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11月零诊考试...

更新时间:2021-12-26 浏览次数:8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 1. 在西汉政治生活中,“郎官”一职通常是人们踏入仕途的起点。高级官员子弟可以通过“任子令”成为郎官;普通人可以通过向皇帝上书获得信任,被任命为郎官;此外,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的富人也具备做“郎官”的资格。这说明西汉(   )
    A . 察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 B . 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 官僚门阀集团的逐步形成 D .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 2. 《史记》中描述汉初的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广大地区主要以谷、布进行交易,而南朝钱币的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上述变化表明南朝时期(   )
    A .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 . 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 C . 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 . 南方铸造技术领先北方
  • 3. 唐代,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唐代的这一措施(   )
    A . 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 .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C .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 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 4. 明初,为防牙人(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明中期,政府利用“歇家牙行”的力量来协助管理番货抽分(对进出口贸易所征的税)。上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 . 地区性的商业资本活跃 B .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 政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D . 工商皆本思想盛行
  • 5. 下图是广州、上海两地1844—1856年对英贸易变化情况的对比。

    导致这一对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协定关税导致两地贸易地位变化 B . 清政府对列强的海关税额逐年提升 C . 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区位因素对列强商品输出产生影响
  • 6.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
    A . 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 . 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 C . 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 . 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7. 1925年东征战役期间,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们不仅积极参加战争,而且还做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群众工作,例如派吴振民等人协助海丰农会训练农民自卫军;派周恩来同志负责建立东江地区各级国民党组织等等。共产党人的这些工作(   )
    A . 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B . 有利于土地革命的顺利展开 C .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D . 隐含着国共合作破裂的危机
  • 8.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使发展生产同改善生活相结合,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对外合作的机会。由此中国(   )
    A . 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B . 建立特色市场经济体系 C . 开放上海浦东吸引外资 D . 推动经济改革促进发展
  • 9. 公元前490年,在波斯入侵的威胁下,希腊人联合起来,组建了以雅典人为首的希腊联合舰队。在这些舰队中,许多过去没有财力将自己装备成重装步兵的公民现在成了划船手。经过艰苦斗争,希腊人赢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这会促进雅典(   )
    A . 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B . 自然哲学派的兴起 C . 取得地中海内贸易霸权 D . 城邦道德水平提升
  • 10. 一位外国驻英使节曾这样评价英国人:“他们认为除了他们就没有别人,除了英格兰之外就没有别的世界,每当他们看到一个潇洒的外国人,他们就说‘他看起来像个英国人’,或者‘真遗憾他不是个英国人’。”该使节持有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 . 英荷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B .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巨大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D . 主导国际组织国联的建立
  • 11. 18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独立日报》上有文章称,“人们尊重美国人民长期以来一致持有的高见:那就是不断牢固地团结在一个被授予足够权力来达到所有一般性和全国性目的的联邦政府下面,是非常重要的。”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 . 北美大陆军内部的分裂危机 B . 大州与小州之间矛盾重重 C . 松散的邦联体制不利于发展 D . 三权分立体制下权力分散
  • 12. 下表是1917——1919年苏俄政权下按占有播种地分类的农户占总农户的百分比。
     

    各类农户的百分比

    1917年

    1919年

    1919年为1917年的%

    播种面积

    无地农户  

    占有2俄亩以下土地农户

    占有2—4俄亩土地农户

    占有4—6俄亩土地农户

    占有6—10俄亩土地农户

    占有10—16俄亩土地农户

    占有16—25俄亩土地农户

    占有25俄亩以上土地农户

    11.49

    28.70

    28.92

    14.65

    11.16

    3.84

    0.98

    0.26

    6.57

    42.87

    29.34

    12.37

    7.30

    1.38

    0.16

    0.01

    62.0

    162.0

    110.0

    91.5

    70.9

    38.9

    18.1

    9.1

    据表可知苏俄时期(   )

    A . 对农村中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B . 农业上机械化、现代化基本实现 C . 在农村中广泛推行集体农庄制度 D .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第43~47题为选考题。
  • 13.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

    0. 9

    2.38

    2.11

    4.15

    4.65

    7. 27

    粮田面积(亿亩)

    0. 85

    2.24

    1. 99

    3.9

    4.2

    6.18

    人口(亿)

    0. 2

    0.6

    0. 53

    1.04

    1.3

    3. 61

    人均粮田(亩)

    4.26

    3.76

    3.76

    3.75

    3. 23

    1. 7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 5

    173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 5

    496.5

    628

    579.5

    559

    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在谈论法国大革命时,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

    ——摘编自【德】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用中西方任意一次政治革命或者改革的历史事实来对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要求:自拟标题,结论明确,史实清楚,史论结合。)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金世宗即位后面临严峻的形势:在内部,契丹族、汉族人民的反金斗争迅速发展;外部,宋朝抗金复国的势力高涨。金世宗采取了“内安外和”的对策以稳定统治。他集中兵力,采取剿抚并用的两手政策,扑灭了各族人民的起义。在政治上继续采用辽、宋的汉官制度,完善科举制度,创立女真进士科,在京城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学府;大批任用非皇室人参与执政;他注意选贤任能,大力整顿吏治;金世宗派官员到各地督劝女真户务农,限制女真贵族和汉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针对贫富变更、赋税不均现状,派人分路分定户等,征收物力钱。金世宗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的皇帝,他一方面提倡和推广汉族文化,又提倡恢复和保持女真文化。在其统治期间,社会较为安定,统治集团内部趋于稳定,旧史称金世宗为“小尧舜”。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金世宗改革的成效。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与德国、法国一起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1900年,俄国人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俄国人的侵略使得日本人大为惊恐,因为他们对亚洲大陆有自己的野心,1902年,日本与英国缔结军事联盟,决心向俄国进行清算。1904年2月8日,日本未经正式宣战就袭击了在旅顺港的俄国舰队。在随后的战役中,日本总是击败俄国。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日本人包围了旅顺港,第二阶段由在中国东北平原上的一系列战役构成。由于战争在国内很不得人心和1905年革命已经开始,俄国人准备议和。日本人也需要和平谈判,因为贫乏的资源已经因战争负担被滥用。1905年9月5日,《朴茨茅斯和约》签订,根据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最高”利益,放弃对中国东北的所有优惠或独家特许权,并将萨哈林岛南部割让给日本,把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与日本。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日俄战争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甘地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从童年时代起便深受印度教教义的影响。面对祖国被强大异族统治的现实,少年时代起甘地就不断地寻找印度自强之路。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社会财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因此,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用村社的自治、自给、自养的经济来代替集中的大机器生产。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摘编自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1. (1) 根据材料,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经济思想形成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