 春秋和西周 C . 战国和西周 D . 北齐和北周
  • 14. 春秋时期,些强大的诸侯为在争霸中取得优势,采收的政治策略是(    )
    A . 退避三舍 B . 卧薪尝胆 C . 尊王攘夷 D . 围魏救赵
  • 15. 如图历史信息反映的主题为(    )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
    A . 春秋时期的动荡不安 B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 . 学术思想领域的活跃 D . 早期国家的建立
  • 16. (2021七上·金水期中) 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 . 四面楚歌 B . 破釜沉舟 C . 围魏救赵 D . 退避三舍
  • 17. (2021七上·梁山期中) 下列成语,与图中史实相关的是(    )

    A . 纸上谈兵 B . 围魏救赵 C . 揭竿而起 D . 破釜沉舟
  • 18. 如图“读书摘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桂陵之战 B . 长平之战 C . 大泽乡起义 D . 楚汉之争
  • 19. 西汉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 实行分封制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推行郡县制
  • 20. (文帝元年)诏曰: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材料体现了汉文帝时期的治国理念是(    )
    A . 以农为本 B . 减轻刑罚 C . 重视人才 D . 以德化民
  • 21.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其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 强化严刑峻法 B . 减轻赋税徭役 C . 注重农业生产 D . 提倡勤俭治国
  • 22. (2021·紫金五模) 儒学在汉武帝时期享有“独尊”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这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
    A . 司马迁 B . 商鞅 C . 张骞 D . 董仲舒
  • 23.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派刺史巡视各级地方政府,考察(地方官员的)治政状况,根据其政绩决定提拔或降免,重新审理判定冤假错案等。这段材料反映了汉代(    )
    A . 郡国并行的危害 B . 儒学的正统地位 C . 盐铁官营的影响 D . 监察制度的强化
  • 24. 如图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汉代讲经图。图中人物正在学习的是(    )

    A . 道家学说 B . 法家学说 C . 儒家学说 D . 墨家学说
  • 25. 汉武帝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兴办太学 C . 实行盐铁专卖 D . 北击匈奴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13分,27题14分,28题13分,29题10分)
  • 26.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他带领老百姓构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他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材料三:如图所示

    1. (1) 材料一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说出治水的”他”是谁?他治水有什么创新?
    3. (3) 根据材料三,说出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主持修建者是谁?
    4. (4) 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秦国进留了大量的奴隶制社会风俗,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比东方六国晚了很久。

    材料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 (1) 商鞅变法是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 (2)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哪一条?
    3. (3) 最容易遭到旧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哪一条?
    4. (4)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是哪一条?
    5. (5) 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6. (6) 商鞅变法给我们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点)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这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这位思想家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3. (3) 请你将材料三中的人物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顺其自然一②以法治国一③民贵君轻一④兼爱非攻一

    4. (4) 春秋战国的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成,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 (1) 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对秦始皇的不同态度。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秦始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