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靖安学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2-01-20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中考试
一、(20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粗的苍松直通天宫。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    (伸出 长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chéng xiàn)出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    (清静 寂静)安闲,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wēi’é)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

    1. (1) 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别墅()      ②徘徊(

    2. (2) 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chéng xiàn)       ②(wēi é)

    3. (3) 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文字空缺处。
  • 2.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1)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 (2)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汉文有道恩犹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 (3)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 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 . “晋太元中” 中的“太元"、 “元丰六年”中的“元丰”, 都是帝王的年号。 C .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 “丝竹”泛指音乐。 D .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李白字青莲居士,韩愈字退之。
  • 4. 仿照下面诗中画线的语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符合诗意,语意连贯。

    从我生出第一颗稚牙,回忆像春天解冻的冰河

    到我揪下第一根白发,

    这中间度过了、经历了,回忆像秋天的潇潇雨丝,

    多少纷乱的苦乐年华,

二、(50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 (2) 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予作文以记之   国怀乡    ③宠辱忘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腾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 .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 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4. (4)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王永清)

    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器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恶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

    1. (1)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2. (2) 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
    3. (3) 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原句:

      心得: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1. (1) 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2. (2) 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4. (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 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 . 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 . 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 . 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 .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 9.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各题。
    1. (1) 阅读下面从名著中摘录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摘录一:许云峰大步上前,扶着成岗的肩头,满怀信心地朗声说道:“让我们迎着胜利的曙光——看共产主义的红日出现在东方!”

      摘录二:人们背诵着江姐信中光芒四射的词向:“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摘录三:齐晓轩慢慢抬起头来,望着旁边的窗ロ,窗外一片蓝天,几朵白云轻轻地浮在空中,缓缓飘动。随眼望着远处油绿的青山,齐晓轩的嘴唇动了一下:“告诉你们,我永远是共产党员。”

      ①上面摘录的文字选自长篇小说《》,这本书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②请从语言描写作用的角度对上面摘录的文字做简要批注。

      温馨提示: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可以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 (2) 从《西游记》中,有人读出了“取经惟诚,伏怪以力”的感悟。结合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谈谈对“取经惟诚,伏怪以力”这句话的理解。
    3. (3) 你喜欢阅读《格列佛游记》这本书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
三、(5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大江南北:“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坚定前行,与父辈、祖辈医务工作者一起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为祖国青年的你,你的高度就是母亲的高度,你的速度就是祖国的速度。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材料涵意范围内立意;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④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得使用本试题中的材料(21题除外);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