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靖安学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1-12-26 浏览次数:78 类型:期中考试
一、(20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fēi hóng)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标致  别致)极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     (感谢 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jiào huì),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许多人所知道。

    1. (1) 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

      起   ②不

    2.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fēi hóng) ②(jiào huì)

    3. (3) 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文字空缺处。
  • 2.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1)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 维《使至塞上》)
    2. (2) ,山山唯落晖。,烈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王绩《野望》)
    3. (3)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
  • 3. (2020·重庆A) 将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也因此美丽。

    ①每一种蜕变,犹如我们为洋葱剥皮,会泪流满面

    ②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

    ③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拥有真正的成长

    ④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A . ②①③④ B . ④③①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①②④
  • 4. (2020·重庆A) 将情思融入景物之中,景物就成了意象。请参照示例,从备选景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句用意象表达情思的话,修辞和句式不限。

    示例:月——月,一条银色的扁担,这端挑着天涯,那端挑着故乡。

    备选景物:落叶    大海    夕阳

二、(50分)
  • 5.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 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 . 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 . 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 (2) 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念: (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竹柏影也 盖: (

      皆可以 饱:(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 (3) 对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 (4) 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致孩子(夏风)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所见到的,是你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场景。城市实行管控,学校推迟开学,街道空无一人,社区闭门禁行。这是你正在面对的世界你从未想到,也不曾预见。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你不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今天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

    瘟疫无情,你看见科学家废寝忘食地研究病理,他们在寻求规律;人生无常,你看见医疗队争分夺秒地抢教病人,他们在捍卫生命。能够在不确定中确定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在当下所付出的行动,以及对未来所持有的信任。

    人类世界进程中,无论是面对饥荒、瘟疫、灾害,还是历经坎坷、跌宕、艰险,我们始终在不确定中确信:光明能驱逐黑暗,知识能消褪愚昧,温暖能融化寒冰。

    成长的过程,是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掌世界规律的过程。

    人类一直在与自己的无知做斗争,与影响生存的不确定性做斗争。正如对疫情的防控,我们在奋力拓展知识的边界,探索科学的路径。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乃至需要付出生命。这些获取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汲取的教训将代代相传,让人类得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亲爱的孩子,你今天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世界在加速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纷至沓来,我们会面临很多突如其来的风险和困境。无论今后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现在所需要确定的是好好学习,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愿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世界的挑战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愿你有果敢的行动措施,面对人生的风暴时,不至于举棋不定;愿你也能像今天为我们而战的人们一样,胸怀责任,肩负使命。亲爱的孩子,请为自己的未来写一份预案,用行动去响应。

    女孩怎么也没想到,见妈妈最后一面,是在妈妈被送到医院离前。可当妈妈去世时,她只能追着开往殡仪馆的车,一个劲地哭喊着“妈妈”。空旷的路,寒冷的风,再也没有妈妈的回应。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

    亲爱的孩子,有些人逝去,你会看到相关的报道;有些人逝去,可能只是第二天报纸上的一个统计数字。可是,希望你多年以后回首今天所发生的一切,眼前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因为,即使是个数字,也代表着一个生命。你要透过这些冰凉的数字,看到那一个个突然破碎的家庭,看到那一双双满含泪水的眼睛。

    悲悯是世界上伟大的情怀。只有当你的眼里有了一个个人,你的内心才有真正的悲悯。

    请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最后可能会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很多年后,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从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悟,去身体力行。在考虑后果时,在做出选择时,在付诸行动时,希望你永远心存敬畏,永远满怀深情,真正去体察每一个人的处境,关心每一个人的冷暖,同情每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伤心,一家人伤心;他快乐,一家人快乐;他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幸福;他的不幸,是一家人的不幸。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每一个生命都渴望点滴温情。请用你的温度给他以温暖、用你的爱给他以信心。纵然生活充满艰辛,让心灵不要麻木,人性的光辉,会化作深夜最闪亮的星。

    今天的瘟疫里,有未来的疫苗。

    从出生至今,你打过百白破疫苗,你接种过麻疹疫苗、水痘疫苗。这些疫苗,都在为你的身体抗御病毒和病菌。

    亲爱的孩子,愿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能够成为你人生的疫苗—在你一生当中,为你应答良知,祛除烦乱,净化心灵。

    愿你的人生能美好,有正直的品格,有容智的才识,有健康的身心。每一个孩子都好,未来就好。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1. (1) 上文以“孩子”为言说对象,其写作目的是(    )
      A . 说明疫情为什么来临。 B . 解释疫情为什么可怕。 C . 强调疫情需要孩子们参与。 D . 阐述疫情给孩子们的启示。
    2. (2) 前面四个部分思路较难把握。为帮助同桌理清行文思路,一位同学写了下面这段文字。请你在下面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应该一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找到了“确定”还不够,还要,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生活中总有苦难和艰辛。看到别人的苦难和艰辛,内心要有真正的悲悯。怎么才能让内心有真正的悲悯?。具体而言,就是换位思考,用心感悟,身体力行。

    3. (3)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写出第五部分画线句中“疫苗”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4. (4) 上文在家长朋友圈传播很广,点赞很多。请你多角度探究其原因。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由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

    1. (1)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2. (2) 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3. (3) 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4. (4) 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 9.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各题。
    1. (1) 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请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2. (2) 李卓吾评点《西游记》:“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西行之路也是孙悟空的修心之路。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比较孙悟空“被拒绝”或“被误解”后的表现,分析他的心灵成长。

      A.被拒绝:索宝水晶宫——三借芭蕉扇   B.被误解: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

三、(50分)
  • 10. 请以请以“前行的脚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